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2-08-17 18:15:37 总结 投诉 投稿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2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

  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3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其中质体与液泡在光镜下即可分辨,其他细胞器一般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方可观察。细胞器(organelle)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但对于“细胞器”这一名词的范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意见。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双层膜

  1、线粒体

  (1)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内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2)功能:进行的主要场所

  2、叶绿体

  (1)结构:其内也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基质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还有色素

  (2)功能:进行的场所

  (3)存在:绿色植物的和幼茎皮层细胞

  (二)无膜结构

  3、中心体

  (1)存在:动物和低等中

  (2)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核糖体

  分类(1)游离型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血红蛋白,与有关的酶)

  (2)附着型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一部分激素)

  单层膜

  5、内质网

  分为(1):分泌蛋白的加工合成及运输

  (2)光面内质网:合成糖类脂质等有机物

  6、高尔基体

  (1)中:进一步对分泌蛋白加工,分类和运输

  (2)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7、液泡

  (1)存在:中

  (2)功能:调节细胞内环境;充盈的液泡可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

  (1)其内含多种水解酶

  (2)功能: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4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

  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

  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

  脂质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l的NaOH乙液:0.05g/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l的NaOHB液:0.01g/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

  颜色变化:变蓝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

  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生物囤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依赖于生物圈。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目前,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界可能提供的资源、能源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土地和淡水的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由此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局面。同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我们的环境污染加剧。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还给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问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完整的营养级结构,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时,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能通过自动调节恢复平衡。但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6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质体。

  2、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3、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5、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6、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7、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8、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9、合成物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10、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平衡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1、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12、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顺序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13、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单层膜的细胞器有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14、膜结构之间的联系;直接联系;内质网向内与外层核膜相连,向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时,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间接联系: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小泡,可以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同样方式形成的小泡可和细胞膜融合。

  15、与细胞渗透吸水能力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17、具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8、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9、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

  20、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有色体、液泡。叶绿体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7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

  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

  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

  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产生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中枢骨传导有关的神经 (形成听觉)

  3、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1)结构

  细胞体、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轴突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髓鞘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多条神经纤维组成神经

  (2)功能: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8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9

  1、无机盐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例如钙和磷绝大部分在骨和牙等硬组织中,铁集中在红细胞,碘集中在甲状腺,钡集中在脂肪组织,钴集中在造血器官,锌集中在肌肉组织。

  2、无机盐对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很重要,硬组织如骨骼和牙齿,大部分是由钙、磷和镁组成,而软组织含钾较多。体液中的无机盐离子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维持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运输普通元素到全身,参与神经活动和肌肉收缩等。有些为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以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作为多种酶系统的激活剂,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持心脏和大脑的`活动,帮助抗体形成,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

  3、由于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从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而必腨通过膳食予以补充。无机盐的代谢可以通过分析血液、头发、尿液或组织中的浓度来判断。在人体内无机盐的作用相互关联。在合适的浓度范围有益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缺乏或过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响其代谢,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国钙、铁和碘的缺乏较常见。硒、氟等随地球化学环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龊齿等,又有过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4、是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如:血液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

  5、是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镁离子是ATP酶的激活剂,氯离子是唾液酶的激活剂。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0

  1.什么是活化能?

  在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较低,为“初态”。在反应的任何一瞬间反应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态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这一部分能量称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是焦/摩尔,单位符号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同点: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行的反应;

  (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点: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

  (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

  (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5)反应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常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就达到一个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

  (3)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激活剂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1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2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骨骼 骨

  运动系统 不活动的连接(颅骨之间)

  骨连接 半活动的连接(脊椎骨之间)

  肌肉 活动的连接,又叫关节(四肢骨之间)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举例: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举例: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3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具有半透膜。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4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

  释放量和O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1.CO2释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考点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2.外因——环境因素(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2)O2的浓度

  ①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4)水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考点4实验面面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2.实验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

  提出问题:条件下进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

  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作出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特别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方法例析】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

  1.对比实验:不设置对照组,而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这样的对照方法也叫相互对照。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通过两个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氧气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2.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一般是已知的,对照组主要起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等作用。常用的对照方式有:(1)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指虽给实验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3)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向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因子,然后测量其前后的变化,这种实验又叫单组实验法。

  (4)相互对照:不设对照组,通过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这种实验也就是对比实验。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5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尚无生物

  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09-29

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02-24

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08-15

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5篇03-07

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15篇)10-10

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集锦15篇10-10

高三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1-02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0-11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