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6-11 13:25:39 总结 投诉 投稿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5篇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

  1、过秦论 贾谊

  2、兰亭集序 王羲之

  3、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4、师 说 韩愈

  5、阿房宫赋 杜牧

  6、《诗经》三首

  7、离骚(节选) 屈原

  8、短歌行 曹操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归园田居 陶渊明

  12、虞美人 李煜

  13、孔雀东南飞

  14、汉魏晋诗三首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2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3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4

  一.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 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四年宁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20xx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xx节选自《晋书·嵇绍传》,20xx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0xx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如20xx年的《韦丹传》;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如20xx年的《朱昭传》。

  (二)设题特点

  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5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语文必背语文古诗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语文阅读做题技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xx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xx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一、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二、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

  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四、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五、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旦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六、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6

  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它包括多音多义字和同义多音字。

  1.多音多义字。这类字音主要有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乐”,作名词时读“yuè”,如“乐队”,作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è”,如“乐意”;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供”与“供应”义有关时,读 “ɡōnɡ”;与“上供、案供”义有关时,则读“ɡònɡ”。

  这类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2.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无明显不同,但读音各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的读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读“dǎi”,“逮捕”的“逮”读 “dài”;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 “症”,在“症结”中读“zhēnɡ”,其他都读“zhènɡ”;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作“xiě”和 “xuè”。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约有四分之三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读音,于是 形声字字音的辨析成为字音考查的一个重点。

  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的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

  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殚精竭虑”的“殚”声旁 “单”与“殚”读音都是“dān”。

  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如“发酵”的“酵”读 “jiào”,不读“xiào”。

  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 “马厩”的“厩”读“jiù”,不读“jì”;(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ā”; (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粉”读“fěn”,不读“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近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区分形近字不同读音的能力。

  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大抵”的“抵”读“dǐ”, “扺掌而谈”的“扺”则读“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ùn”,而“慨”和“概”分别读“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见的易读错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异,读音却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读音却有别,在同音字中混杂有易误读为同音字的字,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例如,“翌日”“对弈”“肄业”“造诣”“洋溢”“游弋”“屹立”“压抑”“驿站”“瘟疫”“后裔”“双翼”“懿德”中加点的字均读“yì”,其中受“溢、镒、缢”等字形的影响,“隘、谥”易误读为“yì”。其实,“隘”读“ài”,“谥”读“shì”,若把“隘”或“谥”混放入读“yì”的同音字中,让考生判断,这是一种对识别能力的考查。

  2.习惯性误读字

  习惯性误读字分两种情况:

  (1)方言字:我国疆域辽阔,方言甚多,许多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很大的差别。方言误读主要有两类:一是前后鼻音与卷舌不卷舌的错位,如把“结束”的“束”误读为“sù”等;二是声调误读,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误读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误导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习惯性误读。如“粳米”的“粳”,习惯读 “ɡēnɡ”,而普通话读“jīnɡ”,“血脂”的“脂”,习惯读 “zhǐ”,而普通话读“zhī”。

  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所谓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重在“识记” 和“正确书写”,“识记”对象是“现代”“常用”的“规范汉字”,这就意味着“古代”及平时“不常用”“吧规范”(如网络字、简化字、繁体字)的汉字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正确书写”是指要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评分的一个标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本考点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

  1.同音字

  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音同形异字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不根据意义而想当然地根据同音(特别是有一些别字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礼上(尚)往来”“穷形尽象(相)”“人才倍(辈)出”“不悲(卑)不亢”“谈笑风声(生)”“原形必(毕)露”“以逸代(待)劳”“迫不急(及)待”中的别字均为同音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命题选用这样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对这类词,结合字、词的意义来记忆特别重要。

  如:“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因为“尚”是“崇尚”之意。“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2)音同形似字

  汉语中很多字不仅音同,而且形也极为相似,这和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形声字有关。这些字音同形似,极易混淆。如:“弛”和“驰”,“蓬”和“篷”,“骛”和“鹜”,“梁”和“粱”等。

  (3)音同义近字

  这类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断时极易出现错误。

  2.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形似音异字

  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与“辍”、“杳”与“沓”、“管”与“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与“暄”、“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义为本,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揉搓”、“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

  ②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

  ③依据结构,析难定字:如“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对应的。

  ④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⑤近体互析,区别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7

  1、字音(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多音字,

  如“作(zuō/zuò)”“症(zhēng/zhèng)”“强(qiáng/qiǎng)”“模(mó/mú)”

  (2)形近字,

  如“呛(qiàng)”“怆(chuàng)”

  (3)易错字,如前鼻后鼻音(民mín—明míng)、卷舌音(寺sì—饰shì)

  (4)生僻字,如噽(pǐ)罅(xià)隙

  (5)成语中古音,

  虚与委(wēi)蛇(yí)——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建议:

  ①以读带写,作好标记,提高效率;

  ②以印发的资料和教材中的字音注释为主。

  2、近义词辨析

  (原则——存同求异,通过以下作对比)

  (1)意义(范围、程度、侧重点)

  (2)色彩(褒贬、书面和口语)

  (3)用法(对象、搭配、词性)

  建议:

  ①排除法:选定肯定对象,排除其它。

  ②试代法:代入两者,对比效果。

  3、成语(熟语)的几大注意事项:

  (1)勿望文生义,

  如“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分清对象,

  如“车水马龙—车辆、人流”

  “徐娘半老—中年妇女”

  (3)分清色彩,(褒/贬、谦/敬)

  如“弹冠相庆—贬义”“班门弄斧—谦辞”

  (4)注意语境,(意义会变化)

  如“相濡以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也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建议:把遇到的成语按以上各类作好标记。可以加强复习效果。

  4、语病题

  (1)几种类型:

  ①成分残缺或赘余

  ②语序不当(多层定、状语、关联词)

  ③搭配不当(动宾、主宾、关联词)

  ④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⑤表意不明(有歧义、指代不明)

  ⑥不合逻辑(因果倒置、多层否定)

  (2)快速判断语病有“十看”

  ①看介词(小心缺失主语)

  ②看代词,如这、那、它(小心指代不明)

  ③看判断词“是”(小心主宾搭配)

  ④看两面词

  (小心双提单承或单提双承)

  ⑤看关联词(小心语序不当和搭配)

  ⑥看并列词(小心搭配不当)

  ⑦看多层否定

  (小心否定和肯定间的变换)

  ⑧看主干(特别动宾)

  (小心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

  ⑨看数量词(包括前后的约数)(小心重复)

  ⑩看多义词,如“杜鹃”

  注意:也可以看有“、”出现的地方,看并列是否得当;“原因是”与“所致、造成”重复。

  建议:①按照以上几点判断,勿自乱阵脚。

  ②若有两项不肯定,根据语感用排除法。

  (1)分析句子的作用和位置(总起/过渡)

  (2)抓住关键词语和提示词(如首先、总之、不但…而且、其、它、另外等)

  建议:

  ①看前后文的内容提示,明确前后顺序。

  ②从几个选项入手,试排、对比、排除

  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第一:是兴趣,多读充满情趣,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孩子体会到文字的乐趣。

  第二:要提高学习效率,学好课本知识。现在的课本每一篇课文都非常的精美,所以老师上课的细节千万不要漏掉,许多考试都在这些细节上会难倒你的,而这些细节往往是老师兴致所致,上课处于极好状态时,将大脑中的那些知识点下意识地说出来,且常常不书写在黑板上的。

  捕捉这些细节,往往会提高你上课的注意力及效率和知识面。利用好了课堂上45分钟,下去后无需过多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事半功倍,做题复习效率也极高;反之只能事倍功半,花去大量时间,还容易丢三落四,知识掌握不完全,不熟练,对做题和今后复习造成隐患,这是每一个科目都应该用到的学习方法。

  第三: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学习的时侯就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手和脑与课本交流。学习语文,应该进入文章的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髓。

  第四: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读书计划,很多书,都是化了作者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写出来的。当然读的书,除了满足自己对一方面的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选好书,选名著。

  第五: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8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9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0

  字音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1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三)《师说》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赋》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8.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3.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诗经·卫风·氓》

  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古诗文情景式默写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古诗文情景式默写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七)《离骚》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8.《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买好就可以的两句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5.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6.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7.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8.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八)《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6.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九)《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十)《琵琶行》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描写琵琶声的句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十一)《锦瑟》

  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古诗文情景式默写语文知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二)《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十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2

  方法步骤:

  一找、二比、三判断

  要做好科普文这道题目,必须切实运用“一找”、 “二比”、“三判断”的方法。

  科普文阅读题,主要考察以下几种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的能力等。

  (一)找: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我们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开始逐项排除。逐项排除,就得找。怎样找?可先锁定大点的范围。如Ⅰ卷5题,很显然,应锁定材料的第二段,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这句话在第二段。这一结论的论据或在前或在后。接下来可锁定较确切的范围,如Ⅰ卷6题,A项须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B项须找到第三段第二句,C 项须找到第四段第三句(有的同学会找到第三段的第四句,并对“安定”大做文章——这是没有找准)。这里要“找准”,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出题点与“理由”所在相隔很远。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全局”意识。D项须找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又如Ⅰ卷7题,各选项也得先找准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找准选项在材料中的对应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找不准,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分析、推理、判断建在了错误的基础之上。

  (二)比:科普文的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再一比较,就可解决了。如Ⅰ卷6题,Α项,可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的断语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而有的时候,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仔细地比较。如Ⅰ卷6题,Β项,可找到第三段第二句(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然后认真比较,发觉选项中有意地用“联结”一词偷换了“阻隔或护卫”,而“阻隔或护卫”绝对不能等同于“联结”,故可断定Β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另外,有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如Ⅰ卷6题,С项,如果大家找到了“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就以为找到了比较点,并断定С项前半符合原文意思,后半不符合原文意思,就会选错答案了。殊不知,С项后半也有充分的根据,只不过在末段(第三句)。

  总之,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比得细致,比得全面。

  还得提醒大家一点,有时我们可以比较选项。选项之间的比较,时有出奇制胜之效。如Ⅰ卷5题,ΒСD三个选项与А选项的陈述角度是不同的,可初步断定А选项是错误的。

  (三)判断: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

  这里的判断,要想准确,就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思。如Ⅰ卷7题,А项,由原文无法推断出这一结论。Β项可从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推知。С项由第三段中间部分可知,此处将原文中“向南跨越中条”与“从南面北越中条”的两种做法强加在一起,表述错误。而D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非“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而是要确认“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需要合乎逻辑的推理,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也不可仅凭自己对材料的大致理解,就稀里糊涂得出结论,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

  总之,一找要找得准确,二比要比得细致,三判断要判断得“合理”(合乎事理逻辑)。

  三、科普文解题应强化两种意识

  科普文解读不能“盲人骑瞎马”、“跟着感觉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强化如下两种意识。

  (一)具体的语境意识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和理解的环境,它由有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组成,又对其产生特定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解读一篇具体的科普文阅读材料时,就应该先确立语境意识,即把握、提取、筛选、判别、分析有关的信息时,都应该并且能够从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找到注脚或依据,并借此解决掉问题。强化语境意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避免两种常犯的错误。

  节外生枝

  近年来,科普文选材更注意时效,内容上与中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距离,因而有不少考生在解读时,会有意无意地和自身掌握或积累的相关、相近知识牵扯起来,甚至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脱离阅读材料的实际,凭“经验”去臆断。例如,有一篇介绍科学利用植物纤维废料生成的乙醇作燃料能带来众多益处的材料,其中问“乙醇燃料是汽油最佳替代品”的说法是否合乎?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3

  语文易错1 多音字误读

  易错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词性。如刹,共有ch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作动词时读shā。

  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性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 ,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n。

  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本。

  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色,书面语读音为s,口语读音为shǎi。

  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n,其余都读m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语文易错2 音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正确识记这些字的读音,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把某类同音字集中起来记忆,会达到记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语文易错3 形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点戍(sh)横戌(xū)戊(w)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nɡ)。应该说,对这类字音的识记,既要动脑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记忆,关键在于积累。而就具体题目来说,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字音是我们已经正确掌握的。因此,审清题干,认真分析,结合字义,合理推断,运用比较排除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并非难事。

  语文易错4 形声字误读

  易错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明了形声字读音设误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声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读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4

  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5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文阅读(约25分)

  考查内容:实词、虚词、句式、信

  息筛选、内容概括、断句、翻译。

  5、实词(几种语法现象P)

  (1)通假字:蚤-早

  (2)古今异义:一切:一个贴切的

  (3)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4)一词多义:爱-怜惜、吝啬、可爱

  (5)偏义复词(如:公姥、作息)

  (6)兼词(如:诸—之于、焉—于此)

  6、虚词(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记忆:因为所以其则于与之乎者也焉而且乃若何

  (1)通过读古文(必修选修课文)培养语感。

  (2)把握好每个虚词的例句翻译,利用句意记住用法和意义。

  用法:①名词、动、代、兼、副、介、连、助

  ②其中连词十种用法: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转折、选择、目的、让步、修饰、

  7、信息筛选

  (1)题型:?人物?品行

  (2)方法:①先判断人物对象;

  ②排除被否定的项;

  ③验证所选项。

  8、内容概括

  建议:(1)时、地、人物对象、时间先后、部分与全部等方面值得注意;

  (2)关注表示判断、观点的词语;

  9、断句

  建议(1)关注分值,与之匹配。

  (断句处数一般是分值2倍或3倍数,偶尔也会是倍数加一)

  (2)关注标志性词语(如下几个方面)

  ①虚词

  ②实词

  ③修辞标志:

  顶针(顶真)、排比、对偶、反复

  ④固定句式:(看见前要寻找后)

  如…何;得无…乎;何…为

  建议:

  ①高屋建瓴,通读1、2次再判断;

  ②掌握大意,勿因关注标志而忽视内容。

  10、翻译

  (原则——字字落实、辅以意译)

  建议:

  (1)有分值观念,抓住“采分点”。找到特殊语法现象,基本找到“分”。

  (2)特殊句式要调回正常语序,省略句务必补出省略成分,特别承前省略主语的情况。(联系前文)—留、删、换、掉、补

  (1)几种句式类型

  (附各种句式的常见形式)

  ②省略句

  ③被动句

  ④倒装句

  (2)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附:①判断句:

  ……者……也/……,……也/……者,……/……者也/为、是、非、未、无、莫、乃、亦、皆/无标志按句意。

  ②被动句

  受、于、受……于/见、见……于/为、为……所/被/无标志看句意。

  ③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④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谁、孰、何、安、焉、胡、恶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

  3、“之”“是”作提宾标志。(注意介词)

  二、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作状语时要注意:于、以、乎=于等

  三、定语后置

  1、标志:而、而……者、之、之……者

  2、注意形容词和名词同时出现的地方,判断两者是否存在修饰关系,再观察其位置是否倒装。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代诗词鉴赏与默写(12-13分)

  考查内容: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

  1、形象

  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

  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P

  (1)修辞手法(常见9种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

  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2)表现手法(相反记忆)

  (涵括描写手法)

  动静、虚实、远近高低、正侧面、抑扬、

  联想想象、工笔白描、对比、衬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见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观情感字词)

  ②间接抒情

  答题提示:本诗运用了…手法,写出+具体体现的诗句意思+这样写…(效果、情感)

  4、内容情感(题材分类)

  5、解题建议:(准确答题有“几看”)

  (1)题目(大小标题)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关键词(带有主观情感字词)

  (6)题干(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建议:

  定点取向,多方印证,勿先入为主断章取义。

  6、名句名篇默写

  (1)理解分类记忆;

  (2)高中部分的诗词文务必过关;

  (3)重点记忆不熟练的篇目;

  (4)对错字、生字、难字别放过,多写几遍。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现代文必考题(论述类为主)

  1、考点内容:

  (1)重要概念的含义(指代、比喻)

  (2)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看位置)

  (3)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繁长

  (4)分析行文结构思路变

  (5)归纳各段要点概括中心简短

  (6)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2、考查形式:

  选择+主观表达题

  3、选择题的'设错方式(设错陷阱)

  (1)由“或然” “必然”

  (可能必然)

  (2)由“未然” “已然”

  (将已经)

  (3)无中生有

  (4)故意曲解

  (5)以偏概全(部分全部)

  (6)恰好说反(是不是)

  (7)夸大其词(难以不可能)

  (8)条件互混(条件与结果互混)

  (9)乱设因果、假设、条件关系

  4、建议:

  (1)可先看主观题题目再看文章;

  (2)阅读时应带笔画出关键的词语和

  句子,方便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3)出现具体句子时回到原句作对比。根据前后文理解作答。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现代文选考

  1、文学类——考点内容

  (1)句子意思及其表现力(作用+效果)

  (2)人物

  (3)情节(小说)的结构方式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抑扬、线索(明暗)、铺垫、悬念、误会、巧合、过渡、照应等

  (4)语言特点(注意修辞的应用及效果)

  (5)环境的作用

  (景物情景描写)

  (6)写作意图(主题)社会意义(小说的核心)

  2、实用类

  (1)考点内容: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意思)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结构

  ③分析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④评介文本观点和倾向及社会价值

  ⑤思考与判断文本特色(结构、手法、语言)

  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发掘深层含义(有理有据)

  ⑦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⑧探讨写作背景和意图

  (2)传记

  (3)表达技巧

  ①修辞手法(见诗歌专题)

  记叙、叙述(顺/倒/插/补)

  描写(白描/细节)

  ②表达方式议论直接

  抒情

  间接

  ③表现手法(见诗歌鉴赏专题)

  ④其它如线索、过渡、悬念等(见文学类)

  (4)新闻(消息、通讯)

  (5)科普文

  文体特征:科学性、通俗性、文学性

  语言特征:客观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08-19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08-29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08-26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08-19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2-22

数学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06-30

高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06-28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08-29

语文小升初知识点总结07-16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精】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