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2-06-11 13:58:26 总结 投诉 投稿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集锦6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集锦6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

  付正军: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个是平面向量和三角函数。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是数列,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最高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3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是奇函数;

  ⑶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1、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奇函数;

  2、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为偶函数;

  3、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2b—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b)成中心对称;

  4、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5、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6、由函数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4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_

  递减数列an+1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4.数列的函数特征

  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即f(n)=an(n∈N_).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6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4-20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6篇07-03

小升初的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07-13

数学高二知识点总结归纳07-25

高二知识点数学总结归纳02-02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07-25

高三化学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05-17

高三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06-24

数学高二知识点总结归纳13篇07-25

数学高二知识点总结归纳(13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