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7-04 09:34:01 总结 投诉 投稿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较小(1—10um)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

  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等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类C、H、O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C、H、O

  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鸡蛋

  B:0。01g/mLCuSO4

  脂肪苏丹Ⅲ橘花生

  还原糖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碘液I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布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动植物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椭球形、棒形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大小囊泡、扁平囊网状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双层膜,有少量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RNA、和酶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提供合成、运输条件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有丝有关

  备注在核仁

  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螺旋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

  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四、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五、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大多数真核细胞通常有一个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有的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32页图2-15)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多种酶以及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②核仁:细胞有丝_程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_间期可清晰看到其形态

  ③染色质:什么叫染色质?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存在于细胞周期的什么时期?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仔细阅读32页讲述染色质的这部分内容)

  3.细胞核的功能: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参见课堂笔记)

  原核细胞代表生物举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也不属于原核。

  §2.2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_方式有3种:有丝_无丝_减数

  _

  .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指的是从一次_成开始,到下一次_成为止。其中_期占整个周期的90~95%,_时间相对短很多。

  3.无丝_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不能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例如蛙的红细胞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8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9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0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内分泌系统知识点:

  1、甲状腺:

  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

  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

  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

  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黄体酮)。

  6、胰岛:

  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

  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3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

  1、做作业时一定要提高效率,因为你不能把时间都用在一科作业上,考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并且要把基础掌握好。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高中生物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

  2、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高中生物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

  3、与老师尽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一个学生了解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成绩他肯定不会差。他可以成为你们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能使你的高中生物学习事半功倍。

  4、要避免上高中后弦松口气的做法:我们要从高一抓起。高一是起点,是基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学习就不困难,就象登一座山,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着阶梯一步步上来,其实并不困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学习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坚持。

  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课本P93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4

  【生物学习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回教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篇11-18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篇)11-18

必修生物一知识点总结05-19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7-23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4-21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8-28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5篇)07-23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5篇07-12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5篇)07-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较小(1—10um)较大(10——100um)

  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

  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

  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元素组成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C、H、O、N、P等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氮

  碱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

  糖类C、H、O单糖核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C、H、O

  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成分实验现象常用材料

  蛋白质双缩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鸡蛋

  B:0。01g/mLCuSO4

  脂肪苏丹Ⅲ橘花生

  还原糖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碘液I2蓝色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布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动植物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椭球形、棒形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大小囊泡、扁平囊网状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双层膜,有少量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RNA、和酶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提供合成、运输条件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有丝有关

  备注在核仁

  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螺旋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

  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四、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五、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7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大多数真核细胞通常有一个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有的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32页图2-15)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多种酶以及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②核仁:细胞有丝_程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_间期可清晰看到其形态

  ③染色质:什么叫染色质?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存在于细胞周期的什么时期?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仔细阅读32页讲述染色质的这部分内容)

  3.细胞核的功能: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参见课堂笔记)

  原核细胞代表生物举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也不属于原核。

  §2.2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_方式有3种:有丝_无丝_减数

  _

  .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指的是从一次_成开始,到下一次_成为止。其中_期占整个周期的90~95%,_时间相对短很多。

  3.无丝_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不能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例如蛙的红细胞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8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9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0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内分泌系统知识点:

  1、甲状腺:

  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

  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

  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

  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黄体酮)。

  6、胰岛:

  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

  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3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

  高中生物的学习技巧

  1、做作业时一定要提高效率,因为你不能把时间都用在一科作业上,考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并且要把基础掌握好。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高中生物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

  2、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高中生物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

  3、与老师尽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一个学生了解喜欢这个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功课成绩他肯定不会差。他可以成为你们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能使你的高中生物学习事半功倍。

  4、要避免上高中后弦松口气的做法:我们要从高一抓起。高一是起点,是基础。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学习就不困难,就象登一座山,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着阶梯一步步上来,其实并不困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学习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坚持。

  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课本P93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4

  【生物学习方法】

  1.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到“叶片的结构”时,把学生带到室外去,叫他们轻摇小树,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重复几次后,把他们带回教室,问小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稍停后,接着说,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就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新课。再如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手指轻按左手腕桡骨头尺侧,摸到脉搏后,说明这是桡动脉,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半分钟后停止,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了解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知识,据此可以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此回答不上来,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