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4-13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08-03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篇)07-2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7篇)08-03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7篇)07-2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编7篇08-03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0-19
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