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7-30 09:32:52 总结 投诉 投稿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

  句读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和划分节奏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句读方面要下足功夫。

  读准句读就是指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读准句读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破句,以便让别人听清并听懂句子的意思。要读准句读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命题规律探寻

  读准句读,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解题技巧与方法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句读题。那么,给文言文划分节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文言文中的节奏划分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带来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试试: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详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大家灵活应用。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两次是常事,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②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③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夫”、“盖”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④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⑤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⑥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2

  一、《世说新语》二则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儿子女儿

  (2)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与“来”相对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托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顾忌;理睬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3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4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5

  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6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7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8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9

  《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0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1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2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3.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shǔ 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qí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shě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há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jiā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例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中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知识点总结

  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

  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3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4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01-07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01-07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8-04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合集15篇01-07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篇10-17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集锦8篇)10-17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8篇)11-10

语文知识点总结09-30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8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