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7-04 12:32:34 总结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1

  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速的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知识点概述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 、 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 、 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决条件 、 有效碰撞与化学反应 、 活化分子的碰撞取向与化学反应 、 活化能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

  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

  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

①单位:mol/(Lmin)或mol/(Ls )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

  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浓度:

  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

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压强:

  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外因: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a、具有选择性;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例题1、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B )

  A.v(A)=0.5 molL-1s-1 B.v(B)=0.3 molL-1s-1

  C.v(C)=0.8 molL-1s-1 D.v(D)=1 molL-1s-1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 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

  化学平衡: 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 v(正)>v(逆) 向右(正向)移

  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

  注意: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

  ②压强: Ⅰ、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说明: Ⅱ、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

  Ⅲ、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2、用3克块状大理石与30毫升3摩/升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再加入30毫升3摩/升盐酸②改用30毫升6摩/升盐酸 ③改用3克粉末状大理石④适当升高温度( B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例题3、在N2+3H2 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0.6mol/L,在此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则所经历的时间是 ( D )

  A.0.44s B.1s C.1.3s D.2s

  例题4、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B )

  A.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例题5、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 + B 2C,达到平衡

  ①若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是___放___(放、吸) 热反应②增加或减少B时,平衡不移动,则B是___固_态 ③若A、B、C都是气体,增加压强,平衡向___右___(左、右)移动,

  常见考点考法

  在本知识点主要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形式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考查的难度不大,掌握概念理论是关键。

  常见误区提醒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是一定的,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增多→反应速率增大。因此,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2、对于气态反应或有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反之,减小压强则可以减小化学反应速率。

  3、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大;降低温度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小。经过多次实验测得,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

  4、对于某些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数据如下:

  N2(g)+3H2(g) 2NH3(g)

  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2

  2 s末浓度/mol·L-1 0.6 1.8 1.0

  4 s末浓度/mol·L-1 0.4 1.2 1.4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延伸阅读:

  化学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化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以前学数学、物理的方法照搬来学化学,而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笔者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观

  “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20xx年高考化学复习重点:化学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常用化学仪器

  1、 容器和反应器:可直接加热的有: ;需隔石棉网加热的有: 不能加热的有:

  2、 量器:量筒(精度 )、容量瓶、滴定管(精度 )、天平(精度 )、温度计。

  3、 漏斗: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4、其它:干燥管、洗气瓶等

  (二)、常用试剂的存放

  (1)固态药品要放在 瓶中,液态试剂一般要放在 瓶中,一般药品均应密封保存,并放在低温、干燥、通风处;

  (2)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常盛放在 中,如:浓硝酸、硝酸银、氯水、Br2(H2O)、AgI等;

  (3)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等溶液盛放在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里

  (4)强酸、强氧化性试剂、有机溶剂,要盛放在玻璃瓶这样的耐腐蚀容器中,但瓶塞不能用塞;

  (5)易燃易爆的试剂所放置的位置要远离火源,如:钾、钠、白磷、硫磺、酒精、汽油、KNO3、KClO3、NH4NO3等;

  (6)特殊试剂要有特殊的保存措施:如:

  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

  钾、钠等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要向容器中加入 来强化密封措施;

  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_____________里,并加些_______起______作用。

  (三)基本操作

  1、仪器的洗涤 ①一般洗涤 ②特殊洗涤

  2、试剂的取用 ①固体 ②液体

  3、物质的加热、溶解、蒸发、过滤、溶液配制、中和滴定等

  加热:①直接加热 ②垫石棉网加热 ③水浴加热

  溶解:固体溶解要 、块状固体要研细、硫酸稀释防暴沸、气体溶解防

  过滤:注意

  4、仪器的装配

  5、气密性的检查 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

  6、试纸的使用:常用的有__________试纸、_______试纸、________试纸、_______试纸等。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注意:使用 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课堂练习

  1.下列盛放物质的方法:①把汽油放在带橡皮塞的玻璃试剂中 ②把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③把硝酸放在棕色的玻璃试剂瓶中 ④把氢氟酸放在无色透明的玻璃试剂瓶中 ⑤把白磷放在水中,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 D.①②③

  2.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中,正确的做法是

  ①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实验的试管;

  ②在中学《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称量操作至少需要四次;

  ③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试管口约1/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④在250 mL 烧杯中,加入216 mL水和24 g NaOH固体,配制10% NaOH溶液;

  ⑤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浴温度时,不慎打破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渣的温度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⑥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⑦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⑧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孔中

  ⑨用广泛pH试纸量得某溶液的pH = 12.3

  A、④⑤⑦⑧B、①②③⑤⑧ C、②④⑤⑥⑦⑧ D、③⑤⑦⑧⑨

  3、用某种仪器量取液体体积时,平视时读数为n mL,仰视时读数为x mL,俯视时读数为y mL,若x>n>y,则所用的仪器可能为

  A.量筒 B.容量瓶 C.滴定管 D.以上均不对

  4、配制500mL0.50mol/L的NaOH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为

  (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一个小烧杯的质量,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天平静止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偏右位置,此时左边的托盘将 (填“高于”或“低于”)右边的托盘。欲使天平平衡,所进行的操作应为。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化学实验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 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80多个)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如弄清烟、雾、火焰的区别。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即用点燃的木条和石灰水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

  3.要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要袖手旁观。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

  什么叫的路径?

  对于一些遗忘的重要原因常常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没有弄清楚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忘记了,根本不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的再现,这样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首先是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知识。其好处是完全脱离简单的死记硬背,解决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问题,即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的知识点过关;其次是通过问题的联系路径再现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其优点是当一个知识点因时间过长而遗忘时,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又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知识的再现,达到再现知识点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再次通过获取的信息点联想知识点,建立知识点的联系链条,形成解题思路。其优点是通过审题对于题目中获取的每一个信息点进行联想,使每一个信息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建立联系,而这些联想到知识点的链条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H++OH-

  1.25 ℃,——→c(H+)H2O=c(OH-)H2O=1×10-7——→ Kw=1×10-14

  2.25 ℃,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3.25 ℃,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4.25 ℃,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7

  5.25 ℃,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7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6>1×10-7——→Kw=1×10-12

  7.100 ℃,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 H2O=c(OH-)H2O<1×10-6

  8.100 ℃,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9.100 ℃,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10.100 ℃,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二.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1.25 ℃时,pH=1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2: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1]·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3,即c(H+)H2O=10-13<1×10-7。

  2.25 ℃时,pH=13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3: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3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OH—)H2O 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4,从而得出c(H+)H2O=10—13<1×10-7。

  3.25 ℃时,c(H+)H2O=10—13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13——→<1×10-7——→平衡向左移动——→抑制水的电离——→加CH3COOH、H+、NH3·H2O、OH-

  若为酸,则pH=1;若为碱,则pH=13。

  4.100 ℃时,pH=4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7: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7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4]·c(OH-)H2O=10—12,从而得出c(OH-)H2O=10-8,即c(H+)H2O=10-8<1×10—6。

  5.100 ℃时,pH=11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8: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8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OH—)H2O 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2,从而得出c(H+)H2O=10-11<1×10-6。

  6.25 ℃时,pH=3的NH4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NH4Cl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NH4++H2ONH3·H2O+H+——→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7.25 ℃时,pH=11的CH3COONa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CH3COONa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CH3COO-+H2OCH3COOH+OH-——→溶液的OH-是水电离产生的——→c(OH-)H2O=c(H+)H2O=1×10-3>1×10-7

  8.25 ℃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7——→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10;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9.100 ℃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6——→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8;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10.25 ℃时,pH=3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什么?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为多少?

  [思维路径]

  pH=3的溶液,

  其溶质可能是酸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3+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3]·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1,即c(H+)H2O=10-11<1×10-7。

  其溶质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2

  反应热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1

  4、规定:吸热反应:△H

  >0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0或者值为“-”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燃料的燃烧C+CO2,H2+CuO

  酸碱中和反应C+H2O

  金属与酸Ba(OH)2.8H2O+NH4Cl

  大多数化合反应CaCO3高温分解

  大多数分解反应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

  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

  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即△H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这两者和为0。

  即△H+△H’=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即△H=△H1+△H2+△H3+……

  c: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3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B.2Q1+Q2<4Q3

  C.Q1+Q2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高中化学反应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圆知识点总结03-2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7-31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3-21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4-14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05-25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8-03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2-09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03-07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