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5-18 10:04:53 志彬 总结 投诉 投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

  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

  ②是O2

  ③[H]

  ④是ATP

  ⑤是ADP和Pi

  ⑥是C3

  ⑦是CO2

  ⑧是C5

  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3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4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4、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或----或-----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的(运动/静止)。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内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离子、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向自由扩散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协助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主动由低(高)浓度向高-----(要/不需要)载体运输(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能量大分子物质胞吞由细胞----到细胞-----(外/内胞吐由细胞----到细胞-----(外/内-----(需要/不需要)能量略分泌蛋白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不需要)能量略白细胞吞噬-----特点图例实例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5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2、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6

  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7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8

  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1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9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吗?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的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高一,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

  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

  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

  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

  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

  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

  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

  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1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习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2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

  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3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4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确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有5点,①催化细胞内的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②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③免疫功能(抗体)

  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⑤生理生化反应)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应该注意事项: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10、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1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

  ①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所以细胞膜功能有3点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有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来说明问题: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4、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5、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四、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x有机物x。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实际上,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最终是由ATP转化而来的。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DP+Pi+能量ATP是不可逆的: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用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神经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对植物来说,能量用于矿质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暗反应、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

  ADP和ATP转化的意义可总结为:

  (1)对于构成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2)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

  (3)ATP是生物体的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6、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

  有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7、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意义主要有:为自然界提供x有机物和xO2:维持大气中xO2和CO2x含量的相对稳定:此外,对x生物进化x具有重要作用。

  8、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暗反应中,(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9、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是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

  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口诀: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中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期:两现两失一构造。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五、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如:老年斑);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六、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5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8-29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8-0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篇03-0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3-21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09-27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9-21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汇编15篇03-03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15篇03-2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15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

  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

  ②是O2

  ③[H]

  ④是ATP

  ⑤是ADP和Pi

  ⑥是C3

  ⑦是CO2

  ⑧是C5

  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3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4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

  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4、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或----或-----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的(运动/静止)。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内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

  二、应该注意的地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离子、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向自由扩散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协助由---浓度向---浓度-----(需要/不需要)载体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能量主动由低(高)浓度向高-----(要/不需要)载体运输(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能量大分子物质胞吞由细胞----到细胞-----(外/内胞吐由细胞----到细胞-----(外/内-----(需要/不需要)能量略分泌蛋白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不需要)能量略白细胞吞噬-----特点图例实例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5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2、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6

  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7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8

  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1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9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吗?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的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高一,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

  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

  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

  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

  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

  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

  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

  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1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习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2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

  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3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4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确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有5点,①催化细胞内的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②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③免疫功能(抗体)

  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⑤生理生化反应)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应该注意事项: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10、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1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

  ①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所以细胞膜功能有3点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有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来说明问题: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4、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5、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四、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x有机物x。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实际上,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最终是由ATP转化而来的。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DP+Pi+能量ATP是不可逆的: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用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神经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对植物来说,能量用于矿质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暗反应、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

  ADP和ATP转化的意义可总结为:

  (1)对于构成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2)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

  (3)ATP是生物体的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6、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

  有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7、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意义主要有:为自然界提供x有机物和xO2:维持大气中xO2和CO2x含量的相对稳定:此外,对x生物进化x具有重要作用。

  8、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暗反应中,(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9、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是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

  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口诀: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中期:着丝点一平面,形态数目清晰见。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期:两现两失一构造。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五、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如:老年斑);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六、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5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