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1-17 14:47:16 总结 投诉 投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②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的不安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重等。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_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_、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4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5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6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8-04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08-11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18

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03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02-22

高一英语必修1知识点总结10-17

英语高一必修1知识点总结12-13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4-29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