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3-07 14:43:51 总结 投诉 投稿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概述

  知识点包含了几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对比和反应条件

  知识点总结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要点诠释:钠的重要氧化物有两种,其中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过氧化钠性质较为独特。它们的性质对比如下:

  化学式Na2O(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生成条件钠与氧气不加热时反应生成

  4Na+O2==2Na2O

  钠与氧气加热时生成

  2Na+O2Na2O2

  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与盐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实验:把水滴入盛有少量的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

  实验现象:滴入水后有大量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试管外壁发热;向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发红,振荡试管溶液又褪为无色。

  说明:过氧化钠的水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将酚酞氧化变质而使溶液褪为无色。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要点诠释:碳酸钠是一种正盐,碳酸氢钠是一种酸式盐,它们有许多相似的性质,也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它们的性质可对比如下:

  化学式

  Na2CO3碳酸钠

  NaHCO3碳酸氢钠

  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白色细小晶体

  溶解性易溶易溶(比碳酸钠小)

  热稳定性稳定,受热不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与NaOH反应

  不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与BaCl2反应

  Na2CO3+BaCl2==BaCO3↓+2NaCl

  不反应

  与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不反应

  与Ca(OH)2的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NaHCO3+Ca(OH)2== Na2CO3+2H2O+CaCO3↓

  相互转化

  说明:

  1、碳酸钠、碳酸氢钠溶于水的探究

  操作步骤1 g Na2CO3 1 g NaHCO3

  观察外观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

  加几滴水加水结块变成晶体,放热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加10 mL水,用力振荡溶解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解

  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较深)溶液变浅红色

  原因(可查资料)Na2CO3+H2ODNaHCO3+NaOH NaHCO3+H2ODH2CO3+NaOH

  初步结论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水溶液碱性比NaHCO3溶液强加水部分溶解,水溶液碱性比Na2CO3溶液弱

  2.Na2CO3、NaHCO3热稳定性的探究

  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论

  Na2CO3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受热不分解

  NaHCO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NaHCO3Na2CO3+CO2↑+H2O

  Ca(OH)2+CO2==CaCO3↓+H2O受热易分解

  3、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空气里容易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碳酸钠粉末,此种现象称为风化。

  4.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开始时无气体放出,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Cl==NaHCO3+NaCl;继续滴加会产生气体,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

  总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 2NaCl+CO2↑+H2O。

  如果盐酸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则一开始就会产生气体,

  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由此可知,我们可利用两个过程现象的不同区别Na2CO3溶液和盐酸。

  5.Na2CO3溶液与CaCl2、BaCl2、Ca(NO3)2、Ba(NO3)2等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NaHCO3溶液与它们则不会产生白色沉淀。利用此现象可区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6、利用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的反应可制取NaOH溶液。

  7.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会大大减小,所以可利用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收集CO2,也可利用饱和NaHCO3洗涤CO2中的酸性气体杂质。

  8、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会析出白色晶体NaHCO3。其原因有三个:①Na2CO3转变为NaHCO3后,溶质质量增加了;②反应过程中有水消耗;③NaHCO3溶解度比碳酸钠的溶解度小。

  9.NaHCO3溶液与Ca(OH)2或Ba(OH)2溶液混合时,会因相对量的大小不同,其产物也不同。例如少量的NaHCO3与大量的Ca(OH)2的反应为:NaHCO3+Ca(OH)2==CaCO3↓+NaOH+H2O;大量NaHCO3与少量Ca(OH)2的反应为: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书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时应特别注意。

  焰色反应

  要点诠释: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其火焰会呈现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它表现的是某种金属元素的性质,借此可检验某些金属元素。

  操作步骤:

  (1)干烧: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里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

  (2)蘸烧:用铂丝(或铁丝)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3)洗烧: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

  (4)蘸烧:用铂丝(或铁丝)蘸取K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说明:

  ①火源最好用喷灯、煤气灯,因其火焰焰色更浅。而酒精灯火焰往往略带黄色。

  ②焰色反应前,应将铂丝(或铁丝)灼烧到无色。也可先用盐酸清洗,再灼烧到无色。

  ③做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进行观察,以吸收黄色,排除钠盐的干扰。

  实验现象(焰色反应的焰色):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锶——洋红色;铜——绿色;锂——红色;钡——黄绿色。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要点诠释: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

  1、氧化铝:白色难溶,熔点很高的物质。

  (1)由于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够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铝。

  (2)氧化铝是工业冶炼金属铝的原料。

  (3)氧化铝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它可以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4)氧化铝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中。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这种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5)实验室中可用加热氢氧化铝使其分解得到氧化铝:2Al(OH)3Al2O3+3H2O

  工业上可通过分离提纯自然界中存在的铝土矿得到氧化铝。

  2、氢氧化铝:白色难溶的物质。

  实验:

  (1)在试管里加入10 mL 0.5 mol·L-1 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振荡,观察沉淀的生成。

  现象:溶液中产生白色胶状难溶物质,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白色沉淀不溶解。

  实验室中常用此种方法制取氢氧化铝,反应方程式为: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2)将(1)得到的混合物分成三份,其中一份中滴加一滴墨水,观察现象。

  现象:胶状Al(OH)3能吸附色素,一段时间后溶液又变澄清。它还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

  (3)在剩余的两份中,分别滴加2 mol·L-1盐酸、2 mol·L-1 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

  现象:两支试管都由浑浊变澄清。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2H2O

  象这种既能跟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的氢氧化物,称为两性氢氧化物。

  说明:

  (1)在溶液中得到的白色胶状氢氧化铝具有凝聚水中悬浮物,吸附色素的能力。利用明矾净水就是利用溶液中Al3+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沉淀。

  (2)由于氢氧化铝能溶于强碱,不能溶于弱碱,所以实验室中利用铝盐与碱反应制取氢氧化铝时,使用氨水比使用NaOH溶液更好。

  (3)Al(OH)3是医用胃药中的一种,它的碱性不强,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而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

  (4)向AlCl3的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其现象为:产生白色胶状沉淀,沉淀量不断增多至最大,而后逐渐溶解至完全消失。具体分析可表示如下:

  当时,发生反应:Al3++3OH-==Al(OH)3↓;

  当时,有部分Al(OH)3被碱溶解,即Al(OH)3+OH-==AlO2-+2H2O;

  当时,沉淀全部溶解,全过程方程式可表示为:Al3++4OH-==AlO2-+2H2O。

  此过程用图象表示为

  铁的氧化物

  要点诠释:铁的氧化物有3种: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其性质可对比如下:

  化学式

  FeO氧化亚铁

  Fe2O3氧化铁

  Fe3O4四氧化三铁

  铁的化合价

  +2+3+2 +3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红色粉末黑色晶体

  溶解性不溶不溶不溶

  稳定性

  空气中加热变成Fe3O4

  稳定稳定

  与盐酸反应

  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Fe3O4+8H+== 2Fe3++Fe2++4H2O

  高温还原

  FeO+COFe+CO2

  Fe2O3+2AlAl2O3+2Fe

  3Fe3O4+8Al9Fe+4Al2O3

  用途

  炼铁原料

  炼铁原料、红色油漆和涂料

  炼铁原料

  工业上冶炼金属铁时,往往在高温下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可表示如下:

  Fe2O3+3CO2Fe+3CO2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2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3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

  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

  Fe3+(黄色)

  Cu2+(蓝色)

  MnO4-(紫色)

  有色固体:

  红色(Cu、Cu2O、Fe2O3)

  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

  NO2(红棕色)

  3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1、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金属元素:Hg 。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4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5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6

  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7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三、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

  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色的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六、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七、氧化还原反应

  1、(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 H2O NH3 H2O NH4++OH-

  5、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7、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HCl↑

  十、 Cl-、Br-、I-离子鉴别:

  1、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一、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 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

  CuSO4 5H2O;⑨石膏:CaSO4 2H2O;⑩明矾:KAl(SO4)2 12H2O

  十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 H2O=Al(OH)3↓+3NH4+

  十三、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四、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1、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3、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5、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十五、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2、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3、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4、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5、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②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8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

  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9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0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乙炔)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HCHO

  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OH)2CO3—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其他:

  BaSO4 、BaCO3 、Ag2CO3 、CaCO3 、AgCl 、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摄氏度)

  品红溶液——红色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

  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

  Fe3+(黄色)

  Cu2+(蓝色)

  MnO4-(紫色)

  有色固体:

  红色(Cu、Cu2O、Fe2O3)

  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

  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

  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

  (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3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

  (2)配平。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

  (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 、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SiC > Si(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

  (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

  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

  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

  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

  (1)加入电解质;

  (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

  (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五、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

  CH3COO-、F-、CO32-、SO32-、S2-、PO43-、 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 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六、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细检查: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 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如:FeCl2溶液中通Cl2:Fe2++Cl2=Fe3++2Cl-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如:H2SO4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 D ”“↑”“↓”符号运用不当,如:Al3++3H2O=Al(OH)3↓+3H+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amol/L(a>7或a<7)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4)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七、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

  2.“从左到右”原则

  3.先“塞”后“定”原则

  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

  5.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6.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1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n=N/NAn=m/M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2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3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的硝化反应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4

  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 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 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 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6)加热Mg(HCO3)2、MgCO3 溶液最后得到Mg(OH)2 固体.

  (9净水剂的选择:如Al3+ ,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10)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11)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12)液可洗涤油污。

  (13)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2-09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5篇12-09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5篇)12-09

数学高考必考知识点总结11-12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02-11

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总结09-14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7-31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0-11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的总结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