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8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与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约20种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有关计算: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的个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的特征: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遗传变异④应激性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生物艾滋病病毒草履虫生物类型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繁殖繁殖和运动缩手反射人多细胞生物繁殖、生长和发育说明病毒在活细胞中繁殖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础上
3、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都是在细胞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4、除病毒之外,其它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因此,培养病毒要在活细胞中进行,不可用培养基。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
1、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特点(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几种不同组织结合成的能完成某一生理功能的结构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种器官的组合由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一个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群落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举例神经、心肌、上皮细胞神经、肌肉、上皮组织脑、脊髓、小肠神经、循环、消化系统人、龟、草履虫某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某区域内的所有种群龟生活的水体,系统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2、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其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其中,细胞是能完整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大肠杆菌、变形虫、蓝藻、细菌、眼虫、酵母菌等,其单个细胞可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它既属于细胞这一层次,又属于个体这一层次。
4、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一个种群,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由多个种群组成。
5、植物的生命系统中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只没有系统、器官、组织这三个层次。
6、病毒、分子或原子不属于生命系统。
7、亲代将其遗传物质传给子代的途径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8、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长发育遗传与变异基础细胞代谢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内基因的传递与变化
9、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0、人的八大系统:消化、泌尿、内分泌、循环、运动、呼吸、神经、生殖系统。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3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概念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核糖动植物细胞组成核酸的物质
脱氧核糖
葡萄糖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蔗糖植物细胞
麦芽糖
乳糖动物细胞
多糖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单糖分子的糖淀粉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糖原动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蔗糖→1葡萄糖+1果糖
麦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二、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4、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氨基酸结构通式::
氨基酸的判断: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4.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
6.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
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种类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DNA脱氧核苷酸(4种)主要在细胞核中
(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RNA核糖核苷酸(4种)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4、生理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
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浓度载体能量举例意义
被动运输简单
扩散高→低××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
易化
扩散高→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
运输低→高√√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A-P~P~P
(A:腺嘌呤核苷; T:3; P:磷酸基团;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酶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1648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1771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
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1864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
1948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过程:(见书P61)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最快(溶解度最大)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最宽(最多)
叶绿素b (黄绿色)最慢(溶解度最小)
4、注意: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①水的光解:
② ATP的合成:(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
场所:叶绿体基质
过程: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还原: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总反应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
增加光照面积如:合理密植、套种
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第三节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① C6H12O6酶2丙酮酸+ [H](少)+能量(少)细胞质基质
②丙酮酸+ H2O酶CO2 + [H] +能量(少)线粒体
③ [H] + O2酶H2O +能量(大量)线粒体
(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酶6CO2 + 12H2O +能量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细胞质基质
②丙酮酸酶C2H5OH(酒精)+CO2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丙酮酸酶C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3、总反应式: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酶2C3H6O3(乳酸)+能量
4、意义: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四、应用: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过程(见书p69)
2、结论:酵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第五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真核生物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间期长,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有丝分裂的过程: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不同点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末期:
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有DNA的复制)
2、举例: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第二节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3、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细胞全能性实例:胡萝卜根细胞离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长成一棵胡萝卜。
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4
无机物
存在方式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
分布动植物植物动植物动植物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动植物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椭球形、棒形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大小囊泡、扁平囊网状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双层膜,有少量DNA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蛋白质、RNA、和酶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场所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提供合成、运输条件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有丝有关
备注在核仁
形成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二、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三、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螺旋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
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四、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五、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6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来源于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考点2根据CO
释放量和O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底物为葡萄糖)
【特别提醒】
2释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考点3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2.外因——环境因素(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2)O2的浓度
①在O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4)水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考点4实验面面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2.实验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
提出问题:条件下进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
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作出假设: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特别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证使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
【方法例析】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
1.对比实验:不设置对照组,而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这样的'对照方法也叫相互对照。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通过两个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氧气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2.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一般是已知的,对照组主要起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等作用。常用的对照方式有:(1)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指虽给实验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
(3)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向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因子,然后测量其前后的变化,这种实验又叫单组实验法。
(4)相互对照:不设对照组,通过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这种实验也就是对比实验。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7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分布、功能
单糖、五碳糖、核糖
(C5H10O4)、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C6H12O6)、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多糖(C6H10O5)n、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8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9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单糖是不能再分解的糖②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麦芽糖③糖类物质不含N、P等元素④蔗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⑤健康人的尿液、胃液、汗液、唾液4种液体样本,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⑥初级精母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其化学成分也不断更新⑦乳酸菌、大肠杆菌都含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④⑥
C.②④⑥D.②③④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单糖可以氧化分解,但不能再水解;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麦芽糖;糖类物质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和P;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健康人的尿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初级精母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由于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2.科学家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溶酶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
B.该蛋白质只能在有丝分裂间期大量合成
C.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D.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该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和DNA有关,与溶酶体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该蛋白质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B错误;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在染色体的均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因此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无关,D错误。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0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2.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_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2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蛋白质糖类
↓↓↓
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运输方向是否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消耗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消耗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消耗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4
0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02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0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04
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05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06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07
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08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09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
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
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
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
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
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
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
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33
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
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
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
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
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
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
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
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
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
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
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
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
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2
如何快速提高生物成绩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
易错点1: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不清楚一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而含P的化合物不止一种(如DNA、RNA、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有P),是造成这一知识点错误的主要原因。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记忆: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3、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易错点2: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
功能及相关计算等问题
易错分析:
错因1:不能正确理解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错因2:不能理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出现计算性错误。要解决本问题,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解决:
有关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具体归纳如下: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
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
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
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
易错点3:区分不清真、原核细胞
和病毒的结构、功能等
易错分析:
由于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及其独特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认真识记以下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走出误区。
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同化作用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少数为自养型,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等。
(2)异化作用多为厌氧型生物,部分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生殖方式多为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
(5)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包括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6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
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
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7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四、ATP的利用: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8
第五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02-20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09-09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09-1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04-22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08-03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梳理10-08
生物知识点总结03-14
生物知识点总结03-03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7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