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总结

时间:2024-05-27 15:37:03 总结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小实验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小实验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小实验总结

科学小实验总结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式教学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和获取知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更能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设想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亲身做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实验同探究式教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

  1、多种形式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包括在课堂上教师操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学生小组演示、学生演示等多种形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性浓厚的`演示实验。要注意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又通过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在逐步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2、多种类型的操作实验

  从教学目的的侧重点划分,学生操作实验可分为四类,即研究性、验证性、测定性和基本练习性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3、科技小制作、小实验

  科技制作探究包括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教师要利用物理活动课和实践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遵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如实验室闲置器材、学生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等,设计和制作完成这类科学性、趣味性很强的实验。

  二、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纳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遵循着“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总结—评价”这样一种程序。这一模式还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可以分为:引入课题激发猜想—>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总结—>评估交流。为了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其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

  三、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为了深入的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侧重于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演绎、推理、评估、交流和拓展应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进行力学密度探究式教学实验,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

  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主要教学过程为:

  (1)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2)借助已有认知,做出假设(教师学生互动)。

  (3)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纪录数据。

  (4)分析试验结果,形成结论。

  (5)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

  (6)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上面对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分析,说明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好处总结如下:

  (1)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己成为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一堂物理课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教师做到巧设悬念,也就是如何引导、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那么学生的探究精神便会油然而生。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可随时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之中。

科学小实验总结2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对于小班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二班开展了关于“冰糖不见了”的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幼儿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前,幼儿听见纸杯里“咚咚咚”的声音,猜想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可可说:“里面是石头。”垠垠说:“里面是豆子。”熙熙说:“你面是玩具。”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师打开杯子,小朋友说:“原来杯子里面装的'是冰糖。”

  活动中,思考要让“冰糖”变没了有什么办法?――“将它放到水里”。小手动起来,一起来做实验。问:“这里有三杯水,那杯水可以把冰糖融化掉呢?”有的说放冷水,有的说放温水,有的说放热水,大家的想法不一。那用行动来证明,每个幼儿拿着一颗冰糖,投到能让它融化的杯子里。接下来,我们静静等待着变化......幼:“咦,热水杯里的冰糖已经没有了。”随着时间的延长,温水里的冰糖也不见了。最后,冷水里的冰糖也不见了。幼:“哈哈哈,原来冰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问:“冰糖跑到哪里去了?”幼:“冰糖在水里。”

  幼儿在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做科学实验,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的手、眼、脑、口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科学小实验探索活动,培养了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新火花,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活跃了思想、能力得到了锻炼。

科学小实验总结3

  一、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指导示范作用

  演示实验是科学知识建构、实验过程示范、观察记录指导的有效达成途径,要发挥好演示实验的功能,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四个方面指导。

  1.理由充分。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目的意义、器材准备、计划制订、实施步骤、操作要点、观察记录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等都要进行详细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实验中学到有关知识、了解实验步骤、掌握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分组实验铺平道路。

  2.观察细致。观察是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共同参与的主要形式和任务之一。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前,必须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实施观察。例如用眼睛看现象,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闻气味(无刺激性和无毒性的气体),用嘴品尝味道(可食用物品)和用手摸触感觉,用脑思考问题等,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料,详细记录各种现象,为下一步的学习收集好必要的资料。

  3.讨论深入。交流讨论是演示实验后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得科学结论的重要步骤。在老师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和现象是零碎的、杂乱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因此,需要教师组织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将获取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完善和系统化,从而为正确科学结论的得出奠定基础。

  4.总结到位。演示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实验总结,总结的目的是得出正确完整的科学结论。这个总结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这个结论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自主总结得出,而不是由教师根据实验现象直接给出。然而,教师必须要让出时间和空间来,引导学生自主走完这一步。 所以在总结时,要让学生充分描述现象,并说出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有效培养分组实验的自主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应该做到以下三方面。

  1.实验准备要“细”。进行细致全面的准备是搞好分组实验的前提和保证。①制定一系列的实验规则。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实验规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②老师可以给学生分配角色或任务。指定担任实验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还可以给座位编号,即给学生编号。按编号分别规定每个学生做什么。③老师要求学生做必要的实验记录和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这是进行科学学习方法教育的契机。④老师可以制定实验评价制度。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已初步发展起来了,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等比赛机制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信心。

  2.分组实验要“放”。在学生了解了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以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总结结论,分组实验时鼓励学生从证实和证伪两个角度进行实验验证。例如《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准备器材,自己选择猜想进行实验验证,自己动脑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验后孩子们呈现出来的研究结果既丰富又有趣,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设。

  3.实验结果要“晒”。一人的观察具有局限性,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观察到的信息,互相弥补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深入交流实验的心得和体会,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在分组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晒一晒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科学小实验总结4

  一、研究问题

  科学发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问题解决活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小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实验,从而发现并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的活动过程。微世界(Mircroworld)是一个经过实证研究证明十分有效的认知学习环境与心智工具(mental tool),尤其适合于发展科学(技)学科的探索与发现学习活动。国外已经有许多微世界应用于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但在国内,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很少有关于微世界的教学应用研究。如何运用微世界促进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具体问题:

  (1)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有什么特点,其活动过程是什么?

  (2)微世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它在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有效地运用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

  二、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

  1科学发现学习的含义

  科学发现学习(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习者通过构造科学实验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即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针对某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活动。因此,科学发现学习是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习者针对某一个科学问题,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探究科学实验,发现并建构其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的学习活动。科学发现学习的目标、过程都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经历,并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方法,建构起有关的概念、原理,发展有关的认知技能。

  2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

  De Jong和Nioo曾把科学发现学习称为“探索性学习”(Exploratory Learning),并对科学发现学习的过程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一过程主要由两类活动组成:转化性过程和监控性过程。张建伟和陈琦对科学发现学习进行了结构化分析,认为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完成问题表征与假设形成、实验探索、自我监控与反思概括三种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三种活动构成了科学发现学习中相互交织的三条线索。同时还强调,在整个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领域性知识(domain knowledge)和元知识(meta—knowledge)具有重要的作用。陈刚提出了计算机模拟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结构,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在实验空间和假设空间中展开的双重搜索,包括有三个子过程:搜索假设空间、搜索实验空间和证据评估。

  综合上述所有观点,笔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进行学习,它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自我监控活动(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概括活动。在这三种活动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领域性知识、元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发现学习的基本探索活动。

  3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虽然科学发现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欢迎,但是,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科学发现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优于传统的讲授型学习。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者在科学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微世界支持的科学发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困难:

  (1)学习者在使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实验探究时,容易将其等同于“游戏”,导致无法发挥微世界的学习功能;

  (2)由于受到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具体表现在:

  ①不知道怎样从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

  ②不能正确地完成实验设计:

  ③不知道应该记录哪些实验数据;

  ④较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来得出结论:

  ⑤对自己的实验过程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控和调节,经常是随意地、没有逻辑地开展实验探索。

  三、研究方法

  为了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有效促进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和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1总体目标的确定

  本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的总体思路,开展行动研究,通过不断修正、完善,提出具体的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与操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本行动研究将设计成三轮循环,每轮的目标分别为:

  (1)第一轮行动目标: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细化各个并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

  (2)第二轮行动目标:修正、完善各个环节的策略;

  (3)第三轮行动目标: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实验对象和内容的选择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五(3)班的学生(共30人),确定如表1所示的部分教学专题作为实验教学内容。

  “种植外星植物”、“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三个专题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内容。“种植外星植物”内容侧重于将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对比实验,学会如何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整理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态瓶”帮助学生探索在封闭条件下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方法,再用于实际生活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孩子们形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3微世界的设计与开发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微世界的设计理念是为小学生提供模拟真实世界现象的发现式与探索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操作微世界中的元件或命令进行模拟实验活动,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进行科学发现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植外星植物”这一专题是根据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中“生物与环境一”单元中“设计种子发芽”、“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拓展内容,该软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科学实验研究环境,通过探索三种养料A、B、C中,哪种是外星植物“小菱花”生长需要的养料,并找出该养料的最佳分量范围,从而帮助“小菱花”生长得最好,以打破宇宙高度,操作界面如图1。

  “制作生态瓶”微世界是针对小学科学五年级内容“生物与环境(二)”中有关生态瓶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构建、观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理解,明确非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软件操作界面如图2。

  在“维护生态平衡”微世界软件中,呈现了一条由“草”、“兔子”、“狐狸”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开展对比实验,观察这一生态系统50年里草原生物数量的变化,软件操作界面如图3。

  4总体行动方案

  (1)将微世界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探索微世界的使用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一轮行动计划;

  (2)实施第一轮行动;

  (3)观察并收集数据,分析效果;

  (4)反思第一轮行动结果并总结;

  (5)改进教学,细化策略与方法并制定第二轮行动计划;

  (6)实施第二轮行动;

  (7)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结果;

  (8)反思第二轮行动结果,并改进:

  (9)以同样的`模式进行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研究过程、结果与反思

  1第一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微世界的使用方法与策略。作为一种计算机模拟软件,微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真实实验的虚拟环境,因此需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和适应利用微世界开展科学学习,克服因真实实验和虚拟实验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困难。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较为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首先,在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前,教师利用微世界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并联系旧知识,帮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微世界中的科学实验分解为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实验方案和其它辅助工具来完成一定任务,在整个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搭建“脚手架”、同伴辅导、提供辅助工具(如Excel)、反思等策略。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微世界这一新的学习软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明确了任务要求后,很快就能熟练操作微世界;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研究方案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填写实验方案,但也有不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作记录:部分学生利用了Excel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直观化的图形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图4(a)、(b)是学生利用Excel处理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所得到的“小菱花”生长曲线图。

  但是,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学生对微世界的“热情”过高,导致他们忽视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等重要信息的理解,少数学生甚至将操作微世界当做玩游戏,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未能把握学生进行科学发现学习的关键环节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二是未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间学习效果差异较大。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加以改进:

  (1)在开始实验操作前,对学生的操作权限加以控制,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微世界,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探究任务、提出研究问题、形成了假设并制定了实验计划后,再给予学生操作的权限。

  (2)教师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把握,并针对关键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思维发展。同时,采用同伴辅导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策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协作,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水平差异。

  2第二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细化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即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总结三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而加以改进。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设计了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的阶段,教师提供的知识解释支持策略主要包括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支架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师除了直接讲授,还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概念图工具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在实验探索阶段,教师分别针对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和分析实验三个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包括:搭建“脚手架”、操作示范、提供辅助工具等。

  本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活动,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要利用微世界来发现”,因此更加重视实验研究方案的阅读和填写,部分学生能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辅助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由于本轮行动研究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操作微世界和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访谈教师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提出和假设形成阶段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很关键的地位,需要充分引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明确问题基础上开展实验的探索。因此,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和反思支持策略外,还应考虑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加入任务驱动策略,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等步骤,使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

  通过访谈学生发现,学生主要在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根据研究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较难根据分辨猜想和假设选择相关信息: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推理和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针对这两方面的困难提供了相关的学习支持,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轮行动研究对教学策略进行细化并改进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案,较第一轮行动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也发现以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形成假设和得出结论两个环节还存在着较大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2)改进措施

  发挥小组协作探究的优势,利用“同伴辅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促进。

  3第三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与反思

  本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操作过程及方法,分析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本阶段的教学实验中,主要针对前两个循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重点关注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

  通过执教教师的反思,可以发现:

  (1)各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开展科学发现学习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2)教师认为微世界很适合于支持小学科学中部分难以在课堂中完成的科学实验探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学生对微世界的使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访谈发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

  (1)能够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3)极大提高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五、总结与评价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总结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如图5所示,并得出如下结论:

  1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实施步骤包括“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反思评价”六个环节

  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实施步骤分为:明确探究任务、建构问题空间、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微世界探索、形成结论和反思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是一名参与者和行动者,实验方案和操作都应尽可能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任务。在科学发现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设计实验、开展微世界探索、收集数据,并猜想背后的规律,直到实验数据能够支持所猜想的规律,最终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迅速了解微世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减少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

  通过对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试验的归纳总结,得出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了任务驱动策略、知识解释支持策略、实验探索支持策略、反思支持策略和模糊评价策略。在微世界支持的小学科学发现学习中,学生始终是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主体和中心。在微世界操作中,但由于受到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各面的限制,小学生在利用微世界进行科学发现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激活有关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和假设,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微世界探索和实验分析与总结,并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3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

科学小实验总结5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开放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科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科学实验提供,重视科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科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实验设计与教学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

  二、实验设计与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三、做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是没有那么高深、系统、复杂,但小学实验同样遵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的准备、过程、结论是判断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实验过程、结论、评价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准实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前要分工明确、合理

  在实验课上我们普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常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搭配,可是由于小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少数几人,有的甚至就组长一个人,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动手和发言的机会,常常会出现“权威至上”的小组长或带头人,其他学生的发现和思维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同学们说的他们不一定能听懂,最终只能成为看客,从而减弱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以及实验的兴趣。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合作好,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故实验前的小组划分要以水平相近为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其中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

  2、实验时要合理调控、引导

  刚接触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喜欢打断学生的实验思路――再补充说明几点注意事项说明的。这样做容易打断实验的连续性,让本就好动、喜欢新奇事物的小学生没有继续坚持做实验的兴趣。有时习惯站在一旁看学生自己摆弄,不说也不做,这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然而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会闲着,他们会很自然地融到学生的实验中,哪个小组材料少了及时给补上,出现意外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把新发现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为接下来的汇报工作奠定基础。对做的好的小组给予积极评价,做的不够好的小组及时给予引导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做没有白费,感受努力实验过程的开心,加强做实验的兴趣。

  3、实验后要及时总结、评价

  实验结束后除了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评价。在关注各小组之间总体情况的同时,也对学生个体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各小组的后进生,采用纵向评价,使每个学生每次实验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避免长期只有个别成员受到青睐或者“一美遮全丑”“一人成功全组光荣”的现象发生,这样,不管是好的小组还是相对较“弱势”小组都有得到肯定的机会,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热情、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四、做活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科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科学是没有魅力的科学。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科学”、“身边的科学”。尤其是小学科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若利用身边的材料去设计一些简单实验,寓教于乐,使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小实验总结】相关文章:

科学小实验09-30

科学小实验作文09-25

科学小实验作文09-27

科学小实验作文12-12

科学小实验作文01-02

科学小实验日记08-23

科学小实验作文10-07

科学小实验教案02-15

科学小实验的作文06-01

科学小实验_550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