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5-29 15:03:45 总结 投诉 投稿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一、通假字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

  1、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3、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高三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

  1、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2、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3、铁衣:铠甲。

  4、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结着很厚的冰。

  5、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6、惨淡:昏暗无光。

  7、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饮,动词,宴饮。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9、冻不翻:(红旗)被冻得怎么吹也飘不起来

  【考试范围】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拓展:李白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虎丘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ì):记着。

  二、通假字

  1、倾城盍户(通"合",全)

  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独以近城故(因为)

  ②竞以新艳相角(用)

  2、去:

  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

  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

  3、之:

  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

  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

  ③乌纱之横(助词,的)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6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7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一、字解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 高可二黍(shǔ)许 篛(ru)篷执(zh)

  石青糁(sǎn)之 髯(rn) 不属(zhǔ) 诎(qū) 椎(chu)髻(j)天启壬(r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ī)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三、一字多义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n),夙(s)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o)多疾病,九岁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b)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ng)。茕茕(qi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ng)疾病,常在床蓐(r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柔弱)。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些时候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伪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爱,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陈情表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3、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太子随从

  4、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5、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6、则告诉不许:申诉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8 、至于成立:至于:一直到....... 成立:成人自立。

  9、急于星火:古义-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9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0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学生为文言文阅读而苦恼,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呢?这是不少学生都想知道的,其实只要多背诵,多练习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们来就来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2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3

  句读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和划分节奏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句读方面要下足功夫。

  读准句读就是指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读准句读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破句,以便让别人听清并听懂句子的意思。要读准句读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命题规律探寻

  读准句读,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二是句中短暂停顿。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解题技巧与方法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句读题。那么,给文言文划分节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文言文中的节奏划分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带来方便,大家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试试: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详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大家灵活应用。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两次是常事,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二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②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③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夫”、“盖”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④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⑤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通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⑥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4

  我会写:

  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

  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

  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

  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

  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岁、卒业)

  我会认:

  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

  形近字:

  荧(荧光)逢(重逢)碎(碎片)

  萤(萤火虫)缝(门缝)卒(士卒)

  贫(贫穷)恭(恭敬)

  芬(芬芳)共(总共)

  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磨:mó(磨炼)mò(石磨坊)

  课文解析: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字词解释:

  囊萤夜读:(车胤)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恭勤:肃敬勤勉。

  通:通晓,明白。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课文翻译: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晋朝人车胤谦逊有礼勤奋学习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家贫不常得油,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课文主题: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字词解释:

  【铁杵成针】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是】这。

  【方】正在。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课文翻译: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课文主题: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课后习题答案: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去点灯。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贫:贫寒弃:放弃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5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_眷关系。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07-30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07-30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15篇)07-30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合集15篇07-30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08-04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篇06-15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集锦8篇)06-15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8篇)06-29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编8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