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30 09:12:20 总结 投诉 投稿

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数学知识点总结2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数学知识点总结3

  1、平行四边行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行。

  (2)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中位线定义及性质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平行四边形

  (1)矩形、菱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

  1、视图

  (1)三视图的种类及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三视图有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三种视图间的关系: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2)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太阳光与影子

  (1)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含义、平行投影的性质

  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上得到的影子叫做投影;由平行光线形成的投影是平行投影。

  平行投影的性质:物体上的点以及影子上的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当物体与投影面平行时,所形成的影子与物体全等;同一时刻,在平行光线下,互相平行的物体的`高度与影子长度的比值相等。

  (2)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会将影长与相似结合起来进行计算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不同时刻,物体影子的长短也不一样,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3)平行投影与视图之间的关系

  视图实际上就是该物体在某一平行光线下的投影。

  3、灯光与影子

  (1)中心投影的概念及应用,区别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从一点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2)视点、视线与盲区的概念

  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0。

  (2)掌握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

  将一组x,y的值代入解析式中确定k的值即可。

  kx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

  一般采用描点法:先列表,再描点,再连线。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其表达式与图象的关系,函数值大小的比较(表5-1)

  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1、根据问题情境,设出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2、由问题中的已知数据,代入所求表达式,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方程的解,确定出待定系数的值,从而确定函数表达式;

  3、根据函数表达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2)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及综合应用(表5-1)

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数学知识点总结5

  1.函数概念:设置A、B是非空数集,如果根据确定的对应关系f,集合A中的任何数字x,集合B中有确定的数字f(x)对应它,那就叫吧f:A→B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作:y=f(x),x∈A.其中,x称为自变量,x值范围A称为函数定义域;与x值对应的y值称为函数值,函数值集合{f(x)|x∈A}称为函数值域.

  注意:2如果只给出分析式y=f(x),如果没有指定其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是指可以使该公式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应以集合或间隔的形式编写.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开启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和对数底部必须大于零,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个运算组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x值的集合,使每个部分都有意义.(6)指数为零底不能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函数的定义域也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次注意1)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两个函数相等(或同一函数)(2)相等,仅当其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完全一致时,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判断相同函数的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必须同时具备两点)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相应规则。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寻求函数的值域,都应首先考虑其定义域.(2).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值域,是解决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函数图像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f(x),(x∈A)x是横坐标,函数值y是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

  C每一点坐标(x,y)都符合函数关系y=f(x),反过来,满足y=f(x)每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

  图像C通常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与任何平行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分析和定义域,找出x,y一些对应值并列表(x,y)在坐标系中描述坐标的相应点P(x,y),最后,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

  B、图像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有三种常用的转换方法,即平移转换、伸缩转换和对称转换

  (3)作用:

  1.直观看函数的性质;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

数学知识点总结6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πr2×h÷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数学知识点总结7

  1.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3.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

  中一条直线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4.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6.垂线段最短;

  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8.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

  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9.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P174题

  11.平行线的判定。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2.★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三角形和多边形

  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2.构成三角形满足的条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判断方法:在△ABC中,a、b为两短边,c为长边,如果a+b>c则能构成三角形,否则(a+bc)不能构成三角形(即三角形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

  3.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三角形的任一边:小于两边之和,大于两边之差(的绝对值)【重点题目】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7,则三角形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4.等面积法:三角形面积1底高,三角形有三条高,也就对应有三条底边,任取其中一组底和高,21三角形同一个面积公式就有三个表示方法,任取其中两个写成连等(可两边同时2消去)底高

  2底高,知道其中三条线段就可求出第四条。例如: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有ACBCCDAB

  A

  CB1D【重点题目】P708题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则斜边上的高为5.等高法:高相等,底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如成比例或相等)

  【例】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SABC4cm2,则SABE=6.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重点题目】P695题7.外角:

  【基础知识】什么是外角?外角定理及其推论【重点题目】P75例2P765、6、8题8.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条数为

  【基础知识】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相等;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为【重点题目】P83、P84练习1,2,3;P843,4,5,6;P904、5题9.√镶嵌:围绕一个拼接点,各图形组成一个周角(不重叠,无空隙)。

  单一正多边形的镶嵌:镶嵌图形的每个内角能被360整除:只有6个等边三角形(60),4个正方形(90),3个正六边形(120)三种

  (两种正多边形的.)混合镶嵌:混合镶嵌公式nm3600:表示n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与

  0000m个内角度数为的正多边形围绕一个拼接点组成一个周角,即混合镶嵌。

  【例】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铺满地面,设在一个顶点周围有m个正三角形、n个正方形,则m,n的值分别为多少?

  平面直角坐标系

  ▲基本要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给出一点,能够写出该点坐标2.给出坐标,能够找到该点

  ▲建系原则:原点、正方向、横纵轴名称(即x、y)

  √语言描述:以…(哪一点)为原点,以…(哪一条直线)为x轴,以…(哪一条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基本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称为(有序数对)【三大规律】1.平移规律★

  点的平移规律(P51归纳)

  例将P(2,3)向左平移3个单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点Q,则Q点的坐标为图形的平移规律(P52归纳)

  重点题目:P53练习;P543、4题;P557题。2.对称规律▲

  关于x轴对称,纵坐标取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横坐标取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同时取相反数

  例:P点的坐标为(5,7),则P点

  (1.)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2.)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3.位置规律★

  假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一点P(a,b)y1.如果P点在第一象限,有a>0,b>0(横、纵坐标都大于0)第二象限第一象限2.如果P点在第二象限,有a0(横坐标小于0,纵坐标大于0)X3.如果P点在第三象限,有a5.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纵轴为频数。等距分组时,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即纵

  组距轴为“频数”

  6.频数分布折线图√根据频数分布图画出频数分布折线图:①取每个小长方形的上边的中点,以及x

  轴上与最左、最右直方相距半个组距的点。②连线【重点题目】P1693、4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不等式组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的思想是;2.二元一次方程(组):含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合起来,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具体题目见本单元测试卷填空部分)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有和。P96、P100归纳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找等量关系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P1185题;P1084、5题;P102练习3;P1048题;P1034题;追及问题P1037题、P1186题;顺流逆流P102练习2;P1082题;药物配制P1087题;行程问题P99练习4;P1083,6题顺流逆流公式:v顺v静v水v逆vv静水5.不等式的性质(重点是性质三)P1285、7题6.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课本上的练例、习题)P1342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其中去分母与系数化为一要特别小心,因为要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或除以某一个数,要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7.用不等式表示,P1282题,P127练习2;P123练习28.利用数轴或口诀解不等式组(课本上的例、习题)

  数轴:P140归纳口诀(简单不等式):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间,大(于)大小(于)小,解不见了。

  9.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P12910;P1289题;P133例2;P1355、6、7、8、9,P139例2;P140练习2,P1413、4题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方法(a>b):自己将表格补充完整:不等式组

  4

  在数轴上表示的解集解集x>a口诀大大取大;x>ax>bx<ax<bx<ax>b小大大小中间找;ba小小取小;x>ax<b空集大大小小不见了。

数学知识点总结8

  等差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a n },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差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差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差为公差,记为 d ;从第一项 a 1 到第n项 a n 的总和,记为 S n 。

  那么 , 通项公式为,其求法很重要,利用了“叠加原理”的思想:

  将以上 n-1 个式子相加, 便会接连消去很多相关的项 ,最终等式左边余下a n ,而右边则余下 a1和 n-1 个d,如此便得到上述通项公式。

  此外, 数列前 n 项的和,其具体推导方式较简单,可用以上类似的叠加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迭代的方法,在此,不再复述。

  值得说明的是,,也即,前n项的和Sn 除以 n 后,便得到一个以a 1 为首项,以 d /2 为公差的`新数列,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很多涉及Sn 的数列问题迎刃而解。

  等比数列

  对于一个数列 {a n },如果任意相邻两项之商(即二者的比)为一个常数,那么该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称这一定值商为公比 q ;从第一项 a 1 到第n项 a n 的总和,记为 T n 。

  那么, 通项公式为(即a1 乘以q 的 (n-1)次方,其推导为“连乘原理”的思想:

  a 2 = a 1 *q,

  a 3 = a 2 *q,

  a 4 = a 3 *q,

  ````````

  a n = a n-1 *q,

  将以上(n-1)项相乘,左右消去相应项后,左边余下a n , 右边余下 a1 和(n-1)个q的乘积,也即得到了所述通项公式。

  此外, 当q=1时 该数列的前n项和 Tn=a1*n

  当q≠1时 该数列前n 项的和 T n = a1 * ( 1- q^(n)) / (1-q).

数学知识点总结9

  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

  数学知识点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

  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

  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数学知识点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数学知识点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初中数学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以后数学的学习。

  2、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

  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初中数学;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

  3、最重要就是兴趣问题,学习兴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做的就是调整好我们的情绪,很多同学一提起数学这两个字,负面情绪马上出现,这样,不用其他人,你自己已经把自己给放弃了!因此,想学好初中数学,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有了积极的情绪,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

数学知识点总结10

  总结整理数学知识点:函数方程

  1.函数思想:用函数关系表达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限制的变量,研究这些量之间的`相互限制关系,最终解决问题,即函数思想;

  2.应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个关键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根据问题意义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数问题;(2)根据需要构建函数,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3)方程思想:在变化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某些要求确定某些变量的值,通常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列出这些变量的方程或(方程组)来找出它们,这就是方程思想;

  3.函数和方程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数学概念,它们相互渗透。许多方程问题需要通过函数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许多函数问题也需要通过方程来解决

  函数与方程的支持、辩证关系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一:分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二:连除的计算方法

  分数连除,可以分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可以一次都转化为乘法再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不含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四:含有括号的分数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五: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混和运算中的运用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分子乘除数分母,被除数分母乘除数分子。

数学知识点总结13

  一、不等式的性质

  1.两个实数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

  2.不等式的性质

  (4) (乘法单调性)

  3.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2)如果a>0,那么

  (3)|ab|=|a||b|.

  (5)|a|-|b|≤|a±b|≤|a|+|b|.

  (6)|a1+a2+……+an|≤|a1|+|a2|+……+|an|.

  二、不等式的证明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b(a<b),只要证明a-b>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三、解不等式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

  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

  ②解分式不等式;

  ③解无理不等式;

  ④解指数不等式;

  ⑤解对数不等式;

  ⑥解带绝对值的不等式;

  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

  (3)注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5)|f(x)|<g(x)与-g(x)<f(x)<g(x)同解.(g(x)>0)

  (6)|f(x)|>g(x)①与f(x)>g(x)或f(x)<-g(x)(其中g(x)≥0)同解;②与g(x)<0同解.

  (9)当a>1时,af(x)>ag(x)与f(x)>g(x)同解,当0<a<1时,af(x)>ag(x)与f(x)<g(x)同

数学知识点总结14

  等式的性质:

  ①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不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运算性质两部分。

  不等式基本性质有:

  (1)a>bb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c∈R)

  (4)c>0时,a>bac>bc

  cbac

  运算性质有:

  (1)a>b,c>da+c>b+d。

  (2)a>b>0,c>d>0ac>bd。

  (3)a>b>0an>bn(n∈N,n>1)。

  (4)a>b>0>(n∈N,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复习知识点

  任一A,B,记做AB

  AB,BA,A=B

  AB={|A|,且|B|}

  AB={|A|,或|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能给出,描述性说明:某些制定的且不同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就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集合是一个确定的整体,因此对集合也可以这样描述: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

  元素a属于集合A,记做a∈A;元素a不属于集合A,记做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具体对象,则_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例如A={0,1,3,4},可知0∈A,6?A。

  (2)互异性:“集合张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如集合{a,b,c}与集合{c,b,a}是同一个集合。

  4、集合的分类

  集合科根据他含有的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两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方程3_+1=0”的解组成的集合”,由“2,4,6,8,组成的集合”,它们的元素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两个集合是有限集。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如“到平面上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于所有点”“所有的三角形”,组成上述集合的元素不可数的,因此他们是无限集。

  特别的,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错F,如{|R|+1=0}。

  5、特定的集合的表示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规定常见的数集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数集表示方法,请牢记。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做N。

  (2)非负整数集内排出0的集合,也称正整数集,记做N_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整数集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有理数集,记做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实数集,记做R。

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_.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三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动手画图,自主学习、思考,并相互讨论,进行探索.

  2.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1,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函数模型来描述;由学生自己根据数量关系,归纳概括出相应的函数模型,写出每个方案的函数解析式,教师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函数模型的选择上作指导.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1. 观察数据,体会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1表格中三种方案的数量变化情况,体会三种函数的增长差异,说出自己的发现,并进行交流.

  2. 作出图象,描述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作出三个方案的函数图象,分析三种方案的不同变化趋势,并进行描述,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三)实例运用,巩固提高.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方案选择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要做出正确选择除了考虑每天的收益,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的总收益.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分析整理数据,并根据其中的信息做出推理判断,获得累计收益并给出本例的完整解答,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2中三种函数的不同增长情况对于奖励模型的影响,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就是比较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进一步体会三种基本函数模型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对每一个奖励模型的奖金总额是否超出5万元,以及奖励比例是否超过25%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学会对数据的`特点与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对例2的三个模型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进一步认识三个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并掌握解答的规范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具体函数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幂函数(>0)、指数函数(>1)、对数函数(>1)在区间(0,+∞)上的增长差异,并从函数的性质上进行研究、论证,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总结,形成结论性报告.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验证演示.

  6. 课堂练习

  教材P98练习1、2,并由学生演示,进行讲评。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通过计算机作图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模型的含义及其差异,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内在变化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07练习第2题

  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递增的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例,对它们的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并思考。有时同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建立多个函数模型,在具体应用函数模型时,应该怎样选用合理的函数模型.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采用尝试、讨论方式进行探究.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引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有几只鸡和兔?你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老师介绍孙子的大胆解法: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和兔就变成了“独脚鸡”和“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数,即:47-35=12;鸡数就是:35-12=23.

  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

  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二)结合实例,探求新知

  例1. 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

  探索: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有哪些?它们的取值范围怎样;

  2)所涉及的变量的关系如何?

  3)写出本例的解答过程.

  老师提示:路程S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注意t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并相互讨论、交流、评析.

  例2.某商店出售茶壶和茶杯,茶壶每只定价20元,茶杯每只定价5元,该商店制定了两种优惠办法: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何种函数模型来描述?

  2)本例涉及到几个函数模型?

  3)如何理解“更省钱?”;

  4)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

  在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完成本例题解答之后,老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它把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关系抽象出来,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过程称为建模,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数学模型可采用各种形式,如方程(组),函数解析式,图形与网络等.

【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1-28

数学圆知识点总结04-09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1-12

数学初一知识点总结07-0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8-01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04-12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1-13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1-21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