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4-10-09 09:12:04 总结 投诉 投稿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常用【5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子课程设计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常用【5篇】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1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是一门运用项目教学理念设计的电类综合课程。通过较为完整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作为项目教学类课程,如按照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且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设计需求。

  文中将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所倡导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

  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介绍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是我校为电子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设计等。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以“电子工程师”的角色完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部设计流程,通过较为完整的工程项目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图1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包括电源模块、单片机模块、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逻辑笔模块和学生自主设计模块。其中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以插接方式与学生设计的万用板连接。区别于传统硬件电路固定的实验箱模式,我们采用核心电路模块、底层接口电路模块与扩展电路相结合的`方式

  ②要求学生自主焊接电路元件,解决传统实验箱软硬件脱节的缺陷。

  2、启发式课程教学规划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较为新颖且综合性强,现有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亟需我们设计配合该开放式实验平台的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图1)。

  图1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开放式实验平台规划的教学内容中,每个项目均包括“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部分内容,我们将其具体化为:相关硬件知识、硬件架构框图、填空式程序配置、重难点详解、课堂练习、总结与实验报告等六个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教学内容框架“明了”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第一部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体分为相关硬件知识和硬件结构。在该部分给学生讲授相关硬件内容,主要包括:硬件简介、寄存器、硬件架构、寄存器架构、相关电路图,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的联系。

  ③“联合”解决“是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侧重学与用的结合。

  该部分要求学生在“明了”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完成部分程序设计。经过多章节的训练,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地配置相关功能寄存器,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系统”的教学目的是将知识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归纳为一个系统。该部分主要解决学生常遇到的问题,强调易混、易忽略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自主完成程序练习及变形程序练习,经过反思后再次认识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④

  “方法”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第四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后撰写实验报告。该部分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在报告内以框图的形式总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在总结中发现不足,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书面形式归纳。

  3、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完善的教学规划也不能替代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教材仅提供了一套学习方法,仍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完成教学。

  ⑤相比学生,教师的开发经验更为丰富,可以解决教材中未列出的难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的设计报告了解教学效果。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及时的信息反馈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以书面或是面对面方式对学生设计报告中出现问题做出及时反馈,可达成一个良性的学习互动。⑥再次,教师根据教学反馈修正教材和教学方式,逐年积累教学经验,以达到更好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4、结语

  文中将启发式教学理念运用于“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实践教学检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软硬件设计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注重个性化层次化教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是对综合设计类课程内容制定的又一创新性探索。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2

  Microsoft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俗称电子表格。目前,电子表格在企业会计领域的使用非常广泛,也使得EXCEL的财会应用变成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新领域,搞好该领域的教学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表格的企业应用现状

  从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座谈、专业建设委员会座谈、还是就本地数十家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是否使用会计软件,电子表格都在企业财会工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中小企业更侧重于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编制会计核算相关单据,比如编制工资表、差旅费报销单、盘点表、凭证汇总表、费用分配表、财务报表等原始单据或会计报表。大中型企业则更侧重于使用电子表格编制内部管理分析报表,比如成本统计类报表、成本对比分析类报表、存货收发分析类报表、财务预算类报表、财务分析类报表等内部管理会计报表。此外,企业财会工作相关的比如内部审计、存货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使用电子表格也非常的普遍。可以说电子表格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二、电子表格的专业教学现状

  1、电子表格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已经普遍涉及

  现在,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也是非常普遍的。首先,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实习,通过课堂教学和上机练习来进行电子表格的教学工作,不过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上一般只包括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功能。其次,有很多财经类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EXCEL财会应用的课程,比如河南财专科、山西财专、山东商职、四川财职等等都有开设。可以说这个课程已经是财经类院校的必修课。另外,从课程上来说,还有一些其他课程,比如统计学等,经常涉及到电子表格的应用。

  2、会计专业学生对电子表格掌握度较低

  EXCEL电子表格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多,所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接触过计算机,但普遍只是比较多的接触了WORD字处理办公软件,对EXCEL电子表格基本都没有用过,只是知道该软件的基本功能,而对于其中计算、图表等功能缺乏了解。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也反映电子表格是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而都感觉在校期间学习不佳,工作中不会使用。

  三、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

  1、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深度定位不准

  电子表格对企业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汇总等工作,由于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有限,一般很少进行复杂的应用。即使一些企业使用很复杂的电子表格案例,但这些表格往往不是会计人员制作,是企业通过外部专家进行制作的。而目前,EXCEL财会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有两个倾向:

  一种是内容简单化,教学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或者搜集很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训练,可练习的功能很单一,某个功能多个例题练习,仅仅是修改个数字而已;

  一种是问题复杂化,课程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例题相结合,使用很多复杂函数,甚至使用VBA编程去解决问题,这样做出来的案例确实比较有水平,但和实际企业财会工作差距很大。内容过于简单,就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电子表格在财会方面的应用,而内容过于复杂又会导致学生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不符合目前企业应用电子表格的现状。总之,不管是过易或者过难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能真正把课程和电子表格实际企业的应用结合起来。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企业会计工作了解不够,同时也缺乏详细的教学内容设计。

  2、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广度不足

  电子表格在企业应用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使用电子表格编制工资表、计算成本、分析报表、分析库存、计算税金、内部稽核等等,而和这些对应的课程很多,比如工资表的编制可以对应出纳课程,成本计算可以对应成本会计课程,库存分析可以对应商业会计或管理会计课程,报表分析可以对应财务管理或会计报表分析课程等等,而实际上,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开出一门课,增加一些上机实习就算完成了EXCEL财会应用的教学,其他课程内容往往很基础,很难和其他课程相结合,造成教学广度不够的问题。另外,电子表格作为一个工具,如果只是上一门课,练一段时间,学生掌握的熟练度也很难保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的企业实际了解不足,对电子表格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很多教师本身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就很有限,造成教学广度不足。

  3、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EXCEL财会应用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演示授课,机房上机训练为主。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功能演示,然后学生根据上机资料上机训练。这种方式不易考察学生掌握度,也不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多学生上机训练课不认真练习,教师无法有效监督。尤其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下降较多,学风较差,学习主动性差,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情缺乏研究,对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手段方法了解不够。

  四、课程改革的方法

  1、建立EXCEL财会应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EXCEL的财会应用是建立在EXCEL基本应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EXCEL财会应用课程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及深来进行。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过浅或过深的问题,建议采用三层体系一项综合的方式。

  三层体系与一项综合

  三层体系:

  (1)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是教授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基本功能和一些基本名词。

  (2)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教授电子表格在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功能,为解决具体财会问题打基础,比如基础函数、公式、图表、数据透视、分类汇总等功能。

  (3)专业案例项目训练,案例即抛开具体的功能,各专业课程按照企业应用或课程教学案例来组织教学,具体的案例可以对专业课程教材例题进行设计,也可以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际应用的案例。

  上述第一个层次应该由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完成;

  第二个层次应该开设专门的EXCEL财会应用课程来完成;

  第三个层次则应该在各专业课内增加课时完成。

  一项综合:在毕业之前学期,进行一个综合实训,对之前EXCEL财会应用的内容进行复习训练,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综合实训阶段,还可以把较为困难的内容,比如复杂函数、VBA编程等内容进行教学和训练,为有余力同学提供一个提高的途径。

  2、多专业课程引入EXCEL财会应用教学,扩展教学广度

  按照前述三层体系的第三个层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各个专业课程都应该引入电子表格教学。比如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购买会计软件,其日常编制科目汇总表就借助电子表格来实现,这个就可以引入到基础会计教学中,在讲解账务处理程序时,手工汇总之外介绍电子表格如何汇总,同时安排学生练习。类似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实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审计学、纳税实务、财务会计等课程都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或教材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广度。

  要做好多专业课程引入EXCEL的教学,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电子表格应用的实际。同时,专业教师要认识到电子表格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主动去学习电子表格的使用,主动去设计教学案例,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3、改进EXCEL在财会应用方面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应从学情出发,结合企业实际和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有教学模式。

  (1)开展校企合作,引入实际案例

  目前,企业应用电子表格较多,所以专业教学要结合实际,就要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实际引入教学。可以安排教师到各型企业调研、座谈,了解企业具体工作;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案例设计。总之,把企业实际的应用以实际或模拟的方式引入到教学领域。实际案例的好处是使教学符合学生未来工作场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模拟企业实际

  EXCEL的财会应用往往是针对一项具体的专业任务,比如编制工资表,编制凭证汇总表等等。所以在该领域教学中,也应该任务驱动教学,即把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具体任务,分成若干练习项目。每个项目模拟一个工作任务,由教师讲解和演示一个简单案例,然后布置数个任务,由学生分组设计,再进行课堂演示和讨论。这样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改变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机械练习的模式。这个模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教学视频,改变授课模式

  对于电子表格的功能性教学,可以引入视频教学。视频教学是利用录屏软件进行教师演示的视频录制。每个具体功能都设计一个演示视频,教师则不用再重复演示,只需要课前由学生自己观看学习,上课再按照练习资料进行练习,教师课上则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可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没学会的功能,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至学会为止。这种模式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一遍,有些学生听不懂,而有些学生则觉得学习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以前,教师教学只能针对大多数同学的情况进行授课,而这种模式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材施教。

  总之,在目前企业应用电子表格很广泛的大前提下,EXCEL财会应用课程应该结合企业实际去改进教学内容体系、扩展教学广度、改进教学方法。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3

  1、引言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先修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课程大多由电子系开设,是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老化,理论论述多,占用学时多,前后衔接不好等问题,给后续计算机硬件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被动。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少有的几个优势之一就是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掌握。因此,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整合内容、精缩课时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新技术、新理论,这就使得各高校不断压缩某些传统基础课的课时,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在这种形式下,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2)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理论知识为架构,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则应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综合时展、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考虑,从98年起我们就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逐渐建立完善了一套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建设方面,注重了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做到内容上不重复,知识点上不脱节。其次,教学内容力图反映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通过编写出版《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本教材重新划分课程内容,精缩学时,将原有的64学时的“电路分析”和64学时的“模拟电子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的“电路电子学”课程,重新划分、补充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三周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1)“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在电路分析部分不再追求研究线性电路的理论体系完整性,删除了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只保留直流分析、交流分析和动态电路三大部分。在直流分析中,删掉了“电路分析”教学中关于支路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的内容,保留电路系统分析法中的被广泛用于机辅分析的节点电压法。在交流分析中,删除了三相电路内容,而对通信中的谐振电路则详细讲解。动态电路的分析中,只通过一个简单的RC充电回路让学生了解时域分析的基本步骤,而将重点放在三要素法和RC无源微积分电路上。在“模拟电子学”部分,去掉了半导体器件导电原理和反馈的方框图计算法,精简了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包括多级放大)、小信号动态图解法、差分电路分析等。相应地加强了有源器件MOS管、电流源电路和系统稳定性的介绍,课程着重讲解集成运放的应用。在讲解由运放构成的有源积分电路时,与前面的无源积分电路做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两种电路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做电子竞赛时对这两种电路的使用都非常恰当。

  (2)“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删除了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和传统设计方法中的设计技巧,精简了中规模器件的内部逻辑介绍,缩减了卡诺图和逻辑简化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将介绍A/D、D/A转换,故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出现在“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集成电路外部功能、可编程器件和EDA技术上,要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查找器件手册了解器件功能和使用要点。由于计算机硬件中三态门、OC门的重要性,课程加强了对其逻辑功能及应用的举例说明。

  (3)改革组课方式。逻辑门电路是传统“数字逻辑”教学中最难的一章,由于门电路的原理要涉及到电路、模拟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帮助同学复习有关的知识。在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讲述半导体器件后引入逻辑门电路,如MOS管可以具有开关和受控源两种类型的功能,根据器件所给偏置条件的不同,在模拟电路中可作为放大器件或在数字电路中作为开关器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证明,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对有关门电路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把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如受控源和晶体管)、开关与放大作用、模拟与数字等研究对象截然割裂的组课方式,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合,找出共性和个性,讲清个性,突破难点,这样便于以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概念。

  3、软硬结合与时共进

  1)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普遍现象是“过软”,即强调软件编程,而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非常薄弱。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且采用软件方法来设计硬件,FPGA、VHDL、DSP技术带来了全新设计理念与结构体系,与之相应EDA技术和ISP器件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软硬件逐渐融合的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硬件基础课程必须要反映出这种时代的发展。

  2)EDA技术分为三级:以PSPICE、EWB、Multisim等为软件平台的仿真分析类辅助设计技术为初级;以MaxPlus II、Quartus II等为软件平台,以FPGA/CPLD为硬件系统目标芯片的电子系统设计EDA技术为第二级;以NC Simulator、Virtuso、Diva等为软件设计开发平台、以集成电路芯片版图设计为目标的ASIC芯片设计为最高级。EDA技术的前两级都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将EDA技术分层次地引入设置在教学中:

  (1)第一级-首先在“电路电子学”教材各章的最后一节给出PSPICE对本章典型电路的仿真实例,教材最后一章加入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其次,增加了20学时的Multisim仿真及电路设计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将教学中的难点用直观的图形和曲线表述,降低了数学难度。如通过对模拟放大电路的仿真,可以直接观察到改变电路参数所导致的波形失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平台生动直观方便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先设计、后仿真、再实际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将以往的一些验证实验提升为综合设计实验。对每一个实验都要求虚实结合,虚实互动,通过这种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成功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的3个一等奖,更多的二、三等奖证明,整合后“电路电子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

  (2)第二级-传统的“数字逻辑”课程体系以逻辑代数为基础,采用自底向上(DOWN—TOCTOP)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以门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系统为顺序排列。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局部知识的时候,缺乏整体系统概念,只会“搭积木”拼凑式的设计,当后续“组成原理”课程要建立整机、系统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时,前面所学的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不能被融会贯通。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以硬件编程语言为基础,采用自顶向下(TOP—TO—DOWN)的设计方法,因此数字电路的教学体系必须重新构建。

  第二级的EDA技术包含三方面内容:

  (1)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

  (2)硬件描述语言;

  (3)软件开发工具。

  所以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教学体系上,应以逻辑代数与VHDL语言并行为基础,强调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和层次化设计方法,以系统为对象,用VHDL语言描述,在EDA软件平台上,自上而下、逐步细化,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依据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先给出数字系统的整体架构及逻辑系统的三大部件:存储、处理、控制,让学生有全局、整体的认识。在讲述逻辑系统的每一具体部件时,仍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传统的“自底向上”的教学组织方法。在实践教学的综合设计部分中,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从顶层抽象描述向底层结构描述,最后到可实现的硬件单元描述这一过程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满足对软硬件结合的人才的需求。

  4、注重衔接承前启后

  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中,首先应注重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计算机硬件电路作为基础课的授课案例。如“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集成运放构成的比较器一节,就可给出比较器在A/D转换中的应用举例,再指出A/D、D/A是计算机接口中的重要单元电路,这样就埋下一条线索,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相联系。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中所给出的案例都要尽可能为后续课程使用,如从键盘等引出编码的概念和编码器的作用;在讲三态门时,可进一步给出物理上总线的概念,解释当译码和读写信号设计错误时,CPU访问存储单元数据总线严重冲突会造成死机的原因;在存储逻辑一章,介绍完寄存器队列(FIFO)的逻辑结构后,可让学生设计寄存器堆栈(LIFO)的逻辑电路图。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所给出的设计题目包括总线缓存器、全加器、键盘扫描电路、硬件控制器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件。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及整体概念,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对于今后的“组成原理”课程和“嵌入式系统”设计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黑板、多媒体、EDA仿真

  高校的教学手段基本都采用多媒体。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教育。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虚拟电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不容易理解。对于较难理解或学生有争议不明白的问题,传统的“粉笔+黑板”有其独特的灵活性,既可以表述学生课堂思维的过程,又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在课间让学生自己摆设实物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课间的学习气氛仍生气勃勃。录像CD和动画课件则留给学生自己观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强、信息量大、EDA设计技术应用广泛。在授课时通过EDA仿真将验证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时空分离弊端,通过提问、思考、演示、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循序渐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控好演示进程,既不能影响教学进度,又要协调好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与学生接受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

  6、结束语

  硬件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多、学术性和技术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4

  一、加强基础,“宽”、“特”结合,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使毕业生适应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贮、显示和控制及总体设计等工作领域的需求,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从电子信息系统需求基础出发,以信息源为起点,执行器为终点: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识别—控制执行。我们认为,宽口径专业不等于无特色,各学校应反映专业的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实现交融互补,基于此,结合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科研特色,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在信息检测与处理特色上,突出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实现,将课程分为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工程实现两类主干课程。系统设计课程主要有:信息论基础、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程实现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为了加强系统概念,设置了电子信息系统课程(例如电视原理及应用或电子仪器与设备等)进行综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多种小学时的概论、专题讲座课程,并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教学,这样既发扬了专业特色,又使教学组织灵活,教师将当今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引入教学,缩短了学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距离。

  二、提取课程共性,建设系统化实验室

  1、电子技术实验中心

  本中心主要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践、电子CAD基础等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承担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和部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部分任务,属电子线路内容的毕业设计,并面向全院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

  2、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室建设同样也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出发规划的。本实验中心的主要以计算机为基本单元、设备全部联网、完成的课程本科生实验有: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电子CAD、ASIC电路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同时承担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部分信息分析、采集处理等部分任务和信息分析处理内容的毕业设计。

  3、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是将本专业课程殊实验综合而成的,同样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规划的。主要包括:电磁场与天线、微波技术、电视原理、电子仪器与设备等,并承担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部分内容和属电子仪器类内容的毕业设计。

  三、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1999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为高等院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在办学中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造发明的能力,是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上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开设必要的实验课程等,而且还需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性环节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性环节,这些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践、金工生产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电子工艺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的能力和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概念,包括元件识别、制板工艺、焊接工艺、安装调试实验等。

  2、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完成。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完成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进行的。要求学生利用电子CAD工具,根据教师给定的课题进行独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对于给定的信号完成采样策略设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电子线路课程综合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两个环节训练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总体能力。

  3、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意识之中的内容,需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落实。我们从管理上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课题。在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采用了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要求设计相似的组织形式,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后,要求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从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全过程内容,最终提交的成果形式为设计样机和设计报告。在本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总体思想、技术创新思想和团队的分工、合作精神,在毕业设计阶段重点强调了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点等环节的培养和考核。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自己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落实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计划,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5

  高等教育提出朝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实践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智能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并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样日益凸现出单片机和FPGA等可编程器件在电子产品设计和创新中的重要性,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的毕业生能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有的单位甚至要求毕业生具有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经验。电子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完整应用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软硬件设计及系统调试等多方面的知识。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是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核心,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组成。

  一、设课背景

  学生经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和随课的验证性实验,对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基本能够进行单元电路的设计和调试,但验证性实验多数是教材内容的演示和再现,学生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级的设计和实训,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通过分析学生参加多届电子设计竞赛的情况,我们发现,按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时,会出现很多问题,达不到预期目标。比如:对某一功能电路进行设计,理论上设计正确但在工程上却无法实现;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各模块功能实现却无法完成一个系统等等。这是因为电子设计竞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竞赛,而是由一个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题目的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要在单元电路上实现预期功能,更要考虑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它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在20xx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又增加了性能价格比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考核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产品设计。从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上看,已经不是竞赛题目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由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再从竞赛使用的器件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中没有讲授和更新的,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体系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课程体系,就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最终要走向社会,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相关的工作。统计发现,到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学生通常是电子竞赛获奖或参加了电子竞赛培训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从事销售、服务等工作的毕业生很大比例是不能够进行研发,不得已才去做销售、服务的。为了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相关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的独立的综合设计实践课,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为参加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二、实践课设置情况

  系列实践课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是在随课实验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入,经过调研和讨论,听取兄弟院校、相关企业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外,设置了一系列的独立实践课,分布于各个学期的教学中。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实践课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实践课的教学基本上在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保证学生在进行实践课时已经完成先导课程的学习和验证性实验,除《电子技术综合实践》,其它多数实践课是对某一课程的强化和拓展。

  三、《电子技术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在系列独立实践课中,《电子技术综合实践》是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最贴近电子设计竞赛和实际工作应用的课程,要求综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单片机、FPGA等多方面的知识。该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自由选题,题目的难度一般介于验证性实验和毕业设计之间。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包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论证、器件选择、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软件编程、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学生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系统设计和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并通过该课程选拔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参赛选手。

  1、题目设置

  在该实践课的教学上我们选择了多个有代表性的、难易不同的实践题目供学生选择。具体题目有: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电子秤的设计与制作、智能电梯控制系统、水温控制系统、脉搏测量仪的制作、直流数控稳压源、数字式液量测量系统、转速控制测量仪、数据采集系统、信号发生器、智能小车等等。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有的题目是历年电子设计竞赛题目的简化或分解。以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为例,该设计要求制作一个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实现的功能有:

  (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制作一个显示装置,能动态显示点滴速度(滴/分)。

  (2)通过改变h2控制点滴速度,也可以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等其它方式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设定并显示,设定范围为20—150滴/分,控制误差范围为设定值10% 。

  (3)调整时间≤2分钟(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速度基本稳定,能人工读出数据为止)。

  (4)当h1降到警戒值(2~3cm)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这个题目中对点滴速度和液面位置的`检测要用到传感器,要有声光报警电路,需要电机改变h2高度来控制点滴速度,整个系统由单片机进行控制,通常选择PID算法来调整点滴速度。从实用和智能化角度出发,可以扩展成网络,采用简单的RS—232通讯实现从站和主站之间的通信,实现智能化管理。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进行引导,避免多组学生选择同一题目,学生也可以自主拟定题目,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即可。学生3人为1个小组,成员有所分工。

  2、教学要求

  (1)综合运用EDA软件

  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方案设计,对方案中的电路进行设计计算,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参数的计算。要求学生通过各种EDA软件进行仿真验证,选择Multisim7、Proteus、ISE等软件进行相关仿真实验。

  (2)硬件电路制作

  设计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领取所需元器件等材料,设计PCB电路板并且自己加工,最后焊接制作电路并调试。

  本课程教学采用了“模板化”设计方法,将学生设计调试好的A/D转换器、D/A转换器、键盘、显示电路“模板化”,使系统设计的局部和整体有机结合,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实践效率,“模板化”后的单元电路在电子设计竞赛中也可使用。

  (3)软件的编制与仿真。根据已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流程图,编制出各功能模块的子程序及整机软件系统的主程序,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所设计硬件电路的连接及有关指标要求。向学生推荐使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的编程与开发,用C语言进行程序开发更方便移植,贴近实际工程背景,适合开发大型的工程应用程序。

  (4)系统联调。学生集中在1周内完成所选题目,3个学生为1组,按照模块化设计方式有所分工,当每个同学所负责的模块调试成功后进行系统联调,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遇到问题一起找原因、想办法,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脱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系统调试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书写高质量的工作总结是反映工作实践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应能用书面形式系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让人很容易地看懂所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案、原理、实现方法等。因此,书写实践总结报告也是实践课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考核方法

  (1)设计方案正确性与合理性,综合考虑性能价格比和系统功耗。

  (2)实践动手能力,包括PCB设计水平、安装工艺水平、焊接工艺水平。

  (3)设计成果,达到的指标。

  (4)调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

  (5)题目的难易程度。

  (6)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工作态度。

  (7)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

  四、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改革,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xx年以来,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3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二等奖,4个省一等奖,6个省二等奖。近5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年均在90%以上,多数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少数毕业生独立创业、注册公司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此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独立申报承担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的数量都显著提高。

  五、结束语

  实践课主要体现在对实际工程应用系统或产品的研制,使学生经历从课题任务的提出到方案的论证、设计,软件及硬件的开发、联机调试等若干步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些实践课是在理论课教学和相应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是对学生电子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训练,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相关文章: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05-24

电子课程设计总结08-10

[精选]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8-24

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2-27

[经典]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1-18

电子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02-25

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热门】05-11

【热门】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5-03

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