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课

时间:2024-10-28 09:46:09 总结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课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课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和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和极光;影响地球气候。

  2、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3).晨昏线的判断:在晨昏线上找一点,从西向东穿过线进入昼半球,说明线是晨线,反之亦然。

  (4).晨昏线与阳光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分布:昼半球>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周期:太阳日夜交替周期=24小时

  3.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时,中午的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降低到南北两侧。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午的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降低到南北两侧。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纬度达到最小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中午,太阳的高度从南回归线降低到南北两侧。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纬度达到最小值。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中午太阳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四季的变化(昼夜长度和中午的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是春天,6、7、8月是夏天,9、10、11月是秋天,12、1、2月是冬天。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层和外圈层。

  (1)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地球内的圆圈分为三个圆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材料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来源,地核主要由铁镍材料组成。

  (2)外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5.岩石分为三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岩的作用下形成岩石)③变质岩(变质效应)。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产生新的岩浆。这种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

  6.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导致表面不均匀。地质结构的类型包括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和地面屏障)。

  (2)外力—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不均匀的表面趋于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蚀地貌(沙丘)。

  7.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来说,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相对活跃的区域,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开裂处,经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死亡边界—板块碰撞处经常形成山脉和沟渠。

  8.大气加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加热、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加热、大气辐射(长波)、大气反辐射(保温)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①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很少吸收可见光。②反射:云和颗粒较大的灰尘。云的反射效果最为明显。③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的灰尘,使部分太阳辐射无法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绝缘效果: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产生大气反向辐射(向地面辐射),将部分热量返回地面,云越厚,大气反向辐射越强。

  9.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由于热形成,气流辐射上升,容易下雨,形成多雨带。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马来群岛)常年由其控制。

  ②副热带高压带:由于动力作用,气流在30度纬度上积聚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撒哈拉水沙漠、西亚沙漠、北美西部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沙漠、澳大利亚沙漠)

  ③信风带:从副高吹到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度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度的冷气流相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度西风带:从副高度吹到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右侧为西南风,南半球左侧为西北风。它通常被称为西风。温带海洋气候在大陆西岸形成。(欧洲西部和北美西部,如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安第斯山西、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由于热作用,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然而,由于极地温度低,蒸发量少,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区域,属于潮湿区域。

  ⑦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压带吹到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右向东北风,南半球左向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随着阳光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气压带或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温带海洋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和风带运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由赤道低压带控制,冬季由低纬度信风带控制)和地中海气候(夏季由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由中纬度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在实际大气中,低压系统往往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在低压槽上形成锋面系统。锋面和气旋是一个整体(没有高压系统)。

  大气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名称:蒸发、降水、水蒸气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不断补充更新陆地水,再生水资源;塑造表面形态;联系四个圈。

  11、洋流

  (1)类型:根据原因分为风流、密度流和补偿流;根据性质分为暖流和冷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上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北京大学和西洋的暖流,暖流发挥温湿作用(西欧海洋气候的形成);冷流发挥冷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

  阿塔卡马沙漠在利亚沙漠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形成都与西澳大利亚和秘鲁的冷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诱饵。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冷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冷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度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处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海泛化,带来深海硅酸盐,使浮游生物繁殖,浮游生物是鱼饵。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

  12.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土壤:土壤疏松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初始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例如,在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间接影响岩石的风化、地貌和生物活动。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层厚度大。在干旱或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有机物的含量。没有生物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形成土壤。(成为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区域分布。陡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难以发育。平坦地方:地表物质侵蚀速度慢,气候生物条件稳定,土壤发育深厚。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盛,水分差,阴坡反之亦然。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将自然土壤转化为各种耕作土壤;负面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13.地理环境的差异

  自然带:自然属性一致的带状区域。区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自然带的分布:根据气候类型确定自然带。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水、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和潜在性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水和干旱是中国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此外,地震的危害也很大。

  15.中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4、5月,南部沿海地区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7月和8月,华北和东北多雨;9月,雨带迅速向南移动;10月,大陆雨季结束。

  16.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堵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修建水库、改造河流、加固堤坝、返回湖泊;非工程措施:建设洪水储存项目,加强洪水区域管理,建立灾害预警体系,实施防洪保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课】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4-0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6-1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02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7-08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07-0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0-17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11-2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07-12

高中地理期末总结08-26

高中地理教研总结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