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6 09:38:05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

  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教学时我时时抓住“信念”这一主线不放松。

  不足之处:

  对于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没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如果能找到恰当的突破口来理解会更好。

  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以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

  此篇课文,是以“百折不挠”为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我延续了给课文分好段落让生写段意这一训练目标。我们教学这一课时不仅要挖掘人物百折不挠和信念坚定的优秀品质还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语言。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2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xx年xx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这篇课文。

  课上,我先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再次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抓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稿被偷对谈迁而言是厄运?”直入课文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我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他们知道了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所以“小偷这一偷,偷走的是谈迁半辈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谈迁的心肝宝贝,偷走的是谈迁的'精神支柱……”学生的发言逐步走进谈迁内心,感受他遭受的厄运。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此刻谈迁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出谈迁的心情,读出谈迁的悲痛。这时我语峰一转“可是厄运打不垮谈迁。”出示三个句子:“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xx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问题。学生读后很快大多数学生举手质疑“为什么前面写谈迁写成《国榷》用了20多年,而现在又说只用了‘4年’‘又经过几年’呢?”我马上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组织同伴讨论解决。通过学生思、辩,他们明白了是谈迁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新《国榷》的撰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年近60岁的谈迁重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吗?”用“有一次,……”的形式讲述故事。

  亮点:课后,指导老师吴静表扬了我做得不错的几个地方:第一、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第三、语言训练点抓得好,通过想象说话,带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如“小偷这一偷,偷走了不仅是一本份书稿,偷走的还是……”,“为了这部《国榷》,谈迁不能享受平常人拥有的快乐,谈迁可能失去哪些快乐?”,利用“有一次,他……”仿说故事等。第四、写法适当渗透。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时,我提示这是写作中的一个方法,然后在课中用此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我提醒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讲完故事后发表议论)。

  不足:第一、对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有点拖拉;第二、给全体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第三、对于学生不如意的回答没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导;第四、没有适时指导学生要发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复发言。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好有坏,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能在南京上一节语文课,是多荣幸;我能亲耳聆听南京名师(我的指导老师吴静)的指导和点评,幸运之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3

  不敢说,两个星期前的实践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堂成功的课,但可以肯定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学生谈体会时许多次提到了“因为有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获得了成功”。今日读学生的读书笔记,又有好几位学生提到谈迁。

  这是一篇新课文,篇幅较长。设计教案前,我在网上查过不少资料,也听别人上过一堂课,教学思路大概有这么几种:

  ① 按事情发展顺序,由“编写《国榷》”到“《国榷》被偷”到“重写《国榷》”,按部就班体会谈迁的治学刻苦和信念坚定。

  ② 从“厄运”着手,先理解第二自然段,再感悟第一次编写的执著,第二次编写时的艰辛。

  ③ 以新编成的《国榷》为主线,将谈迁两次编写进行比较,体会信念的坚定。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我觉得题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点词在“信念”,于是决定以体会谈迁的形象为主线,以“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为切入口,并贯穿整堂课。

  回忆课堂教学过程,几点感受记录下来。

  一、批注,感悟文本语言。

  [片段]

  师:谈迁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凭着顽强的毅力,靠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有很多地方打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走进谈迁,把感受深的词句划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开始看书,教室内静悄悄的。两分钟以后,学生纷纷动笔。]

  教师巡视,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感受是那么的真切:

  花费20多年撰写一本书,多么不容易!人生能有几个20年,谈迁的执著让我佩服。——尤家曜

  作了6次修改,一个一丝不苟的谈迁。——焦文豪

  五十多岁了,还要四处奔波,谈迁你不累吗?我知道你想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陆嘉

  谈迁真了不起!二十多年的心血没了,但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丁安其

  ……

  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智慧的火花就能迸发。经常抱怨现在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目莫棱两可, “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喜欢?”等等,学生的思考往往缺少深度广度。语文课堂上何不多加强些这方面的训练?在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以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想”“会学”。

  二、补白,丰富人物形象。

  [片段]

  《国榷》被偷后,“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抓住“很快”“挣脱”“下决心”谈了体会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假如你是谈迁,此时会怎么想呢?

  赖玉琳:二十年的心血就这样让它失去吗?。不,我不甘心。

  王 杰:我决不能向厄运低头,我不能就此罢休,我会在我的有生之年重写《国榷》。

  马春晖:我谈迁不是懦夫,我不会向困难屈服,我要从头开始。

  陈 琳: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坚定不移,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理想。

  ……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升华了体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愈发丰满,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自然也会在学生的心中流下烙印。

  三、评价,“话龙”点睛。

  学生的感悟有时不一定很到位,有时虽已领会但表达不是很清晰明确,就需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通过评价,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有浅显到深刻。课堂上,我曾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

  “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谈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丝不苟的,精益求精的谈迁!”

  “让我们感受到了意志坚定的谈迁!”

  “这是矢志不渝!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4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我主要安排了如下三部分: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一、解读一组数字,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

  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

  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

  二、进一段心路,见证一个灵魂的涅磐与什华。

  大喜之后的大悲,在学生明白谈迁面对完稿的《国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基础上,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时,我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三、关注一个场景,感受一种信念的坚定与力量。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么?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样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以上是我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之后的一点思考。当然,生源的不熟悉,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还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5

  一、了解谈迁第一次撰写《国榷》的不容易。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主要是抓住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数字体会谈迁撰写《国榷》的历时之长和无比艰难。为下文的学习作好的一定的铺垫。这是学生在本节课上第一次与文本的对话,我采用了听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了解谈迁所遭受的厄运,以及他的表现,从中体会他的精神品质。

  1、教学第二自然段,我采用了快速阅读思考的教学方法。出示思考题:(1)谈迁遭受的是怎样的厄运?(2)谈迁是如何面对这厄运的?

  2、重点讨论第二个思考题。结合重点词句让学生谈谈读文之后的感受,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中体会谈迁的痛苦万分。从“挣脱、并没有、很快、又回到、下决心、从头撰写”这些词语中体会谈迁他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非常坚强。我适时地进行指引、点拨,充分地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生对文中语句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将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了。

  3、在组织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还特别再让学生回到第一自然段去找找谈迁能如此坚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感受谈迁那份执着和坚持。

  1、教学第三自然段,我采用了沉下心来,认真地读悟,过后再交流讨论的方法。

  在这堂课上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让学生读书的.环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进而也能掌握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2、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交流了读书之后的感受后,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强调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脱离教材。因此,我还是紧紧地围绕教材,抓住了文中的空白点,设置了几个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通过这样的写,更好地去感悟谈迁的坚强和不屈。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此对话,对学生的心灵也是进行了一次洗礼。

  本着“用好教材、用教材来教”的理念来设计整个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地围绕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感受、体会,再通过感情朗读来内化。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和老师、同学对话,更让他们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走进文本,静静地去读、去想,进而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力求在语文课堂上体现“朴实、扎实、真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6

  在这次教学中,我觉得比较得意的有两点:

  一、让咱们来算一算。

  文中写道“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数字换算。

  1里=500米一百多里=50多公里=50000米

  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准确的长度概念,就又接着来算,就是要围绕着咱们四百米的跑道跑上125圏。当我们算到这个数字时,学生们吃惊了,有的说:“我们跑2圈就累了,走上这125圈不把我累趴下才怪呢?”

  我接着追问:“谈迁围着400米的跑道走125圈,走这50000米是为了什么呀?”

  生:“去抄一点史料!”这时,我又听到褚亚杰在下面小声说:“这才是去的路程呀!”

  我赶紧接下去说:“是呀,当他抄完这一点史料后,还要再走50000米,这一来一回就是100000米呀,谈迁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他那么辛苦干什么呀。如果你是谈迁,你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值还是不值?”

  此时学生们就比较容易感受到了谈迁意志的坚定。

  二、让我来表演。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中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

  对于挣脱这个词的理解我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的:

  开始让学生用换词的方式来理解谈迁坚强的意志,学生们找到了“从厄运中逃了出来”“从厄运中站了起来”“从厄运中摆脱出来”。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然后我又通过做动作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挣脱比较的恰当。“我现在就是‘厄运’,谁来做谈迁?”黄亮举起了手,他出来之后,我用手臂紧紧地抱住了他,这个孩子在我的手臂中扭了几下,没有从我的`怀里出来,这时,坐在旁边的张帅伸出了手,想要把黄亮拉出去,但是仍然没有把他给救出来。

  “这是谈迁吗?”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不是谈迁的举动。然后我又请了常旭东当谈迁。我也同样是站在他的身后,把他紧紧抱在了怀里。常旭东先是和黄亮一样轻轻地往外走,可是没有用,我用的力更大了;他又低下身子,想从我的手臂下面溜走,没想到我也往下弯了弯腰,依然不让他离开;他看到这样的方法不行后,用的力气更大了,然后我也用更大的气力想阻止他,可是他从我手臂中挣出去了,眼看他要走了,我还再用一只手紧紧地拉了一下他的衣服,还是没有能把他留住。此时,大家才认为这就是谈迁。(当时的气氛热烈。)

  根据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迁为什么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呢?”坚定的信念――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而学生们能真正感受到谈迁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为着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7

  这篇文章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如何确立信念,编成《国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刚上课,我知道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好好地读过。于是,我首先布置了一个任务: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了压力,读起来还挺认真。然后,我分别请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讲讲这个故事,三个同学讲得都很好,有两位学生还用上了“厄运、持之以恒、坚定、毅力、信念”等词。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头!有了这个基础,我就让学生说说“厄运”在文中的意思,学生自然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追问: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我出示了一系列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认真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地分析,学生知道了谈迁为了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吃的苦,受的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谈迁的信念是何等的坚定。这样就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感受、感悟到了谈迁的坚定信念。

  我还发现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家境贫寒”“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等。这些四字词语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这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8

  崔峦老师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要摒弃花花绿绿的外表,扎实有效地落实课时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在执教后,我对今天的课进行深刻反思。我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追求教学扎实有效

  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高林生老师以及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所以,对五年级学生而言,第一课时的总体目标是:

  1、扎实有效地读通、读顺课文。

  2、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这节课中,为充分体现第一课时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检查预习,落实初读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因为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同桌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诞”字有同学写错,于是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老师的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我设计了,“你通过预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谈迁?” 同时引导学生读相应的段落。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时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检查他们是否把课文读通读正确了,通过检查,我知道孩子们对谈迁已经有了初步的解,但在读课文时没有读好长句,个别句子加字或减字。这时,我找准了学生学习起点,随机引导孩子读长句,注意换气停顿。对读错的句子,老师正音后全班再读一读。这样的教学看上去朴素,但都旨在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将生字词读准。语文实践证明了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文本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如果这个环节不踩实,之后的教学都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形同虚设。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有层次、有梯度、有实效的初读,为学生对文本深入的钻研做了很好的铺垫,真正实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理念。

  (二)抓关键词句,理清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四字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四字词语,设计了此环节的教学。先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准四字词语的字音,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他

  们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最后把几个词分三组,引导学生悟出三组词分别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层次的四字词语的教学,既帮助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课文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上这三组四字词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是博览群书的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是小偷偷走书稿,一夜间一部鸿篇巨著化为乌有,于是谈迁奋笔疾书重编《国榷》,结果是最终重新写成了一部名垂青史的明史巨著。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对于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大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紧扣课文重点,为学生留下悬念

  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我为学生留下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重编一部《国榷》,谈何容易,这部新编的《国榷》是怎样写成的`?”紧扣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探究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达到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二、 读书形式多样,训练行之有效

  “以读为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我采取了默读、引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自由读等多种不同形式,开课检查预习时,指名分自然段读,旨在检查正音。思考书稿遗失为什么是谈迁的厄运?这一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让学生潜心默读,

  圈点勾画,旨在让学生感悟谈迁创作艰辛和书稿来之不易。升华情感让学生体验谈迁失书之痛时,教师配乐引读,旨在让学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

  三、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

  如何设法让学生寻找到学习语文的“钥匙”,并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 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课堂中,学生先理解了“博”是广泛之意,然后就能流利地说出了“博览群书”整个词的意思,我就相机引导学生悟出:理解了词中关键字,整个词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几个词,从感悟方法到自主学会运用方法,学生在顺学而导中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中我还让学生去找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400多万”这天文般的数字?学生找到了“鸿篇巨制”这一词。我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今后要学会运用这一方法。

  课堂中,我以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和“这为什么对谈迁而言是个厄运?”为主线,顺学而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感悟到:谈迁的创造艰辛和失书之痛。在自读自悟之后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朗读。这样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我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教”者、“讲”者、“问者”,更多的是“学”者、“ 思”者、“ 听”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价值的判断者和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有以下遗憾之处:

  1、对关键词的几个数字的感悟不够透。“20多年”、“400多万字”、“50多岁”这几组数字饱含了谈迁创作的艰辛,这里应该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学生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锻炼自己的教学机制,善于与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或反馈达不到自己预想目标时,要学会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通过本次参评,我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和差距。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9

  在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本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读导思,以读品文,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谈话导入”“初读感悟”“精读体悟”“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

  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过的四字词语“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家徒四壁、夜难安寝、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名垂青史、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化为乌有、下落不明、流传千古”,并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较完整。

  “精读体悟”部分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真切地感受谈迁写书的不容易。通过体验性的朗读,想象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及书稿被偷后他坚强的毅力等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中时刻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面对厄运,面对困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做。

  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搜集有关名言警句,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来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这个道理是本文教学的主旨。教学目标最终有效达成,得益于以下作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本课,通过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创设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学中运用音乐《从头再来》渲染气氛,同学们情感世界顿时丰富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歌曲凄凉婉转部分让同学们想起谈迁著书时的酸甜苦辣,歌词中激昂奋进的部分让学生仿佛看到了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又一次回到书桌旁,奋笔疾书的样子。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全身心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学生的身心积极性地投入到学习中和主人公同喜同悲,营造了一个情感共鸣的课堂。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针对本课的特点,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内容、体验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引读等,使课文的朗读从正确流利达到有感情。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在读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这多种形式的朗读,解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把自己朗读中体验到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篇课文重在体验谈迁的毅力。

  三、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如“对谈迁来说,书稿被偷不仅是“厄运”,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朗读理解以及对文中句子的朗读感悟,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自己体会的基础上,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及时、巧妙地将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我的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新课程理念,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

  1、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第一部分复习四字词语并分类朗读多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下面对重点句子的诵读与交流体会,使朗读教学显得浮于表面。

  2、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3、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还不够精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0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清楚的知道要上好教研课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因此在两个星期前就开始准备,选择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我当时的想法是作为一名男教师,能把这篇课文上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我很快熟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熟悉度,接着我翻看教学指导用书,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最后在参考借鉴多种教案的基础上完成了最初的教案,并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研活动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试上课,磨课。

  第一次我是在五(4)班试上的,由于我对教案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流畅。在磕磕绊绊中结束了第一次试上,几位老师直言不讳指出了我的问题。让我知道,上好一节,首先要熟记教案,而每个教学环节过渡衔接要自然,教师的过渡语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可以事先想好一些过渡语。在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后,我深刻的反思。把教案熟记在心,各种教学环节都清晰的记在脑海中。我事先还想好了过渡语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第二次试上我是在五(6)班,这次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较多。但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不够好。我的师傅周老师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如课件上出现的小问题以及板书设计不够严谨。针对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我进行了修改,并在五(1)班进行第三次试上。第三次试上的.效果比前两次都好,但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方面做得不好,有些关键词我都直接出示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几次试上课以及磨课后,我对上教研课更有信心了。

  当我踏上讲台,面对那么多老师的目光,我心中有了一丝的紧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认真倾听的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朗读。紧张感渐渐消失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语速过快,我在教学用语上出了一些小失误。也正是由于过渡语的语速过快,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预想的快了几分钟,我就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词语,想象谈迁在北京的情景,并在纸上写下来。教研课结束后,各位老师开始评课,他们都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而又宝贵的建议。让我知道了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好:1开头导入部分没有统筹全文,而单单选取了一句话来分析,最后分析完课文后也没有回归的文本整体。总而言之课文结构不是很清晰。2我的过渡语较多,语速过快,学生会有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3在教学手段方面比较单一,都是让学生谈体会,应该增加一些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想象谈迁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做些什么,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4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对于各位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我都一一记下了。

  我很感谢学校给我安排的教研活动,让我从中收获颇丰,我也感谢我们年级组的给我教师,正是你们的关心和建议,让我更好的成长,更有信心做一名好教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1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在自己教的五(1)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理念

  (1)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案时,我本着这样的理念: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地回答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任,老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我在课堂上,大胆的让学生们分小组去预习,让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让小组成员带着全班同学学习生字词,强调哪些字词易读错写错,还要这个小组围绕课题来设计一到两个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然后老师做点评,并对一些重点词语再次强调。

  (2)让学生乐于阅读。这是第一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读错不扣分,读对了加分,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这就为我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教学心得

  (1)对字词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本次课,我放手让学生们去自主学习,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今天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对字音还不是很熟练,小组上台时,他自己都读错,还怎么教别人?但我为了节约时间,没有及时地巩固强化。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没掌握,决不往下讲,一定要把这块知识讲透彻。

  (2)对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我是看着表上课,时间当然知道。在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我还未总结课文,还在让学生们读,结果下课铃响了,匆匆地总结,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这也为我提了一个醒,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时间不够了,可以随机应变地删掉一些环节,一定要留出时间对课文进行总结,否则这一课难以做到精彩的收尾。

  (3)背景音乐设计不合理。其实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们伴着音乐朗读,做到声情并茂。但我这是第一次采用,而且是断断续续地播放(因为让学生们分小节比赛朗读),所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3、总结

  本次上课,课前我没有做任何渗透,完全是跟平时上课一样地来教学。而且我的小组教学也是一直在采用,在运用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借本次公开课的契机,我将我的一些教学方式展现给大家,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从而来改进我的分组教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2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 “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3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4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便会感到这课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显得很虚幻,很容易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必须凸现语文的工具性,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进而体会到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入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基本的问题。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15

  王淑清《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新丰中洲小学王淑清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20多、6次、50多、500多万,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06-0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06-08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08-01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02-27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15篇06-08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设计11-20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12-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09-28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04-29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