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3
设计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想着一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于是这堂课上,我一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我自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们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相信我,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有没有方法同时描述出男女生人数的情况?”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4
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想着一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于是这堂课上,我一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对于这节课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轻易解决的。比如说,如何同时表示两个项目,如何区分两个项目的直条。这节课我自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们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相信我,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张图上既能够表示城镇又能够表示乡村呢?”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尊重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性关怀
尊重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整节课,我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同时,我也教会其他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给孩子以更多的人性关怀,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信与自尊。
然而这节课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先介绍图例,再尝试绘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环节,当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时,说出“城镇和乡村画一块”“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城镇和乡村”这一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也没有介绍图例,而是急于让学生尝试绘制,这一教学处理的失误原本也是可以弥补的,比如通过绘制后评价也可以指出纠正。然而当时我心一慌,不禁乱了方寸。看到孩子们出错是,硬生生地请他们停下来,评价一位学生的“半成品”来学习图例的`表示方法。学生大乱,有的画,有的听,有的在讨论,浪费的时间较多,以致于最后没能统计班级同学自我得分的情况。有练习不够的缺憾。
二、主观情绪较重,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由于上述的失误,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不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语言魅力不够
其一,表现在请学生停止绘制,观察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我只强调“请看到老师这里来好吗?”学生当然不情愿。语言缺乏感染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以上是我这次课后的简短反思,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每一次的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前进的阶梯,我一定要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我在课堂中设计的例题是:四年级学生每周五的兴趣小组统计表。让男、女生分别画单式的统计图,进而观察其中的数据,发现不明显,让学生体验产生复式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把两个单式男女的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的过程,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并的过程。
让学生来介绍其作品,如何看图,一方面学习复式统计图的画法及提醒学生画时的注意点。(引出图例)
课件演示合并的过程,为进一步揭示单式与复式统计图之间的关系,及三个图之间的异同之处。
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
这个例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画复式方法,通过比较能够得出,复式是在单式的基础上加一个纵条。
执教后,我感觉自己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和困惑是:
第一:节约时间。
单式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只做铺垫,所以在练习纸中,可以直接写生项目名称,不需要投影补充。
展示学生作品时,可以再紧凑一些,让一个学生回答就够了,进而电脑演示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自己来介绍。
第二:环节尽量板块式,大胆放手,相信学生。
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问题有点细碎,例题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画复式的方法。第一个练习是小超市的棒冰、牛奶的销售情况,让学生会会数量的分析。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度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
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程不紧凑,连贯。
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5、本课的研究点是学生多感官参与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感觉学生动口不充分,体现在生生交流的环节上,没有放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6、学生在生活中还发现很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出来,在以后的课上还应多加思考。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7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
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统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评:在这里,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调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新问题并理解它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他们从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评:这道题跟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解答有关的问题。本题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变得更灵活。】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时怕学生说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是我受益匪浅,让我体会到一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出不同的效果,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大胆尝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的教学反思》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2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9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复式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0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总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让学生比较,交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几个步骤中让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点做得较好: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我舍弃的教材中安排的例题,而是结合08奥运会这一盛事,上课铃声中让学生欣赏08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即节省了时间,又引起了学生投入新知识学习中。结合金银铜牌的数量开展教学,先得出金牌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引到对银牌铜牌的关注,使教学内容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然过渡。在后面设计的一个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时,不是直接呆板的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绘制,而是让学生结合夏季校服的制订,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后再绘制,不但更能体现教学目标,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
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3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蛋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
三、不足
1、是对教学时间的预设不到位,画条形统计图应该要想到绘制时间的需要,更何况我的新授例题是金银铜三种不同的数据,在绘制过程中更是需要时间,有点急于对学生绘制速度的要求,而对绘制的正确率有点忽略,有待以后改进,防止学生一味的求快而使错误率增加。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及绘制,但读图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在课后听了罗副的意见后,觉得是可以安排成出现它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第二张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本节课可能由于自己嗓子有点哑,生怕声音不够响,反而使课堂上的语音有点“高亢”了,语言的精练虽有改进,但说实话应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2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重视制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做为教学内容。
以两组奥运会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材的内容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就达不到高效率。因此,我没有选用课本中的教材,而是选择“奥运会中国队的获奖情况”的数据来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教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有兴趣,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从中了解多种信息,并提出各种问题,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索,探究出制作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的提问,立刻引起了学生要制作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欲望。在画图的时候我要同桌之间互相提醒: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地方?因为在四年二学期学生知道怎样画统计图,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图。之后,我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其中制作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制图的分析能力。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3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
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
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
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4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 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xx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5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6
这堂课上,我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熟悉的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导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以下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通过“关于统计你们都了解哪些?”复习了所有有关统计的知识,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打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没有机械地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有没有男女生比较起来更简便的好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图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然而这节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尝试绘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作品。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交流的环节,当学交流自己的合并方法时,面对学生各种观点如:“直条并列在一起不如分开好”“用虚线分开男生和女生更清楚”时,我有点手足无措,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图例的探究也不够到位,交流的层次性不够强,重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语言不够精练
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加强练习。
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需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要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7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十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让学生在已经确定的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数据,淡化了不必要的制图操作过程,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感知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体验。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比较单调,没有变化,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行。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8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经历了独立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 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实践活动(可以课后进行):通过调查,或上网搜集你感兴趣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看看你能
从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到统计的知识,你想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度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2、课前的激励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紧张,沉闷。3、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程不紧凑,连贯。4、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5、本课的研究点是学生多感官参与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感觉学生动口不充分,体现在生生交流的环节上,没有放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6、学生在生活中还发现很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出来,在以后的课上还应多加思考。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真正把实惠带给学生。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20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10-19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2-27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5篇)04-21
数学《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04-21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5篇)04-22
关于《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精选5篇)04-21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7篇)04-21
复式统计图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04-27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6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