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儿歌《拍花萝》活动反思

时间:2022-10-07 00:42:50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本土儿歌《拍花萝》活动反思

  大家听过的本土儿歌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本土儿歌《拍花萝》活动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土儿歌《拍花萝》活动反思

  教学内容:

  《拍花萝》是一个传统游戏,儿歌琅琅上口,诙谐幽默,有很多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爱听,便于记忆,在活动中幼儿能产生愉快的心情;同时儿童可以从儿歌的学习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拍花萝儿歌还有创编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表述的愿望。

  教材分析:

  《拍花萝》是中班绘本阅读教材中一首游戏儿歌,同时也是一本可以边唱边和,读读玩玩的书。这本书采用了问答调的格式,给幼儿提供了很好的游戏参与机会;其次这首儿歌还是一首有趣的数数歌,幼儿在唱唱念念之间便自然学习了数的概念;最后,这首儿歌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儿歌“一字歌”的因素,妙就妙在从头到尾以“呀”押韵,一韵到底的方式使儿歌具有了语言游戏的幽默感,增加了幼儿的念唱趣味。

  幼儿分析:

  4——5岁的幼儿思维正在不断发展,他们的词汇量开始丰富,能清晰的交谈,喜欢与亲近的同伴交流,说话连贯性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开始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独立地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此时的幼儿对儿歌童谣特别感兴趣,儿歌对幼儿语言的信息有重要的作用,对幼儿身心的发展也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目标预设与调整:

  原生成在目标是“1.能看懂画面内容,学会儿歌,感受儿歌在诙谐幽默。2.仿效儿歌的韵律,大胆尝试在句末加入“呀”字完整讲述儿歌的内容。3.能边做动作边有节奏地诵读儿歌,体验游戏儿歌的快乐情绪。4. 认识汉字数字六至十。”

  但是在强调“有效的教学理念”的当下,思考“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促使我反思:教学目标在设定上是否具有学习的意义,体现教学活动组织的价值,让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因此原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则需要在进一步分析教材在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推敲。最终我注意到儿歌中毎段末句都有一个言语表述的规律,如“三条鲤鱼滚下山呀”、“五只大熊打花鼓呀”,都是以“(数量)角色+事件”的简要清晰地概述出事件。我认为这是最值得幼儿学习的的言语逻辑。通过儿歌,让幼儿仿效儿歌中一句话概括的方式描述角色的数量与事件的发生。而原先设定的目标2中则是偏重于“尝试在句末加入“呀”字完整讲述儿歌的内容”至于如何完整目标的表述不具体,没有可测性,而且实际上日常口语表达中是无需加入衬词“呀”来说话的。因此这并不能完全作为学习重点!

  因此目标最终调整为:能运用儿歌中的特定句式“(数量)角色+事件”完整概括画面上的角色与事件,并尝试在句末加入“呀”字的押韵方式,边玩游戏边有节奏地愉快诵读。我认为这样的调整能较清晰的表达出我的教学逻辑,这将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实施过程的效率。而这目标是否适宜中班孩子的能力与水平?我也前后反复地思考其适宜性。但是考虑以下的两点:第一,这个活动不是易班教学,由于我长期有意识地注重训练本班幼儿完整说话的能力,因此现在大多数孩子已初步理解“讲完整”的意思。第二,本班孩子对我的语言与用词习惯较为熟悉。特别是在中班上学期就在引导幼儿辨识不完整的句子表述,所以幼儿听得多了自然就对我的引导语如“漏了说谁”、“请说清楚‘谁在干什么’”“请说完整”等有了了解。因此我认定我的目标调整是可行的!

  实施过程分析:该活动第一次组织是作为我园《阅读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组中级级组间的观摩活动进行展示。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之前已经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了儿歌数一至数五)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把握了儿歌的风格,能说出“能数数、玩游戏、一问一答、重复出现了‘呀’字”的儿歌大致的特点。这样的学习经验有利于支持第二课时的学习。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能模仿问答的形式,与教师互动讲述,也能感受并运用了句尾加“呀”字的押韵方式大胆说出画面的内容,也较容易地掌握了绘本《拍花萝》中后半段(数六至数十)的儿歌。但是由于每页画面都是老师逐一引导,所以看图讲述理解儿歌的环节时间过长。这导致后半部分“诵读环节”以及“识字游戏”环节时间的压缩。

  在级组观摩活动后,我有针对地修改了教学设计。为了控制教学时间,我采取以下的策略:首先是删减一页的引导,从“七只野狼抱小鸡”的画面开始儿歌第二部分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区分重点画面与非重点阅读画面。加强重点画面的引导,帮助幼儿感受内容的诙谐。例如“狼抱鸡”、“老虎醉酒”情节的解读需用时较多些。而非重点易理解的画面“章鱼坐沙发”、“青蛙跳水”,则让幼儿自由讲述为主,教师适时点播就快速略过。最后,由于每页都配有游戏的动作小图,教师可带动幼儿同步边模仿动作边读该页诗歌,以指导幼儿有节奏、发音准确地朗读儿歌为主。因此在面向佛山骨干教师以及广州市园长高研班学员的该活动第二次的展示中,时间把握就优于上一次的活动组织,提供了让幼儿多读多说的机会。而教学目标调整后,我有意识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特定句型,并鼓励幼儿在绘本后半部分的阅读中,仿效性地完整讲述画面内容。从个别提问中,发现幼儿基本能掌握以“(数量)角色+事件”的简要清晰地概述出事件。

  在阅读中渗透识字方面也有收效。而汉字“七“到”十”则作为第二课时中阅读的侧重点。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在阅读电子版图书的同时,自然地注意到每页图画当中涉及到的角色的数量,并快速识读与诗歌相关的数字汉字。因此教师在教学课件中的设计思路是“由幼儿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再引申出数字汉字”。因此教师在电子图书的书页播放中加插了,先出示与该页角色数量相等的阿拉伯字体,在经鼠标点击随后在该阿拉伯数字消失后闪现与其相对应的数字汉字,如点击页面上的“6”,就出现“六”。通过读图、数数、识读的方式,幼儿认识了“七”到“十”的汉字,也建立了与阿拉伯数字对应关系,也对这首数字问答歌产生了诵读的兴趣。而后设计的诵读游戏中,在地面上围圈摆放好六至十的汉字标识牌,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开头部分“拍呀,拍呀……绿马车呀”,边绕着摆放识字标示牌场地的外圈行走。幼儿问:“你拍几呀”,师回答:“我拍×呀”,当幼儿接读相关句的儿歌后,就立即走到与相关的汉字数字后。通过站位游戏,幼儿能边玩游戏边有节奏地愉快诵读,加深对儿歌内容的记忆的同时也进一步识读汉字六至十。因此该游戏环节的目的达到了双重的效果。

  本次活动中,我还注重引导幼儿有节奏韵律的诵读。例如在引导幼儿朗读十个“扑通”象声词的时候,我收获了有效的体验:教师利用肢体语言(随声调的高低变换动作以及动作方向)以及响板敲击节奏的配合方式,引导幼儿生动趣味地朗读,收效很好。小朋友还很喜欢这样调动身体多感观协作的诵读方式,主动提出“再读一次”!

  而最后的收尾环节,我一句“十五个小朋友说再见呀”,竟然激发起了幼儿运用学习经验仿编的热情。小朋友听到了后先是略感意外,随后理解了我的仿编之举并激动地笑了。瞧!这边刚从观摩现场回到班上,那边乐诗就笑着说:“刘老师,你猜猜我会说什么?”接着她笑嘻嘻地指着桌上的水果盘,说:“一个张老师(我班的保育老师)劈十个苹果呀!”还高兴地用小手比划着“切”的动作。这也带动一旁的朱浚玮,他说:“十个张老师切西瓜呀”。其他在喝水的小朋友也感染到了仿编的乐趣,纷纷笑了!这也令我意识到:在阅读绘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儿歌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拍花萝》确实一个易于仿编的题材。它不但能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而且能令幼儿感受言语的乐趣。因此,我在以后组织该题材活动中,将这样调整:第一课时进行阅读分享,学习数一到数六的儿歌段落;数七到数十的段落放在语言区内进行;第二课时则是提供绘本以外的画面,让幼儿全程仿编儿歌,并编入游戏动作,边读边玩,体验游戏儿歌创作的乐趣,增强幼儿言语的信心。

【本土儿歌《拍花萝》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儿歌活动反思10-07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01-20

大班语言儿歌活动反思02-22

儿歌老鼠娶亲活动反思10-06

小班儿歌《瓜娃娃》活动反思10-07

大班语言儿歌活动反思5篇02-23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5篇01-20

小班儿歌活动教学反思(5篇)01-20

大班语言儿歌活动反思(5篇)02-23

关于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开展的幼儿主题活动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