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不足之处: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改进措施: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层次清楚地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一些景点,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文本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在教学前运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播放了长廊和昆明湖的视频,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动态的情景场面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去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也使学习成为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注重读中迁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来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如:在教学“长廊”的段落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长廊上各不相同的画的内容,从画面中感受长廊的美。再如:在学习描写昆明湖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 “滑”字,通过换字的形式,来体会湖水的静,感悟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还有引导学生注意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和过渡句的恰当运用。在这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还学到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但在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之余,我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4
一、读说离散,培育学死的语文学习能力。
《颐和园》那篇课文按旅游的逆序刻画了北京颐和园的绮丽景色,文中处处弥漫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誉之情。课文文字摩登,条理清楚,其移步换景、首尾照应的写作方式,很是值得学死学习。
《颐和园》讲授深思
阅读讲授,“读”是感悟能力组成的魂灵,也是概括能力组成的捷径,让学死捉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粹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是我那节课所运用的方式。
正在讲授“少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时,让学死品读有闭的语句,如:看到那么多各具情态的绘里,您有甚么感受?游船、绘舫正在湖里缓缓天滑过,险些没有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照。那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死皆能较为公道的展开念象并进行了必然的语言操练,那样没有仅协助学死更晴天文解课文内容,并且磨炼了学死的理解、阅读、语言等多种能力,提下了学死的语文素量。
二、学习写作方式,提下写作技能。
正在阅读讲授中,教师引导学死学习和体味作者遣辞制句、表情达意的方式,让学死从范文的写作技能中汲与写作经历,引导学死将阅读与写作离散起去,正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常识,删强学死正在各类场所学语文、用语文的熟习,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里提下学死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范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间:“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绮丽的大年夜公园”。接着围绕那一中间,运用了移步换景背我们引见了少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绮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所以,我讲授那篇文章时,启发学死从文章的构念、写作方式等多方里天背《颐和园》学习。
明白中间句是最能默示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写作内容的散中闪现。了解中间句有概括和总述浸染,陈诉学死写文章的时辰必然要有一个中间,那样文章就没有会隐得混治无章。接着请学死快速欣赏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绮丽”二字背我们引见了哪些景点?并把相闭的句子绘出去。让学死明白那几个句子就是本文的纲目。把游玩的过程记下去的文章叫做游记文。若是要念把游记文写得井井有理必须要先列纲目,写清文章念要表达的中间,再遴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色去凸起中间内容。
由于学死闭于移步换景那种写法对照陌死,所以正在“移步换景,学写法”那一环节,我直截了本天陈诉学死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正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死朗读减深印象,接着学死朗读上一环节找出去的句子,师进行点评。正在读与教员的评中发略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去。逆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死体味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照应的写作方式。
哄骗阅读课背学死无熟习天供应作文写作材料和方式,提下了学死坚忍天掌控常识和矫捷天运用常识的能力,开拓了学死的智力,激起了学死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快乐喜爱,读写离散,提下了语文讲授的水仄。
《颐和园》教学反思5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 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
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五、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让学生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简单写写下面这个美丽的公园吧!
六、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教学反思8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教学反思9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同学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同学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奔驰,扩展同学视野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习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习。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 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结合本单元习作,写导游词。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习作有帮助。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习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2.在讲课中,板书清晰,使课后习题处理时没有难度。这是我进步的点。
3.详略得当,我的讲课有详略,这样推倒写作方法,总分总时,不费力气。
4.时间不合理,差了5分钟,没有处理好,没有强调出写景的主要写作方法。我会在语文园地时,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忘!
总得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我也通过反思,体会到了成长,加油加油!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找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平时总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文章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确了。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一) 词块教学
每次教课文,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教生字词,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词列出来,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枯燥,而且有点像走过场,形式化,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在教《白公鹅》一课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的词句编成一个简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学的生字词。在教学时,把文段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读文段,再重点指导生字词。这种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词教学不再孤立,字词有了一定的语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学生读通了句子,也读准了字词。其次,文段内容与课文有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简短,最好生动、有趣。这次教《颐和园》的生字词,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教法。刚好张老师向我介绍了“词块教学”,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想尝试一下。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领悟到位,在教学时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词块教学”的目标应该还是教生字词,它也可以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标是教生字词,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并且极力把学生引向课文,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如在让学生想象描写景物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逐个进行想象,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初衷,但学生还是挺乐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课文中表示景点的词语让学生去发现时,学生刚说出是表示课文中景点的词语时,我就觉得满意了,没有重视生字词的指导。接下来是“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上述的词语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学生讲些什么,讲到哪个程度上才能达到要求。在提问第一个学生时,她就已经说出了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我引导她说得具体些,她就说出了一些景点的名称。在提问第二个学生时,我提示说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就回答“神清气爽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等”,变成了一些短语的堆砌。因此,由于我的目标不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零散,没有连城一体。如果我能按照“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把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这次的小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小组合作画旅游路线时,学生的表现还令我满意。但后来听课的一位实习老师问我:“要不要先帮学生梳理好路线了,在让他们画图?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我一听也有道理,有时候我们把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
小组合作的第二项任务是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围绕发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学习任务和汇报方式都布置给学生,使得很多小组都忽略了学习任务,光顾着汇报方式,我应该把这两项内容分开呈现。记得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结果学生光顾着概括主要内容而忽略了读课文。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也没能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这个中心进行汇报。如在第一小组汇报是,我有意识强调了学习任务,第二个小组汇报时就提到了学习任务,但是把描写方法说错了,如果当时我能够说:“虽然他们小组讲错了学习方法,但他们能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做得很好。”这样,接下来的小组也会重视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但从第三个小组汇报时,我自己也淡化了学习任务的要求,导致了学生的汇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出现的问题是万一学生都喜欢同一个景点同一种汇报方式时怎么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遇上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喜欢长廊和十七孔桥,都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汇报。但是我没能灵活应变,导致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没能完成。其实有几种应变的`方法:一是合作前了解学生的选择并进行引导;二是合作过程中老师引讲学生没有选到的内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再挑战新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预设和教学应变十分重要。同时,我没有把学习任务的内容相应地板书,也导致了学习任务的不明显化,这也是一个失误。
这一次课又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这次课我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也很愉快地度过了两节课。下课时,当我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地大声说“谢谢老师”时,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这一次课我还是存在语言不清晰、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知道可以改。但关于对学生引得太多的问题,我有意识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里?怎样才算不引?不引又该怎么办?”记得曾看过一位教数学的师兄的实习总结,他也说过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的教学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数学的广泛联系性,而不是他的指导老师所追求的层次性。也许某一天我也会突然明白我的问题。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颐和园美丽的建筑及自然风光,本课的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们学习。
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游览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把这些地点连接起来的,引出像作者这样走一处换个景点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可以用走过,绕过、转过、向东、向北等词语描述,渗透使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采用了说明、比喻等描写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基本能敏感的发现其写作上的特点。
课前在查阅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时,发现有一堂课上,学生讲到“滑”和“划”的使用,这是我在之前的设计中未曾考虑的,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有意在课上注意了一下,但没有学生能主动说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对比练习,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踊跃发言,张睿轩的发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说了出来,但遗憾的是课后的检测中,对“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却不理想,看来说得好不一定会写,几个人会说不一定大家都会说,会说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彻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纵观本课教学,我觉得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课文学完后,如果能让学生结合文中所介绍的景物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自己做导游领大家走一番,学生兴趣也许会更浓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帮助。读写结合应用不够,本课是一篇很好的读写结合应用文,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游览词,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效果应该更好,但因为对课文的讲解过细,导致时间不够,缺少小练笔安排。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0
《颐和园》教学反思04-02
颐和园教学反思10-27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优秀10-27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4-17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4-17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7
《颐和园》教学反思 15篇04-17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8篇)07-04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2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