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需要比长短的教后反思

时间:2022-10-06 16:40:1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关注孩子的需要比长短的教后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找准孩子发展的现实起点,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为孩子创造充分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交流、在辩论中明理,从而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关注孩子的需要比长短的教后反思

  一、 关注孩子学习探究的需要。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很多行为习惯还未形成。孩子由于年纪小,无意注意还是占主要位置,因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显得非常重要。课的开始让孩子们猜猜老师手中握的两支铅笔的长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再把问题抛出来“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二、 关注孩子实践操作的需要。

  给孩子们创造条件,放手让孩子们观察、操作、尝试让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做中理解知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方法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这就更加增强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从而更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三、 关注孩子知识迁移的需要。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当孩子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孩子的方法各不相同:

  1、看出来的。

  2、把物体的一端对齐。

  3、把短的放在长的之间。

  ……

  不管孩子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然后进一步让孩子体会比长短的一般方法: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从而进一步加深孩子对长短概念的认识。当比较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高矮时,孩子们就知道要站在同一高度进行比较会简单多了,顺其自然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从而让孩子在一节课内轻松地掌握了原本需要两课时才能学完的知识,而且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

【关注孩子的需要比长短的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教后反思08-04

《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03-08

《比长短》教学反思04-12

比长短教学反思04-12

《乌鸦喝水》的教后反思(精选21篇)12-14

《有趣的半圆形》教后反思03-10

《画垂线》的教后反思(精选11篇)11-10

《认识人民币》教后反思10-06

关于《连除简便计算》的教后反思03-31

《苏珊的帽子》教后反思(通用5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