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热和能》教学反思
基础性目标总结: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外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四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内能的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内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热机的工作原理、过程,并介绍了燃料的热值,能量利用的效率等相关知识;从能量的角度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普遍性、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基础性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6.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用实例说明各种各样的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不同的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7.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8.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体会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一、发展性目标总结: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落实发展性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在认知上的需求一种途径,更是教师突破教学点的一个很重要手段。
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才能发展,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习惯,现行的教材特意安排了很多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的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 本章的科学探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二节“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内能的改变、物质的热学属性,从实验中归纳科学理论和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教材设计上是采用开放式的探究模式,探究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方案的确定、研究的方法、构思设计的步骤、解决实验中问题的对策)几乎是点到为止,更多内容由学生来补充,教材这样设计是有它的妙处的:一方面,这个探究内容是在学生几乎进行了近两年的物理学习且对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熟悉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上也相应作出应达到的能力平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这个含有测量性定量探究活动采用开放的模式,是为了进一步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探究给学生的兴趣、能力提高带来益处,让学生在其中主动辨析各种现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决断,想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采用这样的探究方式来突破教材的难点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亲自体验了其中物质的热属性,接受比热容这个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二)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如: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讲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抽象,这时,我们用弹簧连着的乒乓球做演示,通过弹簧的拉长和压缩,表现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第二节《比热容》,研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三)从宏观到微观,注意从微观本质说明热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1.学生理解热现象的本质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要注意打好基础。让学生对关于分子热运动的认同,可以提出“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引导学生根据分子很小,得出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运动的结论,然后指出:可以通过一些实验间接反映出分子的运动。在学生仔细观察扩散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分子是否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何关系。”直接的实验观察,通过推理才能间接得到结论,这也是对学生有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2.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教学中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内能做功的事例和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认同内能的客观存在。而关于内能的微观机制,让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形象的类比方式。例如通过教材上的两幅漫画使学生联想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由于相互作用具有势能。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融通性目标总结:
热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一节中,讲扩散现象是从“打开一盒香皂,很快闻到一股香味”这一生活中人人易感知的现象引入,使学生很感兴趣,话题也倍感亲切。
第二节中讲述内能中的分子的势能这一学生一贯认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时,插入一幅生动的生活中的漫画图片来直观地让学生感知,用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模拟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具有势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来认识抽象、不易接受的知识,巧妙地处理了这一难点;
另外在本节还编入了一个STS教育内容“地球的温室效应”,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STS教育的着眼点。
第三节另可补充类似“在海边、烈日当头照,当人从海水中上岸时,走在沙滩上会感到烫脚”“海陆风的形成”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加强对比热容的理解,教材中编入STS教育素材“气候和热污染”,联系本节知识内容阐述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作用,穿插讲述热污染社会问题──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学生能有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意识,这不正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重要体现吗?
第四节增设“想想议议”一个栏目,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经验事实来得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是不相同的结论,从而引出热值这一概念,而且在本节中有机地插入科学世界“现代汽车”及STS“从火车到火箭”,这也正是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同时通过介绍热机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起到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热机的效率、燃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上,挖掘的还不够,如可结合生活实际(当地的用热情况、地理位置)布置如“如何改进我家中的煤气灶”“询问身边的人们,采访汽车维修人员:如何使汽车省油?”等课外探究活动,通过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在节能方面的意识,完成教育目标。
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第五节。本节在新教材编写上改变旧教材平铺直叙地引入能量守恒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各种生活中的平常易见又可能未亲自体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及守恒定律的得出创设了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物理、更易接受物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重视社会热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课文中“STS”有两类。一类与资源、环境有关,谈的是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时候,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地球的温室效应”“气候与热污染”。
另一类如“从火车到火箭”和它讲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四、中考展望:
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通过设置丰富、鲜活的物理情景考查同学们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同学们从生活 走向物理,在学习中应加强次方面的训练。
【《热和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万能教学反思04-1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秀教学反思10-08
磁铁能吸引什么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12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通用9篇)07-19
语言活动反思万能模板09-23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万能09-29
期末考试万能反思06-07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