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把同学们上午发现贴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读中有收获。抓住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理解是扎实的,抓住关键词句有效进行分析和品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利用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学习了作者描写孔隙的方法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孔隙的窄小。
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在学会了叶圣陶描写孔隙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展开写话练习,回忆自己去过的某处景点,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要适时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谈话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太好,还应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xx年,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 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如《穷人》这篇课文,通过桑娜和丈夫在自己很贫穷的情况下主动收养邻家西蒙的孩子,赞扬了穷人的善良品质,桑娜的心理活动就是文章的一条主线,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桑娜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灵机一动,做了演示,我的手掌就是那只只能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而两只粉笔就是两个人,在演示的过程中,故意出错,两只粉笔站起来是不行的,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一个男生说,老师,我想试一下,简单的演示,变艰涩为简单。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变“文本的空白处”为“思维的生发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看图,练说,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放飞灵动的思维,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提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老师提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文的第五段写游内洞的情况。进入内洞的第一感觉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汽油灯在这里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是汽油灯照到的景物很有观赏性。从石钟乳、石笋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内洞使一个石灰岩的山洞。对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黄一青的描述,点出了洞名的由来。从有点像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写出了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多,给了人们很多的想像的空间。四十多景点,写出了内洞景点的丰富。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习。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习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
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习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习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习(包括抄写生字,辨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习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习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通过三个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可以说,这三个课时,我和学生读得开心、交流得尽兴、欣赏得舒服。
学生能领悟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也了解了双龙洞每个景点的特点,并能有简练的词语去概括景点特点。这就是进步,学生会从课文里找词句来概括了。尤其在学习描写“沿途中作者见到的溪流,听到的溪流”的语句时,学生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体会出语言的准确性,使其身临其境。
当然,交流课文时也遇到了一点问题。例如:学生一开始认为孔隙的特点是比较大。(文中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他们读到这里,想到小船都能进去,那还叫小。他们理解,孔隙应该像针插进去那么小,或者是个小窟窿。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没见过双龙洞。后来我引导他们从语段中找句子,再欣赏双龙洞的图片,最终他们了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学生对这段中“要是……准……”这个假设句不了解,我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
总之,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收获颇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然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这个转折的语气就很明显地看出孔隙是很大的。”
“有道理。”我暗暗称赞。
又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正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800人开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一只小船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说得真不错!”我不由地伸出了大拇指。由此可见,大与小是──学生脱口而出──是相比较的!
“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叫好。很抽象的道理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悟出来了!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此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椅子小,课桌大。”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讲台大,课桌小。”“对了!这就是相比较的大小。”我鼓励道。
“老师,我来说:月亮小,太阳大,月亮和星星比,月亮也很大。”
“老师,我也能说:西瓜大,苹果小,苹果和葡萄比,苹果也很大。”
课堂与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知识与感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我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及自悟自得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小小的插曲前后不到五分钟,却使学生和我都受益非浅。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辩证法的观点有了初步的感悟和理解;而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新理念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是的,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给课堂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试想:如果我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垄断课堂,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刚才那精彩的瞬间吗?教案是课前预先的设想,但不能成为课堂的羁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质疑、讨论、争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1-0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2-0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4-2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2-2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1-0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18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05-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