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6 17:29:44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精选15篇)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

  地震这节课的课型和火山的课型差不多都是实验探究的课型。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不容易进行猜想地震的原因。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出的图片都是或者相关地震的视频,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地震形成的破坏的外在情况,这样学生根据这些现象进行才是,确实有些难了。我想想虽然猜想有点难,但是当时在一直引导学生要按照我的想法进行猜想,一直认为需要得到我需要的猜想,因而浪费不少口舌。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的细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对于问题的猜想,老师一定要多设想学生可能会有什么答案,然后怎样去回答。要多准备这样的功课,我想效果就会比较的'好了。

  在学生的猜想的中间,有的学生猜想有可能板块运动的原因。学生的进行正确的猜想,但是还是比较的笼统,还有需要进行问,然后进行继续猜想。我本想让学生按照我的设计进行猜想,但是学生猜想不出,而我没有准备其它的想法,这个时候,我只有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了。我想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备不同的方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的指导学习不是呆板的,而是根据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整。这样才是好的课。因为学生的反应不同,每个班级的也都不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能够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我们没有进行防震知识的学习,我想这个方面需要加强。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2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3

  《地震》一课是五年级科学课中的一课,由于本课反映的是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这种毁灭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在教学中我分步设计,让学生体验地震的残酷与危害。首先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折筷子,感受震动给身体带来的疼痛;再充分的结合四川大地震的相关图片和各种视频,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地震来临和震后所造成的灾难和损失,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知道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都要珍惜生命,同时,也让学生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必需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要学生记住:人定胜天。

  本课针对学生地震自救知识匮乏的现状,着重介绍了地震的常识和自救的技能。同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有关地震资料,了解更多防震常识,并利用所学进行防震演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大难来临不能慌,沉着自救免伤亡的'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心理品质,也更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欲,对科学学科的热爱。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用图片导入新课,在讲述火山的成因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就是火山喷发的内因、喷发物、火山的利与弊以及火山的类型。

  本节课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于是这学期才从事科学教学,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预计中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备课,花别人几倍的精力去备课。大量阅读优秀老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等,然后备课。再去听别的'老师的课,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避免口头语。

  第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多讲,尽量把他们知道的知识都讲出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有学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他的知识面明显比别的学生要广,如果让他回答的话,别的学生根本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故意不提问他,孰不知,这样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后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老师知道你懂,所以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5

  《地震》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避震演习。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地震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知道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通过学习知道了地震来临时应躲避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小组整理交流,课上展示的环节,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要学好科学学习的愿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身临其境,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幻灯片小组、电子报小组和视频小组的`同学不但提高了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使科学课堂不再沉闷,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手抄报小组的同学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丰富了视野,还提高了美术的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

  通过本课教学,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献计献策、开动脑筋想点子,想创意,如何带领同学们生动的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兴致勃勃。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学生,还是“小演员”、“小老师”、“小制作者”等,不但教会了同学们知识,自己在课堂中语言、实验、电脑制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6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在电视、在网上,最新的消息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新闻,更让我难以忘怀: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中心德阳市东气中学里连续救出了4名学生,但是他们能活下来,全都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在地震发生那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扩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名学生,他们都获救了,但谭老师却不幸离开我们了!

  读了这篇报道,我觉得谭老师真可敬!竟可以用血肉之躯挡住水泥钢筋,我感动极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总要好人离我们远去,而坏人却逍遥自在?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真是患难见真情,那四个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才会对得起为他们而死去的`老师。

  面对困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停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7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猜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利导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没有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这堂课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过程应得到很好体现

  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分析数据、交流资料,都应体现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根据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出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

  在这堂课上,应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试验中的木棍或竹片相当于什么?”;“岩层(木棍)在什么程度下会断裂?”;“断裂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我还要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避震小常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在逃生演练前,我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先让学生假象并讨论:在逃生时,如果大家都涌向门口会出现什么后果?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如果同学们都涌向门口,那样谁也不会逃出去,应让他人先逃,让靠近门口的人先逃,自己躲在坚固的桌子下,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为了更进一步让他们体会这种情感,还让他们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文章后,使每个学生深深体会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高尚的情操。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8

  发挥比较好的地方:

  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

  1、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到了地震的危害。从学生的准备来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通过实验想象了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在瞬间倒塌的情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我准备的视频资料对学生理解地震的巨大危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大的楼房倒塌时动态情景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触动是很大的。地震时的各种场面也是学生想象不到的。

  3、开始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比较宽松的学生环境,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基本上能集中精力去进行探究学习。

  不足之处:

  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

  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总之,学生们课堂秩序好,积极的参与活动,发言踊跃,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9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是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地震的威胁》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放录像,看图片,动手小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1、优点:

  (1)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通过过程、方法使目标达成,可操作性强。

  (2)用震撼的视频资料引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学生动手做模拟地震成因的`小实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课本中的地球结构图,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难点知识简易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通过专题性讨论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引领学生读地震的分布图,了解世界、中国地震的分布状况,从而分析北京是地震的多发地带,提高学生防震避震意识。

  (5)利用动画、图片、动作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演示说明地震的前兆,逃生方法,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投入进去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本节课非常注重初一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激励性评价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在整堂教学之中,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7)教态亲切,语言规范,板书简洁,重点突出。

  (8)本课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

  2、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

  (1)学案1中的小组讨论问题,布置给学生的问题有点多,针对初一学生的读图能力而言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显然有很大困难。应该把问题分解提问,或者是教师直接带领学生读图分析解决。

  (2)时间安排上还需再合理些,导入新课部分的视频播放时间可缩短一些。

  (3)在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有些还需细化、强调。

  (4)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多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以便更好地教学。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多地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这节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就课上只完成了理论的学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的演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0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

  2、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1

  《自然灾害》这册书的内容即将结课,我是首次用这本教材,讲完回头想想这册教材知识有些凌乱。有很多知识在三章内容中不同程度的提到。例如有关地震灾害的知识点,第三章当中的第二节,讲述了一部分有关地震的防预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的循序讲解感觉浪费了一些时间,如果将打破教材环节的完整性,把整个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地震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的提炼、分析,整合到一节课当中。而不仅仅是地震,其它的自然灾害,教材在安排的时候也是分在了三个章节中,如果每一种自然灾害的讲解我们都将其整合到一节课当中,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能让学生对每一种自然灾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是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散落在教材的三个章中,而且教材内容很多,要把散落在这三章内容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节课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我们教师必须熟悉把握教材,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准每一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

  2、要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这样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我们在讲授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好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继续深入的探讨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4、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注意到他们的能力的提升,要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2

  《意想不到的灾害》一课是说明文,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明白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回到办公室,我还自认为今天我上了一节好课,一节挺成功的课。但等我静下心来,再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不禁一颤,今天的课,是语文课吗?这跟我教学生的常识课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不禁问自己:像这类科普说明文到底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于是,我翻阅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精神。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更要悟出言外之意。看来,科普说明文,我们也完全可以上得情意深深。

  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说明文文本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通过反思《意想不到的灾害》一课,我渐渐明白:要把握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得知识与能力这两只翅膀同时翱翔在科学的天空。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3

  中师地理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七节《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这一堂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网络平台(M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中地理学科自主与协作课。

  本课教与学的设计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参与和协作讨论学习,力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依据自身的发现学习和探索学习行动及其协作交流和讨论学习,形成对客观地理事物的认知和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学地理教与学的深化改革。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与学的设计中,深入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制定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摸清五年专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交往情况,运用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结合问题讨论、协作学习的方法,初步建构基于多媒体网络平台(M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中探索性学习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任务——地理问题探究——学习资源利用——分组协作讨论——综合能力提高。下面就“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这堂网络教学研究课的设计、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能够较为深入客观地分析的学生特征并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课程开发平台的学习环境,必须进行学习者情况分析和学习任务界定。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五年专一年级(中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尤其是对地理学科的文字和图像媒体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阅读量有限,知识面较狭隘,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综合能力较低。因而,教学应当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灾害问题为中心,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抓住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本课网页素材和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在Mdle课程开发平台上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和制定清晰的探究性问题

  学习情境创设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多样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学习情境中,发现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成为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研究课,创设图文结合的.四种气象灾害危害性的真实性情境,提出四种气象灾害形成、发生季节、受灾区、危害、防御措施的问题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与探究活动。

  三、特别注重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

  网络教学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教师和学生对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存在着对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选取、加工、处理能力较差,加上Internet网站上新鲜的多样化的资源吸引力很大。因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依次为:Mdle平台上的教材电子文本及参考文本——媒体资源(图片、视频)——其它网站的气象科普;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站的检索功能进行学习资源的索取与收集,成为学习任务完成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处。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自主和协作探究学习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一课,教学设计上必须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利用资源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过程;同时,创设交流学习思想的学习讨论区,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与欲望,营造出崭新的学习氛围,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充分利用网络Mdle课程开发平台功能,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开发平台(Mdle平台)功能进行分组协作论学习

  网络课程开发平台(Mdle平台)具备网络师生互动功能、分组讨论功能、在线测评功能等。本节课充分利用讨论区进行协作讨论的方法:采用班级分四7大组分别进行四大气象灾害的重点知识专题讨论学习,结合两位学生为小组的协商讨论学习;协作讨论的方式:师生问答交流、生生语言交流、生机互动交流等;协作讨论的内容:选择四大气象灾害的重点内容为主题(防御台风的措施、暴雨的成因、抗旱措施、如何预防寒潮),结合媒体资源学习、所学知识和技能,展开建设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意见探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拓展与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查看浏览Internet上“中国气象局网站”的视频点播X月XX日至XX日午间天气预报(中央电视台);指导学生下载使用泉州市1999年14号台风移动路径的操作软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本课所学知识,通过网络媒体学习资源获取灾害天气信息,加工整理,提交发布一则我国的灾害天气预报或警报,培养与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加工信息能力、整理信息能力;查、看、讲、写结合,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想文化素质。在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收到显著效果。

  本节课从总体上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监控似乎不到位,个别学生撇开学习内容,自行上网浏览不相关的内容;二是小组讨论时一些同学参与度不高或跑题了,出现同组学生只顾着研究该组学习任务,以别组的学习关注较少,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全堂知识。三是本节课学习任务较多,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时间较少;四、是学生对Mdle学习平台的使用还不是很熟悉,时间浪费较多;五是对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较为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4

  通过课堂教育实践,《灾害中的救助》基本是按课前计划顺利实施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由于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课堂的知识量大大丰富。同时,为了能让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并进行整合,使其活动在明理、探究、导行环节中逐步拓展渗透。

  导入新课的设计是延续了我在以往品社课中“情境感悟”学习的一个教学思路,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显著的效果,让学生在灾害图片的引导和文字的叙述下,深刻地意识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全是来自于灾害本身,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慌乱和对灾害来临时自救知识的匮乏所造成,因此学会一些灾害自救互救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活动二是整个课堂中突破教学重点的部分,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合理的.自救逃生方法和技巧。在这个环节中,结合自己家乡武汉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小游戏和讨论,让大家知晓面对自然灾害时,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和应用科学的自救方法,来使伤亡程度降至最低。在“检测地震逃生安全系数”的教学环节中,我提供了三个场景“室外、公共场所、高层楼房”,运用讨论、模拟场景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救逃生方法,这样一些活动设计比直接向学生灌输科学的自救方法条例更易于被接受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较好的体现了品社课堂的活动性。

  最后的教学环节,是本课内容情感教育提升的一个过程,也是这节课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地方。运用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在潜移默化的互动设计中,并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活动,在感动中明白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的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让学生们意识到灾害无情人有情。

  总之,整节课的将教学重难点及各个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达到了高年级品社课的实效性,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学语言还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提炼、教学应变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在教学实践中让品社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 篇15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表和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布置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布置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本课所涉和的教学内容离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同学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同学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同学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同学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示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偏重点的.筛选上。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同学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在同学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小同学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同学不只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考虑,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同学已经学过。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优秀教案中得到了充沛的体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不论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布置,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同学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同学收集、整理、乃至处置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同学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测,直至认识实质。只是对于同学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布置。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缺乏,处置的不恰当,不和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掌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布置考虑,结合同学实际,我删减了局部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同学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效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同学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同学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同学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胜利。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总结04-18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07-24

防灾减灾班会总结11-23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模板(精选10篇)04-09

防灾减灾的班会教案04-25

防灾减灾班会教案04-23

防灾减灾班会总结4篇03-08

关于防灾减灾主题活动总结07-03

学校防灾减灾主题活动总结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