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
本着用心上好一个活动内容的目标,我今天上了这个活动,这首《什么水面打跟斗》是选自电影《刘三姐》的选曲,是广西壮族的山歌。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其问答式的山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供幼儿创作新歌词,培养幼儿善于思考,并勇于接受挑战,可以互动合作的空间也很大。这首歌是将成人歌曲改编为儿童歌曲的一次尝试,让幼儿尝试自己填词,尝试自己将谜语匹配到歌曲旋律之中,体验和分享成功与合作的'快乐。
我的活动目标是:
1、在熟悉乐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为乐曲匹配歌词并表演。
2、通过欣赏和演唱进一步了解民间对歌的形式,感受民间歌曲热闹欢畅的场景。
3、积极参与演唱会,体验对歌的乐趣。
在活动中,我以饱满的激情引领孩子学习新的歌曲演唱模式,但是因为我对歌曲难度估计不足,又太过于着急,直接导致孩子第一个环节对歌曲的掌握不够到位,最终的创编不成功。
但是教学时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把遗憾变成完美。希望大家多提建议,谢谢大家~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2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我也比较喜欢带领孩子唱唱跳跳。《纲要》中也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森林狂想曲》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并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活动。上完这个音乐活动,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幼儿都能在我的引导下较认真地欣赏音乐,也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活动气氛也挺活跃,仿佛他们一个个就是那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通过活动我有许多感受,回想课堂,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记下。
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1、音乐的选择。音乐活动中音乐肯定是首要的,原本教参中设计的音乐有四段,我仔细听了这四段音乐,觉得四段音乐区分不太明显,对孩子来说欣赏起来有难度,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下,把音乐设定为三段。三段音乐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描述的是天亮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慢慢睁开了眼睛,洗脸、找吃的……开始一天快乐而忙碌的生活场景;第二段音乐描述的是森林之王--狮子来了,小动物们纷纷逃跑,躲藏的画面;第三段则描述了狮王走后小动物们又汇集到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舞曲,情绪转为活泼欢快。音乐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个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表演的好教材。
2、道具的准备。这个活动之所以能比较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道具的准备。在活动前,我发了一个通知,请爸爸妈妈协助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个动物头饰,并让孩子模仿该动物的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都能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气氛特别活跃。
二、活动中的循循善诱
刚播放第一段乐曲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亮的,那是快乐的光芒,是孩子们在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首曲子。在倾听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在想:何不推波助澜一下,让我的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过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散步的等等。有了第一段的模式,欣赏表演第二段、第三段时孩子们更有把握。这个音乐活动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因此我力求以各种途径使幼儿参与其中,主动地听、说、想、看、做,尽量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活动在快乐中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幼儿的每一节课,都饱含了我们老师的心血,都有我们企盼孩子得到快乐、得到成长的美好愿望。成功的课很重要,但是觉得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快乐,我开心。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3
捏面人这种民间艺术在现今社会已经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孩子们对我们的民间艺术了解的比较少。而《捏面人》这个活动是一个说唱歌曲,把说和唱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孩子唱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特色,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其中念白的内容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这是幼儿熟悉和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在歌曲中幼儿创编念白部分,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动画片内容进行创编,使幼儿感到既有成功感和趣味性,又不破坏歌曲的完整性,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通过这一让孩子萌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在难点学习中幼儿的兴致十分高,活动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说唱和京韵两合体,是幼儿熟悉的故事情节,所以幼儿十分的感兴趣,有了兴趣,幼儿就能跟着我的步骤学下来。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问答法、图片法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歌曲中的念白部分,也是歌曲比较重点的部分,把这个难点前置,为后面的整体说唱打下基础。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范唱、戏剧表演、角色变化等方式学习歌曲。让幼儿在形式多变的情境下练唱不觉得枯燥乏味。使课堂气氛活跃欢快,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歌曲。
活动中通过图片帮助和加快速度,逐层让幼儿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整个活动在轻松之中结束,幼儿不仅学会唱原有歌曲,还在其基础上运用所学戏剧操配上动作共同表演。
但在活动中我发现也存在着不足:歌曲由“唱”和“说”两部分组成的,在活动中我注重了幼儿“说”的部分和“创编”的部分而忽略了“唱”的部分,“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看花”这句是这首歌曲的难点,在活动中我将难点前置,但发现在学习中幼儿对于这句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揪出来帮助幼儿解决。同时,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弹唱的熟练的即兴伴奏还有待提高;表演中戏剧动作还需多加练习与感悟戏剧的韵味。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活动。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舞蹈表现,并学习用打击乐器随乐进行演奏。
2、在教室演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指挥方法,丰富演奏效果。
3、能注意自己的演奏效果与同伴的演奏协调一致,培养节奏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打击乐器、图谱;
2、音乐《拔根芦柴花》和《化蝶》;课件《芦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化蝶》进入教室,教师带幼儿做相应的动作。
二、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有表情的唱。
2、简单进行两声部合唱。
三、联系生活,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节奏”。
1、教师模仿小狗的叫声,提问:小狗是怎样叫的?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叫声是有节奏的?(青蛙、小猫、小鸡……)
3、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是有节奏的?(切菜、走路、门铃……)。
4、出示节奏谱,让幼儿练习节奏。
我们除了用手拍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节奏?
四、让幼儿听音乐、看课件,理解感受音乐。
1、播放乐曲《拔根芦柴花》,提问: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我们看到的植物是芦苇,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芦柴花,主要生长在苏北地区,好听的乐曲是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就是人们看到很美的芦柴花才编的,所以叫拔根芦柴花,后来人们也用这首乐曲表达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五、出示乐曲节奏图谱,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熟悉节奏并练习动作。
2、将幼儿分成两部分,师指挥练习节奏动作。
六、组成“小小乐队”,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出示三种乐器,请幼儿讨论配乐方案。
2、幼儿自由选择乐器,教师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
3、交换乐器看教师指挥练习乐器演奏,也可以请个小指挥。
七、请“小小乐队”面向观众演奏。演出结束,请“小小乐队”退场。
活动反思:
我记得在中班听老师上打击乐《杨柳青》时,孩子对于节奏图上的节奏型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这次在活动中当我出示节奏图时,没有问:“图上有哪些不同的节奏。”而是请小朋友找找一样的节奏,这样的效果比较好。
缺点:
1、变化节奏的地方强化的不够,孩子掌握的不够好。可能是连我自己到哪里变化节奏也不够清楚,更加不能准确地哼唱出来。
2、最后的表演一直是我指图孩子练习,没有脱离图谱让孩子们尝试。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旋律,学习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2、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3、体验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现劳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活动难点: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活动准备:了解《圣诞爷爷》的故事绘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受音乐,熟悉游戏动作。
1、教师讲述《圣诞爷爷》故事,引起活动兴趣。
“圣诞老人住在遥远的北国森林,他们一年只派发一次礼物,你们知道平时他们都做什么吗?”
2、引导幼儿创缩播种、浇水、修雪械、收获礼物的动作。“圣诞老人在四个季节都做了什么事情?做了曝些动作?”
3、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感受乐曲旋律和节奏。
二、探究生活用品的声音,尝试讨论配器。
1、幼儿自选倾听生活用品发出的声音,为不同的劳动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圣诞老人劳动,随音乐有节奏整齐的完整演奏,体验用乐器表现劳动的快乐。
(1)幼儿自选一项劳动内容,第一遍随乐演奏。
(2)提问:劳动的心情怎样?会用自己的工具吗?(用情境性语言启发幼儿轻轻播种子、扎礼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齐)
(3)幼儿再次合作演奏,教师语言指令提示音乐的转换。
4、启发幼儿让小工具跳舞,分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
(1)分小组讨论,指导幼儿的动作和节奏,体验劳动的有趣。
你们想编一个什么队形?做什么动作劳动?
(2)集体随音乐完整演奏一遍,体验更有趣的劳动。
(3)用自己喜欢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达。
(4)加入小铃请幼儿劳动后坐着雪橇回家,反思自己的演奏和加入小铃后的音效,思考怎样演奏渐弱的声音?
5、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生活物品能发出许多有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玩一玩吧!
大班节奏乐《铃儿响叮当》活动反思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节奏鲜明活泼跳跃的音乐,ABA的形式便于幼儿进行演奏。活动中我将音乐与《圣诞老人的王国》绘本故事结合,以故事中圣诞老人劳动的情节为故事情境,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瓶子、塑料袋、小棍激发幼儿演奏兴趣,旨在敲敲、玩玩、演演中提高幼儿演奏水平。在不断尝试中组织了此活动。
一、借用动作形象,迁移表现节奏。
蒙台梭利说过:“我做过了就会理解了”。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所以是动作思维在前,然后是形象恩维,再到抽象思维。在组织本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抽象的节奏型时比较枯燥,我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劳动时数种、修雪梯、包礼物的动作,然后创编了“玩具送给你”的语言节奏,鼓励幼儿与节奏型进行匹配,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如丰富和全面。配以简单的“绕、锤、摆手”等动作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节奏练习,无形中渗透了所学的节奏型。
二、巧用生活材料,增加演奏的兴趣。
奥尔夫节奏乐中强调:生活化的物品引用节奏训练中能增加幼儿演奏音乐的乐趣。生活中的物品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纲要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生活,途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所以生活化材科着眼于幼儿的生活,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材料为依托,以游戏化的情境为生活化材料演奏为桥梁,使活动有效展开。活动中我尝试运用了装着豆子的小瓶子、塑料袋、小木棒,鼓励幼儿探索材料的演奏方式,并与撇种子、修雪松、包礼物的节奏进行匹配,幼儿探索出“摇、敲、绕、拽”等方式掌握了节奏型,提高了演奏兴趣。三、合作创编队形,拓展演奏的空间
《纲要》指出:“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幼儿时期逐步形成了创造表现的意识,所以要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力。而人际合作的增加,给幼儿打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创造性表现乐趣。所以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更能使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的成功感。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设计队形演奏音乐,“播种组”的小朋友设计了双排队形,并设计了内外交替撒种的演奏动作,“包礼物”组的幼儿设计了圆形礼物,并用上举的动作扎丝带等。幼儿在愉快的合作中提高了演奏技能,体验到了合作创造的快乐。此外,在活动设计中创造性的设计趣味游戏方面、观察幼儿表现能力方面、鼓励幼儿创造性演奏等方面我还需提高。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5
本次活动的重点环节时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创编动作,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时让幼儿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时让幼儿体会向上的情绪和欢乐积极的情感,并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要做到《纲要》中情绪情感占第一位的理念。运用赏识教育,鼓励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在自主的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集体游戏的氛围中提升交往的能力。
在学习歌曲方面,我仔细研究了自己的示范唱,从音量,音高,演唱速度上都进行了一些改动。如我将音高调低了一些,为了适合我班孩子实际的演唱水平,另外,我还处理了演唱时的一些表现,使乐曲更加富有情境性。如速度的渐快,音量的渐强,这些改动,从活动反映情况看,还是不错的。我时示范唱让孩子们听得很愉快。孩子们听到”真是坏”和“使劲啃”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的加上了许多自编的动作表示自己的情绪。当我轻轻,跳跃的演唱小老鼠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立刻用动作来给我回应。所以,几遍以后,孩子们在歌曲的演唱表现上还是表现的很优秀的。
为了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记住歌词,我制作了小猫和小老鼠的头饰,并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来引入本次音乐活动。故事的讲述,为孩子们接下来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了很大的帮助。孩子们在我的逐步提问下,大都能将两段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合作进行了表演唱,感觉每一个孩子都唱得很投入。这次的音乐活动唱歌部分时成功的。让一些平时不太愿意上台来表现自己的孩子,那些胆小的孩子有了很多的自信心,我也适时的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当他们上台进行了表演,我就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
我相信通过这样较为成功的音乐活动,会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6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能够有表情、较完整地演唱歌曲。
2、感受歌曲的诙谐幽默,喜欢参加歌唱活动。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小狗抬轿》动画,模拟花轿一副,扇子。
2、经验准备:听过《小狗抬轿》的歌曲旋律。
活动过程:
一、练声导入
师:(山谷图片)孩子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地方啊?这是一片美丽的大山谷。山谷呀还会和我们做游戏呢!如果你对它大声地说话,它也会对你大声地说话;如果你对它轻轻地说话,它也会对你轻轻地说话,咱们一起来玩一玩!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把森林里的小鸟都吸引来了,你听它在和你打招呼呢!(教师扮小动物带领幼儿练声)
二、学习歌曲《小狗抬轿》
1、观看《小狗抬轿》动画,理解歌词内容。
师:森林里啊,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啊?谁来说一说?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相应的图谱,引导幼儿通过学习动作理解歌词。
师:后来其中一只小狗怎么样了呢?(跌了一跤)老虎是怎么做的?(引出歌词:老虎狠狠踢一脚)教师引导幼儿逐步将图谱补充完整。
师:这件事儿有趣吗?那咱们一起来从头到尾说一说。
2、教师范唱,结合图谱。
师:这里面啊,还藏着一首《小狗抬轿》的歌呢,你听!
教师清唱歌曲,钢琴给前奏。
师:好听吗?我们也来试一试。(钢琴伴奏,慢速)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咱们啊加上好看的动作会更有趣,一起试一试!
3、玩游戏,进一步熟悉旋律与歌词。
游戏:捉迷藏师:现在啊,黑板上的这些图片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教师选取幼儿感兴趣的两幅图片藏起来,和幼儿进行对唱,多玩几遍,教师和幼儿唱,幼儿和幼儿分组唱,视情况而定。
师:你们可真厉害,黄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们!
三、表演歌曲
师:今天啊,黄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副简易的花轿,咱们啊一起把这件有趣的事儿来演一演,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来做大老虎,站在轿子的中间,还要请八个小朋友来做八只抬轿子的小狗,站在轿子的两边。准备好了啊,咱们听好音乐,下面的小观众一起唱《小狗抬轿》的歌。
四、结束活动
师:表演得真不错,刚才我看到好多小朋友都想来演一演呢!不着急,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副轿子,咱们啊一起抬着轿子去外面的草地上表演表演。
活动反思:
以往开展唱歌活动,基本都是课前准备一套图谱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这样的方法将歌词内容又直接又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但是整个课堂中幼儿很容易产生依赖感,就靠着图谱唱,懒得去记。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今天我没有准备图谱,尝试着换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而且这个故事不是由教师从头讲到尾,关键时刻还是请幼儿自己动脑思考,猜测情节发展。比如讲到一只小狗跌一跤时,老师问:“小狗摔跤了,轿子里的老虎会干什么呢?”讲到小狗想个办法真正好时再问:“如果你是小狗,你会怎么做呢?看谁的办法最最好。”等等,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答案可以五花八门,但教师都以正面的评价来鼓励幼儿,这样就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孩子们参与主动、反应积极。
另外,抓住歌曲幽默搞笑的特点,教师又将幼儿的兴致提到了最高点。幼儿在第一段结束时,心里就已经把歌曲中的角色分为善恶两派,所以唱到“一二三,向上抛,老虎跌个大老跤!”时,善良的孩子们为小狗的聪明与勇敢喝彩,开心的手舞足蹈,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一个活动很快结束了,但很明显,孩子们都还意犹未尽呢,诚诚笑着对辰辰说:“老虎也真够倒霉哦,哈哈!”辰辰回一句:“活该!”颖颖跑过来捂着我的耳朵说:“赵老师,老虎有没有摔死啊?”我问:“怎么啦?”佳佳轻声说:“老虎可是珍稀动物呀!”哈哈,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善良的天真的孩子!同样一首歌曲,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临时生成了一个小组活动: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画图片,最后老虎跌了个大老跤后怎样了呢?孩子们把自己的猜测和意愿画下来。这样既满足了每位幼儿表达的愿望,又展现了不同幼儿的结局愿望,保护了幼儿的个性想像与发展。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7
“歌唱春天”这节音乐活动是主题活动“春天里”的一节艺术活动。它是一首东北民歌,歌中嘿……拉,唱起来非常响亮上口,唱出了小朋友对春天的热爱,非常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而且现在正好是春天,小朋友对春天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大家对这个内容肯定也是感兴趣的。根据教材这是一节器乐演奏活动。
这个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感知、熟悉、理解乐曲的旋律,掌握节奏型。2.借助图谱及乐曲旋律的特点,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3.集中注意看教师的指挥,尝试与同伴协作一致演奏,并关注乐器演奏时的整体音响效果。根据目标将其重点定位为熟悉理解乐曲旋律,借助图谱探索配器方案。难点则为目标3。
因为在音乐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打击乐,在预设中我也想到孩子们很少接触教学场面会不好控制,所以在幼儿来园时我在区域中就投放了一些配器,让他们自己先探索一下。然后在晨间谈话时我就根据教学内容中的节奏型让他们选择一种打击乐器根据节奏来点名,这也是我预设中的.难点前置。
接着在教学活动中我以故事导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内容。然后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乐曲热闹、欢快的情绪。接着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学看,然后请幼儿自主选择乐器演奏。在演奏时我还将演奏的过程用录音的方式将他们演奏的效果录制了下来,然后播放给他们听,这样对于存在的问题更直观,孩子们会更好的直视问题而共同去改善。所以在再次演奏的时候远比上次演奏的效果好了很多。
很快活动到了尾声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所以我也将活动延伸到了区域,让孩子们继续探索。
反思今天的活动,活动中教师的教还是过多,教师比较高控。我根据自己班级的孩子选择了合适的音乐内容和活动形式,但是在引导幼儿表现方面还不是很好的到位。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也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一个教学过程。对于这样的一个素材的艺术类的教学尝试也还是有所突破的。环节和环节之间安排的也还是比较紧凑连贯的。作为教师在活动预设中也会考虑本班孩子的一个发展情况然后作出相对应的措施,还是比较妥善的。对于这样的活动以后因该多加尝试,让自己有更多的突破。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8
音乐歌唱活动一课三研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开展的是大班的音乐活动《三只猴子》,《三只猴子》这首歌曲十分的有趣、简单,是孩子们一听就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也是很好的孩子们平时生活的一种再现,讲的是猴子们在床上蹦蹦跳跳很开心以及从床上摔下来头摔了一个包的故事。
我觉得整个活动的设计主要围绕着学习歌曲以及安全教育这两条线索来开展,让孩子体会到猴子们从床上摔下来头摔了一个包有趣的情节,同时也让孩子知道在高高的地方蹦蹦跳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还是收获很多,下面谈谈我对本次活动开展后的几点想法:
1.游戏形式学唱歌曲。
在平时我们开展歌唱活动时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孩子们跟着唱,没有新颖的教学环节,让孩子在老师的示范唱下,孩子们跟唱学习一首歌曲,完全没有考虑孩子们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首先我在示范唱时很好的带上了自己的动作和情绪,让孩子在示范唱中就能很好的感受到歌曲的`有趣,有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歌曲环节中教师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先出示有关歌词内容的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的方式记住歌词的内容。其次请孩子们边玩节奏边熟悉歌曲,孩子们在跳跳玩玩中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当孩子们对歌词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后,我提出要求请孩子们看着图片带上动作和表情来演唱歌曲,最后脱离图片用最好听的声音和动作表情表演。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运用“角色游戏”,让孩子们更好的体会歌曲带来的快乐和幽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歌曲,同时也很好的表达了安全教育的意义。
2.学唱中的“瑕疵”。
活动开展中有做的很好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在本次活动的开展中我以玩节奏贯穿活动始终,孩子们虽然玩的很开心,但我发现这个节奏跟歌词旋律联系不大,怎样寻找更有助于幼儿学唱歌曲的媒介是我以后在歌唱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3.活动后的“感受”。
通过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以及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学习,对歌唱活动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歌曲内容中,我觉得应该在设计每一节音乐活动时,要想想如何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歌曲内容。孩子才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体,在开展一节音乐活动时活动的选材以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跟唱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用游戏的方式和更多创新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歌曲。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9
设计意图:
毫无疑问,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行为习惯、声音等,都是会让孩子们感到好奇的内容。有关动物的主题永远是孩子们探究的重点之一。
很多动物不仅生动可爱,也很美妙,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可挖掘。在参与了《动物世界》之《大熊猫》这一活动后,孩子们明显更爱模仿小动物了,她们妙趣横生的样子,让我灵机一动:何不生成一节音乐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动物们身上感染更多的艺术气息呢?
音乐主题活动《谁在叫》由此而创设。
活动目的:
1、初步学会歌曲,探究歌曲中旋律的.起落,学习领唱、合唱的基本方法。
2、体验愉悦欢快的情绪,初步了解几种动物的生态关系。
3、发展幼儿创编歌词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①学会并表演歌曲《大熊猫》
②从生活中、影视图片中收集,了解多种动物资料。
2、物质材料准备
①《大熊猫》音乐磁带;《谁在叫》音乐磁带。
②多种动物头像图片、及对应的嘴形图片
(如小猫、小鸡、小鸭、小猪、老鼠、小鱼、小象、小狗、青蛙等)
③简单背景图,表现出旋律音的高低起伏
(如图片的起伏:高区对应歌曲高音、低压对应歌曲低音)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1~24小节)
1、听《大熊猫》音乐,表演入场;
2、导入新课题:动物世界里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想和小朋友做游戏。
依次挂示“小猫”“小鸡”“小鸭”“小猪”头像图片。
3、引导幼儿依次表现以上几种动物的叫声,并从图片筐中找出相对应的动物嘴形贴在预留背景图中。
4、教师模仿动物叫声、范唱,幼儿学唱。
从图谱一目了然可以看到:对照动物头像唱出小动物名字:对照嘴型唱出动物叫声。
5、对应图谱观察讨论:歌曲中旋律的高低起伏。
第二部分:(25~42小节)
6、分析讨论:几种常见动物的生态关系,导入歌曲后半部分的学习。
7、学习领唱、合唱的基本唱法。
可视幼儿能力由教师先领唱、幼儿合唱,逐步到幼儿领唱、合唱。
第三部分:创编歌曲
8、请幼儿充分发挥想像;
①你在生活中、动物园里、影视图片中分别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
②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
③尽可能将图片筐中准备的图片出示出来
(如青蛙、小鸟、小狗等)
9、利用创编的歌词,结合已有旋律,创编歌曲。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制作、收集多种动物图片,学习、讨论各种动物。
2、准备音乐旋律伴奏材料,为幼儿创造、表演提供平台。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0
爱唱爱跳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很多幼儿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这种表现正是幼儿对音乐的领悟,更是他们艺术创造的源泉。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以老师教,幼儿学为主,一首歌曲老师反复教唱,幼儿机械地练习,一个舞蹈或者音乐游戏都是老师活动前设计好动作,再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不难发现幼儿在机械模仿过程中缺少幼儿自己对歌曲、舞蹈和各种音乐游戏的理解,也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体验。这种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十二生肖歌》这首歌曲,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十二生肖的先后次序,能用幽默、诙谐的情绪演唱,并能通过自由想像进行表演。活动中,先让学生讲讲十二生肖是什么动物,谁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又是怎么排列?接着,让学生学习并表演歌曲《十二生肖歌》。教师播放歌曲磁带《十二生肖歌》,引导学生根据旋律想像十二生肖动物的表演动作,用不同的声音进行演唱,并创编各种动物的叫声,边唱边表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十二生肖真有趣。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并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结合我园开展的《如何促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的教研活动,更好的贯彻《纲要》精神,我在本次音乐活动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动力,它能促使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对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第一环节:猜谜语时有的同学反应敏捷,一下子就猜中了,而别的学生还没有理解谜面。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熟悉这一种动物的特征,我又故意问了猜中的同学是怎么知道谜底的,学生便列举了这种动物的特征。老师出的谜语猜完了,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出题猜谜语。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熟悉了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我力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个性,创设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情境,以游戏寓于教学中,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主动性便得到培养。
二、以游戏贯穿始终。
幼儿为十二生肖排序;再选十二名学生来做“生肖火车”的游戏。总之,这次活动,学生的兴趣很高,气氛很活跃,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让小朋友自己选择演唱的情绪和速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编动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观整堂课,能通过让学生猜谜语,讲、听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学唱、表演歌曲等活动初步了解了我国特有的生肖文化,并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引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始终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情感体验”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听赏领先,在审美过程中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从而感悟音乐的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
当然整堂课也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解决难点节奏时应该给学生一个准节奏,并接着提醒一下强弱规律,把每句字头的力度突出来,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歌曲唱得更加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又如课堂缺少一个评价,当学生表演后应该明确地给学生一个评价,这样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怎样表现是好的等。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1
本次的音乐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感受音乐欢快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能随着音乐,大胆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
在一接触这首歌的时候,说实在的作为老师的我并不觉得这首歌好听,所以活动前也想了很多,希望通过多一些的教学手段能提升孩子们对这首歌的学习兴趣。不过,随着对这首歌的不断熟悉,我清晰了歌曲的旋律线,调性明快的乐曲,在极具名族风格的乐器伴奏下,显得非常朗朗上口。看来,对一首歌的印象不是听一遍就可以概论的。
对歌曲有了信心,在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就张弛有度了。孩子们在我很有感染力的范唱中,学习的兴趣大增,我也不失时机的`请孩子们对歌词进行动作上的创编。让我高兴的是,班中许多男孩子创编出来的动作很有张力,我及时推广了这些动作,并将动作和歌词进行了固定地匹配,这样做,省去了老师过多的、重复的讲解,给了孩子们更多熟悉音乐旋律的机会。短短的一堂课,全班孩子在歌词记忆的达成度很高。从本堂课的效果上来看,我认为,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新教歌曲的歌词记忆问题,完全可以尝试用孩子们理解的肢体动作进行解析和提示,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提示来破坏音乐活动的音乐氛围。通过老师肢体动作的提示,孩子们眼口合一地进行演唱,符合了幼儿学习的直观性原则,提升了幼儿学习的关注力。
在孩子们记住歌词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几个相同字的旋律音高上,孩子们唱不准,该是高音的唱低了,该是低音的唱高了。我提醒了许多遍,还是有很多小朋友唱不清。后来我试着用手势的高低来代表旋律的高低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歌曲中的第一句“新年带着幸福,走来,走来!”中的最后一个“来”字是低音,我就将我的手放得低低的;相同的第二句的“来”是高音,我就将手提得高高的,孩子们看到我的提示,立即就能作出反应,犯错的次数和人数明显减少了!
歌唱教学中,运用肢体动作来提升幼儿对歌词的记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只是,我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上,还需要不断的摸索,总结。相信,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会有好的收获!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辅导材料和你表现动物或人物。
2、初步尝试自己的泥塑动物及人物上色。
活动准备:
1、玩具小动物,动物图片、泥、泥工板、辅助材料(雪花片,牙签、小珠子等)油画笔,颜料。
2、幼儿已有使用油画笔的经验。
3、参观动物园,对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外形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和幼儿一起回忆参观动物园的经验。
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它是什么样子的?身上的`花纹是什么颜色的?
二、请幼儿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玩一玩。
1、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重点请幼儿观察头、身体及其他特征明显的部位)
2、看看它身上有哪些颜色?
三、请幼儿说一说画画中的泥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怎么解决?(可以看看玩具,图片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四、幼儿尝试制作。
1、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辅助材料。
2、幼儿完全制作好了再上色。
3、提醒幼儿上色时,注意保持小动物形象特征的清新。
4、鼓励幼儿捏一个以上的泥塑作品。
五、幼儿相互交流作品。
六、活动评价。
1、能用泥捏一个动物或人物。
2、幼儿能用颜色给自己的泥塑小动物或人物。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3
组织活动时,感觉很轻松,常常被孩子无拘无束的动作、夸张热烈的表情所吸引,为孩子的精彩而感动,原因在于:
●着装带动孩子愉悦的情绪:让孩子们跳非洲舞,一定要给孩子一种“非洲的感觉”,我让孩子们穿上黑色连体紧身服,头颈中系一根豹纹小带子,腰上穿戴豹纹裙衣。孩子们一穿上这套衣服就忍不住在镜子前摆弄,不需教师任何暗示,他们就特别起劲地学着土著人跳呀、叫呀……一进入活动场地,我的豹纹小鼓,PPT上非洲音乐、非洲景色的带动使孩子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始终保持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参与活动。
●互动给予孩子强烈的表现:活动中,我们达到高频率而有效的互动。在引导孩子表现动作是我采用三种方法,一种发现精彩的动作让孩子揣摩模仿,一种找到有创造潜力的动作让孩子加工改进,一种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自主展示,这三种方法让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中也存在一个遗憾:
是否需要表格图符:用大头贴表示该孩子创造的动作,将大头贴贴在表格图符相应的空格中,表示某段音乐跳某个孩子创造的动作。这个环节我本想体现一个音乐舞蹈教学的完整性,可反方面却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把音乐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尽情表现,而不应统一规划。
看来,以后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考虑,分析得失利弊才能做得更到位。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初步感知舞曲ABA结构,感知断顿、缓慢、柔和、连贯及快速、紧张的音乐特性。
2.幼儿能创编出小树生长及小精灵跳舞的动作。
3.在音乐活动中能协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音乐《挪威舞曲》。
2.魔法师和树精灵的课件。
3.树精灵的头饰、帽子,魔法师的帽子、魔法棒。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音乐,你们在仔细听的时候,可以拍拍手,打打节奏。
二、初步认识音乐。
师幼共同完整地欣赏音乐。
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听了有什么感觉?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省去了魔法师的出场,直接引导,使幼儿很容易弄清故事情节,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去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和段落。)
三、通过故事,帮助幼儿粗浅理解音乐。
1.借助课件讲解故事,了解音乐结构。
师:从前有一片美丽的森林,里面有许多树精灵。一天,森林魔法师睡着了,小精灵们就从树中逃出来,举办了音乐会,尽情地听音乐跳舞。魔术师被吵醒后生气极了,瞪大眼睛说:“我要把你们变成一个个不会动的木头人!”“变!”魔法师挥动魔术棒,树精灵就变成了神态各异的雕塑。
这个音乐故事讲了什么?(幼儿讨论回答,师作简略小结。)
师:那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段音乐中哪里是魔法师出来了,哪里该是树精灵出来开音乐会,哪里又是树精灵被魔法师变成木头人了?
2.结合故事第二遍完整欣赏音乐。
四、分段欣赏。
1.第一段音乐分析。
师:你们听到魔法师出来了吗?在音乐的哪一部分?来吧,小魔法师们,让我们一个跟着一个去树林吧。
2.第二段音乐分析。
师:这时谁出来了呀?(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树枝、树叶生长的过程。)
师:小精灵都出来了,他们想干什么呀?
师:如果你是小精灵,音乐会上你想做什么?你来表演给大家看看。(让幼儿做各种表演动作,如:弹琴、吹喇叭、跳舞等。)
听音乐,幼儿表演。
3.第三段音乐分析。
师:音乐会多热闹呀!可是,把魔法师吵醒了,她生气极了,说:我要把你们通通变成木头人。
五、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要求大胆尝试想象、创编优美造型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第一遍先听音乐游戏,要求树精灵在第三段音乐开始前摆出一个造型动作,直至音乐结束。
2.利用人体模型小玩具帮助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能随魔术棒变换多个造型动作。
师:我越玩越开心,我的魔术棒也兴奋极了,不停地跳动。变!变!变!刚才大家只变了一个动作,现在该怎么办?
师:我今天还带了许多小玩具呢!他们也是变形高手,今天你们可以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起先给小玩具摆个造型,固定好后你们学学它的动作,学会了,再给他摆个造型,看看哪对好朋友摆的姿势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万别把自己设计的动作忘了!我们要把设计的动作编入游戏呢!
3.幼儿自主操作,老师巡回辅导。
引导幼儿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设计,如:腰、臀、胯、头等。
4.请一组幼儿上来展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可从身体姿态、造型不同高度、动作连贯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
5.随音乐游戏一次。
引导小精灵能根据魔术棒挥动的走势来变换造型的高度。
1.我的魔术棒也开始跳舞了,变!变!变!变!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聪明的小精灵,你该怎么办?
2.不伴随音乐先试试。
3.根据要求再游戏一次。
4.请一幼儿做魔术师,再游戏一次。
师:我有些累了,谁愿意来做魔法师?
六、集体游戏。
1.请一名幼儿做魔法师,引导幼儿做“领头人”,进行游戏。
2.利用道具完整地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游戏化的教学又最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特点。怎样在幼儿音乐教学与游戏化之间找到最佳的搭配,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人性化和最佳效果,就是本文探讨的主要方向。如何打破传统,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乐意参加形体活动,是我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所在。选取《挪威舞曲》这一教材是因为:1.这是一首十分优美、形象鲜明的乐曲。全曲ABA三段式结构明显,变化清晰,适合大班幼儿欣赏。2.游戏是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游戏,能让小朋友清楚地区分段落,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幼儿教学中,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学矛盾显得尤为明显。所以我挑选了两个小朋友感兴趣的人物,并结合故事、游戏、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肢体语言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并且符合大班幼儿好表演的学习特点,所以整个活动,幼儿都在全程参与中感知、学习、创造。
整个活动中,作为新老师的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在课堂上我过多牵着孩子走,没有很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参与性;2.虽然有了师生互动,但是生生互动的环节还不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幼儿的创造性和互动性;3.用语还不够精练,画蛇添足的成分比较多;4.内容太多,繁琐,不易操作。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原色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幼儿成长的乐园。本次歌唱活动《魔法师和树精灵》中,教师处处从生态课堂理念出发,注重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充满人性化的课堂氛围,尊重接纳孩子的创造表达,自然真实地展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场面。主要体现在:
1.让幼儿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新《纲要》指出,艺术教育的目地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感受,感受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音乐教学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教学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地位,让幼儿能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游戏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符合儿童的本性,如果能让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中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在音乐中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成为落实新《纲要》精神的捷径,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求,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效率。
2.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是幼儿园音乐游戏化的首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学习和探索。所以,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素材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能够为幼儿喜爱的音乐作品。如:《魔法师和树精灵》,幼儿可以找到喜爱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或者能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
3.教学过程的情节性和趣味性,是幼儿音乐游戏化的必要手段。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先天性的行为趋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更是如此。如果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获得成功体验,幼儿就会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力。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的施教方法就要有趣味性,教学活动过程要有情节性,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音乐,在音乐中游戏,使他们身体感受,情感与思考融为一体,让他们自主地感觉音乐,表达情感,充分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4.师幼关系的互动性与学习性,是保证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核心。
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表面上是让儿童守规矩,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新《纲要》中也多次提及,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怎样做到新《纲要》的要求,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应由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变成幼儿音乐活动环境的“提供者”和“服务者”,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学习和探索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环境氛围。二是教师应成为孩子创作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许多在成人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但正是这些想法,才表现出幼儿难得的创造性。活动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教师最好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孩子的创造成果。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赞扬,一个微笑,甚至一句鼓励的话,都是提高孩子创造积极性的良好手段。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的“重音”和“延长音”,想像并用肢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乐曲内容。
2、喜欢参与音乐游戏,尝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表现乐曲内容。并在此游戏过程中体验快乐。
教学准备:乐曲、 节奏音符、 图谱、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矮人的劳动工具、 幼儿熟悉白雪公主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题,(教师扮演白雪,幼儿扮演小矮人。)
白雪:“狠毒的皇后太可怕了,今天我不想一个人在家,我能跟你们一起上山劳动吗?”
小矮人:(幼:“好吧!”)
白雪:“太好了,那我们出发吧!”(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出发了)唱:一个、两个、三个
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许多小矮上山劳动,多么快乐呀!(歌曲《印第安人》改编)
二、欣赏乐曲,想像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感受乐曲中的“重音”和“延长音”。
一)感知乐曲中的“重音”。
1、听音乐找“重音”。
白雪:“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干活了,知道我们一会儿拿着工具要干什么吗?”(幼儿看过白雪公主的vcd故事知道小矮人在挖水晶或挖宝石。)
白雪:“水晶埋在很深的岩石里,我们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它挖出来,听听音乐中哪些声音特别象小矮人用力在挖水晶的声音?”(完整欣赏乐曲。)
白雪:“谁能模仿小矮人挖水晶的声音?小矮人每次找到水晶都挖了几下?”
2、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重音”节奏
白雪:“现在我们也来挖水晶,我们可要认真听,听到特别重的声音时就有节奏地挖水晶,可别挖错了让别人给挖走了。”
二)感知乐曲中的延长音。
1、听音乐找延长音。
白雪:“小矮人挖了很多的水晶,会用什么工具将它藏进山洞呢?”( 幼:用小推车把水晶运进山洞。)
白雪:“谁的力气大?请你来表演推很重的小推车。”
白雪:“我们来听听音乐中哪个音特别象是在推很重的小推车?”(听音乐)
白雪:“谁听到了推很重小推车的声音,请你来模仿推车的声音?”
白雪: 你们为什么觉得这个音像是小矮人在推车呢?(幼:“因为这个音拉得很长”。)
2、听音乐用动作表现“延长音”节奏
白雪:“瞧,刚才我们挖了这么多的水晶,我们先用小推车把水晶运进山洞吧!”(听
音乐打节拍,进行到“重音”和“延长音”。时用节奏动作表现)
注:通过以上环节分步骤,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深刻地感受乐曲中的“重音”和“延长音”。并结合游戏所创设的情景通过声音、动作、等多重的形式表现了自己对“重音”和“延长音”,的理解,解决感受乐曲中的“重音”和“延长音”的重难点。
四、引导幼儿合作填补并认识图谱,加深对乐曲曲式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师一边指图一边读图,引导幼儿模仿小矮人有节奏地走路。
白雪:(教师出示一张不完整的音乐图谱)“瞧,这是一张小矮人劳动时“藏宝图”,看懂了‘藏宝图’
就能挖到更多水晶。‘藏宝图’上的脚印表示什么?”(幼:“小矮人在走路”)“一个脚印表示走一步。我们也来试试吧!”(幼儿在座位上脚踩节奏模仿。)
注:强调小矮人走路时要有节奏,因为幼儿在游戏时往往只重视表现“重音”和“延长音”而轻视了走路时也要有节奏。
二)感受乐曲的曲式结构特点,并根据曲式结构合作填补图谱。
白雪:“这张‘藏宝图’还藏着一个秘密,我们只能看到小矮人走路的记号,却不知到哪里有水晶,哪里该将水晶运回山洞, 秘密就藏在刚才那首音乐里。
白雪:(出示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重音记号”和“延长音记号”) 我这有两种记号,猜猜那种是“重音记号”那种是“延长音记号”。
白雪:“我们听音乐合作,你们听到‘重音’‘延长音’马上模仿它的声音提醒我,我立刻在‘藏宝图’的空白出贴上相应的记号。把‘藏宝图’的秘密找出来。有信心完成任务吗?”(师幼合作填补图谱)
注:以找‘藏宝图’的秘密为由,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听音乐合作填补图谱,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曲结构与图谱的匹配。“重音记号”和“延长音记号”教师可课前设计好,也可根据需要让幼儿来设计。
三)引导幼儿读图谱。
1、教师指图,放慢速度哼唱乐曲旋律,引导幼儿读完整的图谱。
白雪:“一天,小矮人快乐地上山挖水晶。准备——出发、、、、、、”
注:放慢速度哼唱是因为幼儿理解乐曲结构与图谱的匹配时需要一个反映的过程。
2、听音乐幼儿读完整的图谱。
白雪:“现在小矮人要跟着音乐出发,速度会变得更快。准备——出发、、、、、、”
四)引导幼儿看图谱,发现图谱中每一乐段 “延长音”记号“逐一增多”的规律
白雪:“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小矮人每一次挖到水晶时推车的次数都不一样,你们
发现这里面的规律了吗?”
白雪:“为什么延长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个呢?”(幼:“因为水晶越来越多,需要的车也越来越多。
所以延长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个”。或车上的水晶越来越重,所以延长音要一次比一次多一个。”)
注:这一步骤的设计整合了科学领域中的计算内容“逐一增多”,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又帮助幼儿理解了音乐的曲式结构——比较四个乐段中的旋律和节奏的异同。
五、游戏:幼儿用肢体语言有节奏地表现想像中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一)教师读图谱,幼儿用动作有节奏地表现想像中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白雪:“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中的小矮人一起去挖水晶去吧!”
注:幼儿徒手有节奏地练习,为下一环节的表演打基础。
二)拓展幼儿想像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动作、表情的表现力。
1、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工具用相应的滑稽的动作表现使用工具。
白雪:“其实每个小矮人都非常可爱、搞笑,使用的劳动工具也有很多,”(依次出示小矮人不同的
劳动工具。如:扫把、锤子、铲子、镐子等。)
1) 听哼唱旋律,请几位幼儿集体表演用扫把——扫、用锤子——锤、铲子——铲、镐子——挖等
动作,(如白雪:“我发现前面<后、左、右、上、下>岩石缝里有水晶,我们选择一把好用的工具把它挖出来呢?比比谁的动作更搞笑、有创意。”)
注:幼儿使用利用自制的废旧材料劳动工具,游戏起来特别感兴趣。想像水晶藏在我们周围的各个空间方位的岩石里,丰富幼儿的空间动作。
2)听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模仿并加以提升。
白雪:“你们喜欢谁的动作,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动作的创意、夸张、表情来评价。)“我们一起来学学。”
注:适时提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的机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幼儿尝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表现小矮人不同的走路和推车动作。
白雪:“小矮人很可爱、干活时很开心。不仅是挖水晶,就连走路和推车动作也是很搞笑的。比
比谁的动作最滑稽哦。”(教师哼唱,请几个幼儿来表演)
注:重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三)幼儿手持劳动工具,尝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完整表现小矮人的劳动情景。
白雪:拿上工具我们继续挖水晶吧!
六、劳动结束。
白雪:“今天我们挖的水晶真多,晚上我给你们做‘苹果派’吃,快收拾好东西我们回家吧!”(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回家了)唱:“一个、两个、三个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许多小矮人劳动回家,多么快乐呀!”
七、活动延伸:(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表演音乐中所表现的不同情景。
听音乐:请四个幼儿来表演小矮人推车的情景,(第一乐句请一人推车,第二乐句时加一人帮忙推,依次类推)其他幼儿表演小矮人走路和挖水晶的情景。按音乐的发展,一组在表演时另一组保持造型不动。
注: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和控制能力,增添游戏的情趣。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3
本首歌曲是一首三拍子节奏的音乐。歌曲中前半部分旋律连贯、优美,后半部分旋律活泼、轻快。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适合大班孩子演唱。
本班幼儿喜欢歌唱活动,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附点音符的唱法,能跟着节奏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结合春季这个季节资源,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春天美丽的气息,积累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经验,柳树之美就是其中之一。这为幼儿理解《柳树姑娘》歌词奠定了基础。
为了调动孩子演唱的兴趣,我在活动的开始,以谜语的形式朗读儿歌,将歌词作了修改,变为“有个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请孩子们猜一猜,谜语中说的是谁?有孩子猜是“长头发的女孩”,也有孩子猜出是“柳树”,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再次将歌词朗读,让孩子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孩子们一致同意,谜语中说的就是“柳树姑娘”。
第二环节,我先出示了各种柳树的图片,请他们来观察柳树的形态,让他们对柳树进行一下描述。幼儿的说法很多,有的幼儿说他看到柳树发芽了;有的幼儿说看到柳树的枝条很长的;有的幼儿还用手来比划了一下柳树是怎么样在风里飘动的……我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一下柳树的特点,柳树姑娘静静地坐在河边,她那长长的辫子随风飘动着,一阵微风吹过,她的头发就被甩进了池塘,不停地摇摆着,好像是要把自己的秀发清洗地干干净净似的,
这时,我又提出疑问,什么是“甩”?为什么“风儿一吹,甩进池塘”?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动作来表演一下。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多感官的了解歌词的意思,为学习歌曲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通过对歌曲的欣赏,让幼儿先感受《柳树姑娘》这首歌旋律的美。在他们已经理解了歌词后,我让他们将谜语中的“有个姑娘”改成“柳树姑娘”进行朗读,接着,播放了歌曲录音,并让孩子跟着录音进行演唱,很快,孩子们就初步学会了这首歌。
不过我发现幼儿较难唱出歌曲中的句首重音,教师以点头和琴声示意幼儿,帮助他们感知并唱出句首重音,感受三拍子歌曲强弱弱的特点。从而突出也顺利突破了活动重点。歌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变化幼儿能感觉出,不过唱到活泼欢快的几句时,孩子们容易唱乱掉或拖长,所以在这几句教师让幼儿反复聆听音乐,感受节奏的变化,再进行演唱。经过幼儿的多次练习后,幼儿基本能根据不同情绪变化进行演唱。
第四环节,幼儿掌握了歌曲以后,我引导幼儿用唱衬词的方法,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二声部的演唱方法,学唱在每句最后一个字后面唱衬词“啦啦啦”,并进行男女合作尝试二声部演唱。不过由于我班孩子第一次接触二声部合唱的方法,所以演唱中难免还是会出现不整齐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手势进行指挥,帮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两个声部,同时也使他们更好的学唱二声部,顺利解决了活动难点。
一节课下来,幼儿在听听、唱唱、中充分感受歌曲优美、活泼的旋律。整个活动幼儿都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着,幼儿初步学唱了歌曲《柳树姑娘》,抒发了对柳树的喜爱之情,也能够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精】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01-04
【热门】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01-04
【荐】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01-04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热】01-04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精】01-19
【热】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01-19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荐】01-19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推荐】01-19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热门】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