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只能仰望的王菘舟
跟小语名师王菘舟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是上半年他在合肥上《圆明园的毁灭》时,之前化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研究窦桂梅同一课的案例,她宏大的历史视野,辨证、客观的态度让我对这节课颇不以为然。但过后他做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学的报告,谈及语文教学首先是传承民族文化,瞬间让我凝神静听,最遗憾的是要赶车子没有听完就走了。后来他就成了我的心结,只要与他有关的信息都不肯放过,特别是上网以后,看了他的《万里长城》、《我的战友邱少云》、《荷花》等设计,读了他写的《感悟纵横谈》、《欲把西湖比西子》、《有境界自成高格》等文章,特别是那篇《诗意语文之思》,仿佛醍壶灌顶,又恰似电光石火一击,我犹如迷途的羔羊,终于找到语文教学的家园。再回观王菘舟,恰如《礼记学记》所言: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名师风范也。细细回读他的作品,感觉他在我只能仰望处太多,只能拣要紧处粗略一谈: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只能仰望
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记者李振村记录他成长的那篇文章中,提到他读的书非常广泛,其中他提到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认为不读此书者不足以成为语文教师,就凭这句话就让许多语文教师汗颜。迫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激烈,老师门能读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已是不错了,或者读些消遣类的书籍,像他那样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佛家的《心经》又有几人呢?“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当读书成为生活的状态,成为精神的必需时,人已经“抽身而出,通过艰辛,仰望神明”;当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高度俯视小学语文时,怎能不从“小”中窥“大”、从“小”望“远”、从“小”透“深”呢?当我们惊叹他教育艺术的巧夺天工,品味他教育境界的自成高格时,哪知背后支持的是如此宏阔的文化背景,哪知十八年面壁参禅的苦痛与蜕变?
二、高超的教育智慧只能仰望
我们学校经常组织老师外出学习,不少老师能把名师的课模仿得如骨三分,也能活化一些教育技法进入自己的设计,比如变序教学,一唱三叹式的诵读,改动文本对比读等,已经成为经典设计,在小语界广为流传,在课堂上被广泛运用。如果说早期的王菘舟也以高妙的教育技术取胜的话(《荷花》中“冒”字的无可超越的处理就是范例),那么今天的王菘舟已经是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就如他自己所引用的袁枚《随园诗话》言:“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他的课已跨越由巧到朴,由浓至淡的境界,在简约、质朴中已无痕可寻,无迹可察,达到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佳境。最近观摩他在浙江邰州上的《小珊迪》一课录象,连看两遍都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教学技法,他抓住小珊迪的两次“跑”作为切入点,从第一次的“跑”中读出小男孩的饿极了、冷极了、穷极了,从第二次的“跑”中品悟小男孩在贫困、死亡面前那高贵的灵魂。没有旁枝斜逸的环节,没有花样叠出的手段,但孩子们的心灵、思想就这样身不由己地被吸引着、卷入着,在由老师、文字、音乐所营造的场中感悟着、升华着,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来评价都嫌幼稚,在这,已是精神生命与教育智慧合奏的诗意课堂交响曲。
三、远大的职业境界只能仰望
读他的作品,感觉自己犹如小学生,颇费心力,有时还得一遍遍回头读,甚至觉得非得背下来慢慢咀嚼才行。比如他对诗意语文的诠释是:着一“真”字,觅一“善”字,成一“美”,贵一“适”字,化一“神”字,很多人都不解,包括他的弟子们。我想,他丰厚而精深的人文底蕴,磨了千万遍的教育智慧,已让他上天入地,神游在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之中,出入于宗教、哲学、美学之间,已让他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之上,俯视芸芸众生,如拈花微笑一般,自在、自得自由。借用他的启蒙恩师周一贯先生的话就是:
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风暴与欢乐时时交替的敏感心灵。有生命与事业同行,这条路便会风雨无阻,光耀七彩。于是,美与和谐才得以展示生命与自然的全部骄傲。这是事业的彩虹,也是生命的乐章。
是的,王菘舟对我或者其他人而言,只能是仰望的存在,但我们仰望的宾不仅仅是他这个人,而是在向往、追求我们职业生命的最好状态,也许我们达不到那种境界,但只要星辰闪烁,至少可以让我们摆脱黑夜的缠绕。因为,人的仰视跨越天地!
【只能仰望的王菘舟】相关文章:
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通用11篇)05-19
王崧舟《母鸡》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4篇)03-10
仰望天空06-05
停下永远只能眺望作文04-15
仰望天空作文02-04
仰望大树作文02-20
仰望蓝天作文04-05
关于仰望的作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