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2 08:38:23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生字词;二是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父亲爱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语句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紧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场景,通过音乐的渲染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可是,作为语文课堂,仅仅让学生感动就够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一场大地震发生中,一个七八岁孩子被埋在废墟中,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情景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情景能融为一体。

  二、阅读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景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课文中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有学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不是白挖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儿子真的死了,也无怨无悔。因为父亲做到了他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人文性。在释疑解惑中进一步明确道理。

  四、升华感情、展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次展现了人文魅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4

  这一次参加与xxx小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前期备课准备的环节我就得到了同组的张志刚老师、张彤老师、王艳的老师的指导。在多次试讲期间,付主任和xxx小学的于主任及老师们都给予了我许多意见,及时的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我也集各方建议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此对各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同时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3名同学。

  本组课文以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为情感主线,以让学生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为学习方法。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制定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围绕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自主合作学习的环节。利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方法学。布置的小练笔任务也是紧紧围绕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展开的。

  课后区教研员张老师做出了点评,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譬如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还应多钻研,多求教,多探索。给学生把“读”和“悟”紧密地联系起来。再比如:树立课堂教学中的语用意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应当大胆尝试将语用的练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这一次活动我收获满满,今后若有类似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无止境,作为青年教师决不能放过任何一次的锤炼自己的机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加上我们这里的教学条件有限,因而我在教学之前就收集了关于地震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熟读课文。上课伊始,表演有关本次大地震的情景剧,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设计了

  这样的环节:抓住幸福这个词,出示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画面,再出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幸福画面导入:你们对幸福、责任、信任、勇敢、执着、承诺、父爱有自己的'理解吗?能选词说一句话吗?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中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读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了。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3、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4、插图利用不充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坚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根据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教学,期望这节课一定会收到很好效果,结果我失望了。课前同学们不是查阅了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和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吗?对当时的地震情景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呀!怎么笑得出来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课下,我认为思索每一个教学环节,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体会如下:

  第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血流成河,哭声喊声的场面没有亲自目睹呈然查阅了相关资料,也只是感性认识,应该再借助一些有关洛杉矶大地震或唐山大地震的有关声像资料,多做一些铺垫,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上升到更理性认识。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情景时,自己的情感不够到位,所以难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像这类感人的文章,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营造出文中的`氛围,然后,再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才会在读中感悟到父爱的伟大。

  第三、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7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

  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我深知自身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摸索,使自己进步也为了使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激情导入: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多么地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父亲的脚与自己的脚有什么不同?拥抱父亲三分钟,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性很强的文章。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2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08-1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通用5篇)07-2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20篇)06-2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08-25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三篇08-07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08-18

地震中的父与子经典教案(精选5篇)09-22

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三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