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加乘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
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在让孩子主动认知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没找到着重点进行训练,没有注意到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还不是低年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点词语上,我更多的是灌输给孩子们“这词语什么意思”上,我觉得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并相信他们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3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
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4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6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习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习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习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7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8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
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0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1、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2、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3、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1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小金鱼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鱼缸里小金鱼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思考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学具,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这个问题后,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4
1、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
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其实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种理念是知道的,但在平时教学中怕麻烦总是不愿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改进。毕竟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8-13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2-2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2-02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05-1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通用5篇)11-18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范文三篇06-21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