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2 18:50:57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钱学森》,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

  本次教学是第一课时,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顾钱学森在外留学不忘祖国、以及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的故事,从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由于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课前预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即可认识到人物的爱国情感,有助于课堂教学,所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并把主要目标定位为两点:通过语言等细节体验情感;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感受到本次课堂教学呈现较多问题,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恍然大悟,遗憾之余更有许多收获!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认识”和“体验”的认识和处理,认识,仅仅是知道而已,是一种较为肤浅的认知水平,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即可自己掌握;体验,字典的意思是“经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经历了实践洗礼,人物形象更容易驻扎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认知显然要深刻许多。体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是啊,六年级的学生了,经过阅读措辞直白的课文,他已经能够认识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学生的认识也仅仅是漂浮于任知的表面而已,并不表明学生已经有了切身体会,并不表明孩子与钱学森有了灵魂的交会,此时的人物形象并未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想法设法引领孩子去体验。

  为什么对于钱学森的那两段感人肺腑的语言教学如此失败?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似乎如出一辙,是朗读技巧的体现而非真情实感的流露?原因就在这里啊————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引领孩子去体验,孩子缺少体验,怎么产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两段文字时在读的基础上,确实也出示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细细咀嚼关键词语联系文本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再多设置一些情景:如“钱学森——地对——说……”、如果教师的语言再丰富些煽情些……如果这些“如果”都是真的,带领学生进行深切的体验,也许,在课堂上,我就能够看见学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许我就能听见学生那发自肺腑之言、也许我就能听到那饱含真情的朗读……这节课就不是浅尝辄止的“走过场”而是真真切切的体验、感悟。

  同时,这次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语文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美的教学,尤其对于青年教师,在这次遗憾的教学课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对于本文的认识和钻研还不够深,对于教法的研究不够透彻,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在遗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获。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两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历史悠久”;“古老”;“年代久远”,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3、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2、能照样子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利用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自由读

  2、同桌对读,小组读,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1)汇报读;评议

  (2)指导读

  (3)练习读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时候?从那看出来的?读

  (2)晚上,小朋友快睡了,应该怎么读不打扰他?自己练一练

  2、书中的问号表示什么?表示问句的语气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看谁读得有语气

  3、最后一句:小朋友睡着了,该怎么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

  4、理解“遥控”

  遥控()关上()

  三、朗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和联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火字旁”“竖心旁”。

  2、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偏旁

  二、朗读课文

  三、认读词语卡片

  四、学习生字

  1、拼音认读生字

  2、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几个字

  (1)交流记字方法:火——灯心——怕(认识竖心旁)

  比较记字:这()为()火()白()再()

  连()力()灯()怕()在()

  (2)指导“为”“再”的笔画顺序

  3、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五、书写生字

  1、利用笔顺跟随自学描红

  2、观察范字,仿写

  3、指导评议,仿写练习

  六、作业:完成生字书写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301班语文教学工作,就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写好生字,学好词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所以要写好汉字。写好字,就要先观察汉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琢磨汉字的特点。如学“舱”字时,左边的“舟”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一”不能在右边通头,为什么?有学生答曰:这是谦让。写字如同做人,从学写“舱”字知道了谦让很重要。一字一理,写好汉字能让人学到很多道理,学好语文汉字始。

  三年级正是积累学习词语的好时候。遇到生词先读熟,读熟之后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还可以通过询问别人知道其意思,当然在做不到以上途径时,可以通过猜一猜或者换个词语等方式。课堂上一般通过用词语写句子来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只有词语丰富了,句子才能顺手拈来。

  二、摘抄优美语句,学会积累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优美语句大多意境优美,有许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积累多了,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表达也就能出口成章了。

  学生摘抄的优美语句,可以是课内所学文章,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文章。摘抄之后,还需要经常读读看看,平时的作文与日记中学会运用。

  三、注重朗读实践,去指读启默读。

  朗读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好的读书方式之一,古人学习大多采取的是“朗读”。在私塾里,每天都要朗读,几年下来,读了几千万字,就这样轻轻松松把经典的书读完了,把知识掌握了。所以说大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课堂内外,我都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对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指读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有限的注意力,并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令识字事半功倍。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识字量增加,指读应逐渐放弃。因为,它会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和阅读速度——眼睛扫描总比手指移动快。因此,在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去指读,学会默读。默读时,不会影响他人,它不受空间环境的影响,只要你有时间,手上有书,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默读,默读的`应用可谓非常广。刚开始,学生不太适应,但我先让学生从一小段一小段开始,慢慢地可以读一篇课文,字数越来越多,学生也就习惯了默读。默读时,速度要比大声朗读快得多,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大量阅读书籍。可以说,学会了默读,才是帮学生真正打开了阅读之门。

  四、范文引路,写好日记与作文。

  写好日记首先要明白日记的格式以及写作的技巧,日记是对自己一天生活的回顾总结,对自己的要求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写日记前要简单构思,达到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三年级学生才接触日记,我通过写示范日记,让学生消除写日记的困难。其次通过每天的批阅及时指正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期末通过评比,看看谁的日记最好,谁写日记进步最大,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还得注意观察,注重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其次要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好有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但这得慢慢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当然,本学期我对教材的研读还不深,对学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以后我在这些方面还要做得更好。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一、 笔画方向错

  笔画方向错,主要是指整圆笔画和半圆笔画的运笔方向错了。初学拼音者,有的习惯将整圆笔画,按顺时针方向,从上往右下运笔,如“O↘”;有的习惯将整圆或半圆笔画,从下往左上或右上运笔,如“↖C、 O↗”。整圆笔画的正确书写,应该是从上方落笔,往左下方运笔,一笔写成,如“↙O”。半圆笔画的正确书写,无论是左半圆,还是右半圆,都应该从上方落笔,左半圆从上往左下顺势运笔,右半圆从上往右下顺势运笔,一笔写成,如“p”中的“)↘”及“q”中的“↙(”。在这里顺便提一下阳平声调调号的.笔画方向。初学者易受汉字笔画“撇”的影响,写阳平声调调号时,从右上往左下运笔。如此运笔是不对的,正确的写法应当是从左下向右上运笔,这样运笔正好可以示意出调值的朗读轨迹

  二、 笔画顺序错

  书写“i、j、ü”这几个字母,有些初学者喜欢先写上面的“点”,这主要是受汉字笔顺“从上到下”规则的影响所致。这些字母中的点画,应该最后书写。书写“f和t”两个字母,有些初学者习惯首先写“横”,这主要是受汉字笔顺“先横后竖”规则的影响所致。这两个字母中的横画,其实应该最后书写。书写字母“x”,有人习惯先写右斜竖,后写左斜竖,这也是不对的。书写“x”应该是先写左斜竖,后写右斜竖,因为这样写可便于x后面字母的书写。

  三、 字母位置错

  这种错误是指书写小写汉语拼音字母时,字母占错了四线格的位置。比如字母“i和j ”上的点,应该写在第二线之上,有人却写在了第二线之下。再如字母“p和q”应该占中下格,有人却把它们写在了中上格上。纠正这种错误,需要反复强调字母的规范位置。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占中格的应该有13个,它们是α、c、e、m、n、o、r、s、u、v、w、x、z;占中上格的应该有8个,它们是b、d、f、h、i、k、l、t;占中下格的应该有4个,它们是ɡ、p、q、y;占上中下格的只有1个,它是j。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说明文教什么?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可是教学《苏州园林》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怎样设计才能使说明教学有语文味呢?使学生读出语文味呢?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他们什么?2、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在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我大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学生自己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本节课我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兴趣是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入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谜语引入本课: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争先恐后的说出谜底。然后我说:你们还知道那些关于“风”的谜语?这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学习中,认真的.阅读课文,并很快总结出文中“风娃娃”为人们做了哪几件事,那些做的好,那些做的不好。

  二.联系学生实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理解语文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除了文中讲到的事情,它还可以帮人们做那些好事呢?先让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总结。学生的答案还真不少:春风吹的百花齐放,风可以吹干衣服,风还可以扬麦子……

  这节课结束了,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使我久久难忘,这也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今后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的发言更加精彩不断。本节课,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他们发言积极,敢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发言中,探究中,朗读中学生表现的是积极的,乐与学的。所以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精彩的课堂就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像的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小甲虫以生命、美丽和智慧,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起初,我在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被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所折服,可不知道我的学生们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呢?他们是否也能体会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汇报小组的学习体会的.方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喜悦。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在大家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而我也在“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喜悦中收获着。

  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后的小练笔,进行练笔,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动物,也来一次奇异的游历。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情节,熟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赋予新的内容。其结果是学生兴趣盎然,表演得活灵活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课文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尊重自主,唤醒感悟的喜悦〗

  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酸的和甜的》一文中,狐狸吃不到葡萄心里想些什么呢?大多数人从童话故事中对狐狸狡猾的本性来理解:因为狐狸自己吃不到葡萄,它也不想让别人吃到葡萄,所以说葡萄是酸的。可是有一部份学生却从自荷钍导食龇⒗蠢斫猓醯煤昕吹侥且淮蟠淮蟠墒斓钠咸压以诩苌希髯趴水却吃不到,只好自我安慰,那是酸的,不好吃!这样的想法你又怎能轻易否定呢?

  〖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的结合〗

  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感情不是靠单纯模仿和朗读技巧,而是产生于理解和感悟中。因此,我们要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的结合。如何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去年区里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栅堰小学两位老师上的《酸的和甜的》这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明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要盲从”这些道理有点难。充分感知是深入阅读的基础,对于像《酸的和甜的》这样比较长的课文,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听全文、读全文、分段读,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自主提出“为什春辍⑿⊥谩松鼠认为葡萄是酸的,而猴子认为葡萄是甜的”的中心问题,然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条主线(话题)展开学习。

  现在提倡“以读为本”,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听到读声一片,但是,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只有在朗读中渗入巧妙的语言训练,才能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涵。在《酸的和甜的》中,两位老师引入了核心句式“____说葡萄是酸的是因为_____。____说葡萄是甜的是因为____。”引导学生从句式提供的思路去读去感悟,既梳理了内容、成全了板书,又解决了难点。同时,学生利用句式自主感悟,读中悟、悟中读!让教学不是老师的一种“告诉”,而是朗读基础上的理解和感悟,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虽然课文长了,但我们千万不要拿机械朗读作“挡箭牌”,而是要让朗读和理解、感悟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真正的.帮助。这两课时具体的教学设计挂在南湖教研网小学语文这一版块中,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精心导课〗

  “上课!”“起立!”“小朋友好!”“老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上……”多么严肃的一个场面!每天,同样的表情,重复同样的语言,对学生们而言是何等的枯燥和乏味,我想,如果蹲下来问问他们,有几个学生会喜欢这样的安排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其实,只要细心钻研,我们许多课文可以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教学《酸的和甜的》时,我校的朱老师带着一脸的期待说:“小朋友,老师也非常想尝尝这葡萄,可是又特别怕酸。你能告诉我这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发现了葡萄原来是甜的,学生的审美阅读也就此展开了。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因其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描写生动优美而成为我执教的首选,因为在设计时我在总体思路上比较好把握,重难点容易确定,在加上我本身教学的风格是以朗读感悟见长。

  这篇文章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序地描写出了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而在第一课时里,我主要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自学生字新词和学文第二自然段三个内容,而其中重点是品读山野这一部分,感受山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习作者展开丰富联想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

  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班德瑞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节奏也把握得教好,但其中也有不到之处:在指导朗读时,因学生的领悟不到位,我的引导有时十分牵强,使得学生感悟朗读还落实得不够。在教学最后一方面的美时,作者之所以用排比句式,为什么这样对应着写如果能点到会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效果。最后自己设计了针对相关图片说出对应的山的描写,本意也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表达,但遭到老师们的争议,觉得这样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硬生生的将某种描写牵引到一个画面上,没有了想象的余地。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回味之处,也颇感到不足,意犹未尽,但这正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学艺术这块瑰宝将深深吸引着我不断前行,不断反思,不断学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通过阅读中分析的方法,展现了一节父爱的课堂。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读的非常富有感情,对于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深深的体会,但是在语句品析方面,因为我所设计的题型不够灵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一定改正。

  同时,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效课堂,我在本节课中展示的不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没有设想的好。尤其是在谈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时,对学生的启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掌声》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英子,由于不愿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上学时总是最早来,最后走,尽量不让自己的残疾表现在大家面前,内心充满了自卑感。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写信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文章选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我上课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字里行间的研读揣摩中,来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并通过情感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抓住两次写掌声响起的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解读,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铺开,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现和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延伸,揣摩英子在掌声前后心情、性格等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掌声对学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却带给英子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掌声的响起,时机不同,效果却是更进了一步,以至于改变了英子的一生。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不能歧视任何人。

  抓住两次掌声同,进行重点研读揣摩是本节语文课的一大特征。我先让学生进行修改化的阅读,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通过情境的'呈现与评价,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拓展延伸发展环节中,让学生替英子把信写完整,或给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这节课,学生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当然在教学中,我虽然细细研读了文本和课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多种预见,但是,对个别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却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2.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读写结合”。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关于“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这个专题主要是了解写景文章是怎样按顺序描写变化的景物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叙述性文章常见的表达顺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不仅要学生了解叙述的顺序,还让学生按照课后题第二题的要求:根据所给的段意实际划分一下每部分的内容。这样做,不是把“分段”作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训练手段,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从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在回答“课文写了几个主要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问题后,再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鼓励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从“画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入手,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学生从“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体会到了小麻雀的稚嫩幼小,从“呆呆地”“无可奈何”拍打着小翅膀,体会到了小麻雀的可怜无助。

  3.巧借学生的失误,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上,当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小麻雀很调皮,因为它不在巢里好好待着”时,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其他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通过回答很自然地引出“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这一环境描写,从而为后面的它“从巢里掉下来的”推断提供依据,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

  4.领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在学生熟读、有感情地郎读描写小麻雀的句子后,让学生回答“作者是哪几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从动作、神态、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感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说说小狗向主人要吃的时的动作、神态、外形,进一步体会应用,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整节课,教师适时的引导、恰当的点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理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和谐,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不足之处

  仿写一处,学生说得不够理想。如果我提供一些图片效果可能会好些。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初读课文,饱含情感,结合自己对老麻雀的认识,完成填空(任选一题):⑴()的老麻雀⑵老麻雀,()(答案:勇敢、令人尊敬;你真棒,我爱你……)接着精读(4—5自然段,体会情感:带着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伴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5)段,并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然后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最后课堂表演:《我来当小记者》,由学生扮演小记者、猎狗、老麻雀、小麻雀、作者;小作者即兴组织语言,采访猎狗、老麻雀、小麻雀、作者。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词串识字”是借鉴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编写而成,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可读性等特点。你分开来看,课文桥帕姓氲募缸榇视铮欢懔鹄炊粒盅乖仙峡冢阌诩撬小6医滩牡哪谌荽蠖嘤胙纳钣忻芮泄亓绲谝徊岚才诺“太阳闹钟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早餐上学升旗做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多么一致,小学生读来会感到非常亲切,他心里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诶,这不就是讲的我自己吗?运用这种形式来识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让学生掌握那些需要他们掌握的汉字,而且能够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作好铺垫,我们可以设想,学生凭借着反复诵读,将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关联的词语有机整合,并储存于脑海之中,他们便拥有了以下的可能。若今后再碰到冬天这个概念时,他的头脑中便会立刻浮现出呼啸的北风、苍茫的大雪、盛开的腊梅、傲雪的苍松、冬眠的青蛙等等鲜明的形象,若需要他们来描述一下冬天时,我想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这类课文既与认一认有所相似,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可继续沿用认一认中重视整体诵读、注意图文对应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在诵读时,要提醒学生特别重视词语之间的停顿和整个词串的诵读节奏。第三册识字6以词串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塞北、江南、海岛、高原四地不同的地域特征与风光,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应该突出各地不同的风格,读出不同的节奏与韵味来。首先我们应该一排一排的去指导,如第一排的三个词语是骏马、秋风、塞北,要读的粗犷而豪迈;第二排三个词语是杏花、春雨、江南要读的抒情而优美;第三排三个词语是椰树、骄阳、海岛要读的热烈而奔放,第四排三个词语是牦牛、冰雪、高原,要读的悠远而神往。然后再整篇诵读。

  2、从这一部分教材起,学生开始练习写字。在教学中要切实处理好“识字、读书与写字的.关系”,要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所谓寓识于读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过程之中,借助课文注有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汉字,解决字音;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汉字与正确连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的成果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就是说识字与写字要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安排意在使识字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如当冬季到来时,教材又适时安排了一组与冬天有关的词串: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溜冰跳绳。其每一横排又是以“气候、植物、动物、活动”为归类标准而组合而成。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在教学课文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人鸟之情”,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于是我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鸟之情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依靠的是信赖”;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多么美好”。我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如果用心去做,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9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2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6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5-14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06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0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3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