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第三章的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还要学习细胞的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性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是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知道细胞的基本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知道一些生活中与血液中红细胞有关的事例。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问题探讨”,之后安排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改为视频播放“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指导学生观看,尤其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原理及操作。通过上述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基本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从复习元素→化合物,结合第3章的章引言导入新课,借助图片和让学生用牙签刺气球的实验,突破细胞有边界这一难点。用两个等体积的透明袋,其中一个装入几个气球,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的理解。播放视频,提问和点评,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通过发现细胞膜成分的实验和不同细胞细胞膜成分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突破细胞膜成分这一教学重点。通过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师生一起朗读“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乐章;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这首诗,巩固细胞膜的功能,效果较好。
但在几个方面还有待改进,一是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未能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能体验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二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提问并点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应改为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看后再点评。三是用学校的围墙、校门和保安与细胞膜的功能进行类比后,没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细胞膜的功能。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2
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生能够说出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也知道蛋白质对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也知道蛋白质能够被消化分解,但对于蛋白质的结构以及氨基酸的结构是陌生的。
本节我将重难点定位在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的讲解上以及氨基,羧基,肽键的'写法上。出示一幅有几个氨基酸结构式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在对比的基础上找出不同氨基酸分子共有的结构,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为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奠定基础。通过对蛋白质各项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加赞同科学家对蛋白质的研究工作,从而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知识,在一些知识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注重生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看动画片是学生最喜爱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得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内容简单易懂。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利用动画的直观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3
从20xx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我省全面展开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众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的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的推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
一、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
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
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考查内容主要是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和原理,考试要求等级为a级。本节知识是新版选修教材中新增加的知识,在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较少,常结合DNA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一起考...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考查内容主要是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和原理,考试要求等级为a级。本节知识是新版选修教材中新增加的知识,在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较少,常结合DNA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一起考查,因此仍然不能忽略本讲知识。
在本节知识中,首先将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作为重点复习内容。由于本节涉及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而且难度较大,所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进行复习。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比较简单的透析法的`原理和操作,学生的接受度很高。接下来复习了比较复杂的电泳法,主要是从原理的层次进行理解,而对具体的操作则不作要求。然后复习了学生最为陌生的凝胶色谱法,借助于凝胶色谱柱的示意图,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接着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应用和巩固上述三种方法。首先从选材的角度比较了DNA的提取和蛋白质的提取的差异,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处理样品将血红蛋白释放出来,并进行粗分离,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利用已学的方法将血红蛋白与其他蛋白质的混合溶液进行纯化,并进行血红蛋白的纯度鉴定。在该实验的复习中通过层层设问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步骤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教学效果比起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5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 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 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回答: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3.引导与激励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 (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6
我认为,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5、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7
本节是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③《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1课时。安排在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及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来讲,与前面所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反映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差异。本节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前面两章的内容,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明确的认识,进而能猜测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受到某种方式的调节。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事例,如植物生长与阳光有关。本节课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使用Flash动画模拟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受当地条件的限制),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通过一棵完整的小树,突破拓展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韧皮部、形成层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学案中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本节内容教学基本符合预期的教学设计思想,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1.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地方表现在:
(1)用问题和动画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探究动画模拟的实验过程,明确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懂得科学研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要有对照,控制单因子变量等)→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
(2)鲍森.詹森实验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的不足之处。通过简述1913年科学家用云母片做的实验,完善鲍森.詹森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温特实验的教学中,先描述实验的前半部分,然后由学生来补充对照组,使得实验更加严谨,强化设计实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问题,从而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初步构建出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体系。
(3)在向光性教学中,展示胚芽鞘的弯曲部分两侧细胞模式图。引导学生对比向光侧和背光侧细胞长度的不同,寻找可能原因,并为后面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铺垫。
(4)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完整的小树,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展示木本植物的树枝,帮助学生理解韧皮部和形成层,达到击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
(1)由于上课时前后联系拓展,增大信息量,使教学时间不足,造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这部分比较赶,不能很好展开。
(2)展示树枝时,没有强调是木本植物,对韧皮部和形成层的描述有点不科学。
(3)学案在上课时未能充分应用。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8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位于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必修1)第2章2节,本节内容包括: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并且与以后涉及的载体蛋白、酶、抗体等知识紧密相关,同时也与《遗传与进化》(必修2)中基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非常重要的一节,下面我将对本节第2课时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的反思
本节内容涉及到了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所以了解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非常重要。而高一新生在初中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内容,高中化学还没进行到有机化学部分,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不足,要补充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避免学生不理解。其次,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把人的躯干比作碳原子,两臂比作氨基(—NH2)和羧基(—COOH),双腿比作氢原子(—H),每个笑脸比作侧链基团(R基)进行了教学设计,由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从而区分不同的氨基酸,使学生很形象的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又进行了让的学生手左手持印有(—COOH)的纸张,右手持印有(—NH2)的纸张,现场演示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过程,同时结合ppt和板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很好的突破了本节的教学难点,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蛋白质功能部分考虑不足,以教师讲授为主,造成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气氛活跃,较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时间分配上,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板书设计上,学生模拟演示的指导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由于对时间把握不够准确,脱水缩合及相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只用了约一半的时间,剩下蛋白质功能用了接近一半的时间,还有课堂练习时间较少。应该增加脱水缩合及相关计算部分的演示时间和讲解时间,增加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蛋白质功能所用的时间。
2、脱离课本,没有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过于依赖多媒体和学生演示,没有指导学生回归课本,使整节课脱离了课本,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特别是蛋白质功能部分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蛋白质的功能,避免教师过多讲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一笔带过,没有进行总结归纳。
3、板书设计不够完善,没有完整地把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的相关计算公式总结归纳在黑板板书中,板书过于仓促,不够美观,而且同学进行演示在讲台上把板书遮住了,这是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4、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演示的作用,让学生扮演氨基酸进行脱水缩合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的过程形象生动化,但是参与演示学生太少无法形象地演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应该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在课前用纸张黏贴好的多肽链,这样可以很直观的让学生体验到氨基酸种类、数目不同,排列顺序不同,空间结构不同是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甚至可以让全班每个小组的多肽链链接起来可以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如何让一节课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老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
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很容易做得到,但是这样学生就真的是有效的主体了吗,教师要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一个高效的自主学习者呢。
2、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板书、教具演示等几种教学手段?
每种手段都它的优点和缺点,如何让这些手段可以在教学中互补又不相互冲突或重复是每个教师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多媒体容量大,可以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生动直观,但是一闪即过;板书容量小,但是直观条理,可以把整节课的内容条理展示,利于课堂小结;教具演示生动直观,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课前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可控性稍差。如何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组合是值得深入细致思考的。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9
一、课题:
初一生物下册第七章《鲫鱼》
二、构思:
学生观察活鲫鱼→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导入本章内容→观察鲫鱼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
三、准备:
1.自制“鲫鱼的脊柱”模具
2.自制“鲫鱼解剖路线图”投影仪
3.准备实验材料
4.准备挂图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学形式:
实验操作与教学同步――边实验边上课的形式。
五、新增小实验:
在一个鱼缸里面放三条鱼,一条剪去尾鳍,一条剪去胸鳍和腹鳍,一条正常的鱼。观察三种情况鲫鱼的运动有何不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鱼鳍的作用。
六、课堂特点: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准确。
2.增加小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能充分调动珠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操作能力。
3.基础知识掌握得好。
七、教学不足:
1.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说得多了一点点,学生主体体现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实物不能放大,故后面的学生观察不清楚。
3.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把握不准确。
八、自我评价与反思:
1.从总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基本掌握鲫鱼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理解鱼生活在水中的道理。达到教学目标。
2.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4.疑惑:我这堂课算不算得上是一节创新课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0
《生物的进化》属于高中生物下册第七章内容。
在第一课时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等知识的支持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了解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如图所示:
目标与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质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
呈现课前收集或准备的资料,提出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环境中桦尺蠖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生活习性和结构上的特点。
2.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环节:曼彻斯特区环保局首席执行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你会怎么做?并预测桦尺蠖的体色会发生什么变化?突出环保概念。观察、设想、讨论、交流与作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
知识链结点质疑:
1.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引出物种概念。
2.同一物种有没有不能交尾的情况?引出地理隔离概念。
3.不同物种有没有可以交尾的情况?引出生殖隔离概念。讨论,交流作答,归纳。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
2.质疑: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分组讨论,组内、组间交流、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自行归纳。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1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理解片面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三、教师不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四、忽视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自然科学,课本里的有些内容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减少,与之相对应,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或许就不会特别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学生学到的一些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和验证,这些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这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开展素质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改进,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的理论依据,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这一理论迁移到教师的专业学习中,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之上。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也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笔者有意识地对生物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回顾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一)教学理念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的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反思案例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验证实验》的教学反思
(1)教师出示一片叶子,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让学生观察。问: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在这一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2)教师演示将这一叶片放入沸酒精中脱色,后分别滴加等量的碘酒,让学生观察现象。问:为何要放入沸酒精中脱色?学生回答。
(3)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这一性质可知叶片中存在淀粉,接着问学生:为何一半叶片变蓝色而另一半叶片不变蓝色?学生回答。然后启发学生:叶片在光照之前要进行如何处理,其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4)小结后反馈练习
课案分析:本课从教学理念上看似乎达成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等充分地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到位。但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观察能力等生物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到位的。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差。
反思一:让学生落实书上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生物素养、探究能力上下功夫。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素养的学生呢?
反思二:仅仅从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吗?老师设计好的问题确实是学生要探究和想反问的吗?是教师领着学生学还是指导学生学呢?从提高学生观察、发问和兴趣及进一步探究方面还应落实和整改哪些内容?
反思三: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吗?从培养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师是否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充分让学生动手和观察,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来产生疑问,而不是老师来提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提炼几个有价值的,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导和点拨。而不是马上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获取知识。
针对上述反思点,笔者把它提交到生物组里让大家讨论得出整改办法。首先笔者让几位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并用录像记录他们实验的全部过程,后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用多媒体的录像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火花一触即发。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然后通过二个创新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验证实验。
探究实验1:叶片为何事先要暗处理?(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为了消耗淀粉。)
探究实验2:淀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组长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最后得出最佳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淀粉的形成过程,教师分析、讲评。最后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课后体会:学生的问题全面而细致,从观察中得来,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想探究的,而不是被动的思考。从知识的生成角度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验,查找资料等方法,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升华和巩固。
每当上课后,从理念的角度进行反思,对照探究性学习的原则,新教学理念不断地提炼精华,弥补不足,从教学理念上不断总结、升华,根据教学理念选用不同形式,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优秀教师。
(二)课堂模式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怎样利用课程资源?课堂要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课程目标与资源方面怎样架设桥梁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如案例Ⅱ怎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可用学校及社区图书馆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走出课堂,走向实际生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育人,记录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体会教育感受,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教学反思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二: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1、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教学反思三:课中反思
1.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做细胞的模型”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四: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它给我们一个导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能扮演好“教”和“学”的双重角色,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教师经过教学反思,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以下我将结合自己从教一年来的教学体会来谈谈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见解和体会。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时,如果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生物知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生物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其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生物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生物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生物教师非常重要。生物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科学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刚开始上课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时候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写好板书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如何又快又好的写出板书,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标。同时我认为,作为一名生物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譬如能熟练地画出细胞的结构图,某些生物体的结构简图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实验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常言说得好,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高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法,力求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也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1.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以使其有针对性地阅读、实验与讨论,寻求答案,尽力达标,其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2.指导学生进行三级预习。三级预习即指学期前预习、周预习和课前预习,其中课前预习最为重要。预习中要求学生:
(1)划出概念和名词术语,以防模糊或混淆;(2)记下疑点难点,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课,达到是释疑的目的;(3)尝试记忆教材的基本知识,识记生物简图,为课堂检测做准备。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15
摘要:“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有其深层次开发的价值。在实际编制和使用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自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探索、创新,提出并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以课题形式都在研究,一些成功的经验正在推广。虽然该教学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实用性、高效性,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验,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其深层次开发的价值,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学案导学的设计应避免问题化
学案导学的设计问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案内容变成问题的罗列。表面上教师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似乎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问题,让学生“上套”,学生则顺着教师布置好的“问题”一步一步走进去,最终说出教师预期的答案。
(2)学案中的问题没有梯度,缺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力度;有些问题的提出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学案不杜绝问题,但是如果走了极端,那么课堂就由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题的初衷是为了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要体现针对性和梯度性,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内容应该更倾向于、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中的真实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可以学会新的'知识,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学案导学的内容避免习题化
在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设计学案时把教材内容编织成习题,“学案导学”成了习题课的变形。这是教师对“学案导学”的曲解,表面上教师一直在“导”课,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学案,学到生物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不是成为做题的机器。所以“导学案”决不是单纯的一份作业,也不是一本“练习册”,编制学案一定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
三、学案导学的思维训练避免浮泛化
无论学案“问题化”还是“习题化”,伴随着的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就是学案中的问题或习题蕴含的思维训练浮泛化。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要求课堂必须联系生活实践,而学案知识问题化、习题化,都是强行以逻辑思维替代了形象思维,不仅失去了生物学科的形象化的特点,也失去了生物学科的魅力,影响了学案教学倡导的“思维训练为主”的思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有驰骋的工具又要有驰骋的空间,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可能开拓思维、才有机会创新。
四、学案导学避免教材化
在我校试用学案导学的初期,有些教师整堂课师生只用一份导学案,生物课本不翻一下,甚至误导学生认为导学案比课本详细、重要。这种脱离教材的授课方式无疑是对“学案导学”作用的过度夸张,对教科书作用的忽视。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特点是:插图丰富,直观形象;实验有趣,激发探究;难点问题,启发、质疑层层深入;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学案导学绝对不能替代教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本资源的教育价值,让学案基于教材,源于生活,指导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教材,启发学生结合书本进行知识构建、实验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目标,有重点,有方法可循,有学案可依,学生的探究和质疑才能振荡于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五、学案导学避免公式化
这种现象体现为:
(1)学案导学形式流程固定不变,缺少差异性、阶梯性。学案的每个环节成为公式、框架,教师设计学案不过是将教材上的知识往“公式”“框架”中生搬硬套,扭曲了课改的真谛,桎梏了“学案导学”的效能。
(2)什么课都用学案导学,不能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这种形式是教师将传统教学模式的否定,违背了新课改“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3)学案导学的设计过度崇拜探究,有些探究活动的设计毫无意义,变
成了为了探究而探究。
总之,经过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认为“导学案”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重课标、重引导、重互动、重反思,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但在实际编制及使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发出许多问题,这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继续完善。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3-30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8-19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04-11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范文04-11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范文04-11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5篇03-16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15篇)01-02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4-11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