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大胆尝试。
●过程描述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
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图①
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激动地)好!
[二]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
生:不可能。
师: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师:张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
师:那叫“拷贝不走样”。(生笑)
生: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
师: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笑)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师: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师:可是,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生: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生笑)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或许一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是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指原来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不少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三]
(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别急,老师还为每一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助。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很多小组都向张老师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张老师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缺乏生机
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圆,如果没有了圆,车子就没法自由的行驶……
师:当然,张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四]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图②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图③ 图④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如图⑤。)
图⑤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自我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障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应看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立足从过程与凝聚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圆的认识”一课正是我所作的一次粗浅尝试。
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在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藉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
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等。因而,今后我们在数学课堂演绎数学文化、数学精神等层面的同时,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目的: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圆规
学具准备:圆规、纸片、剪刀、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找圆,导入新课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师: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 操作、探究,自主认识圆的特征
1. 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
师:平时,你们是怎么画圆的啊?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啊?为什么?
师:大家都觉得用圆规画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圆规来画圆啊?请大家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请教无声的老师,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示范边说步骤。(显示画圆的.步骤)指出在画圆时的注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2. 把自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
师:拿出你的圆,对折一下,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老师在黑板上表示出圆心,让学生标出自己圆上的圆心。
3.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如果我们在圆上任意取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边说边在圆上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示出半径,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表示。
指点怎样量圆的半径的长度
师:在这个圆上,你能画出几条半径来?他们的长度怎样。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可以同桌、小组之间探讨。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4.我们再把圆拿出来,看看上面还有什么奥秘。
我们在折圆时,每条折痕都通过什么?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谁来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折痕?
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请你在你的圆上画出你这个圆的直径。一人板演,说说直径是怎么来的。
我们怎样测量它的长度呢?
我们找出了圆的直径,它是否和半径一样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你们自己按我们研究半径的方法研究直径。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5.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展示讲评,说说怎样想的。
6. 学到这里,你对圆还想说什么吗?
可先让学生在同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再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演示半径直径的关系。
三、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1. 口答“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在其中讲解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2.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
说说你的理由。
为什么不设计成其他形状?
四、 学生自己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教后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这就成了我们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以后进行教学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感知圆,形成圆的初步认识,画圆就顺理成章,而且比较多种方法认识到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尊重学生,也更富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单靠学生讨论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和讲解。因此在介绍圆各部分名称时,由老师带领着认识,当然也是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潜在的意识,这时,老师只用稍微点拨一下,老师所要的内容学生就脱口而出。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还需改进的地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的安排上也不是很好。还有,漠视了数学本身的文化背景,漠视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文背景。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上周五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修活动,我结合沪教教材和我们人教版教材,把之前去上海讲的《圆的认识》进行了整合,将两本教材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对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讲了圆的认识这节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为4个方面:
1、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圆的初步概念,感受圆的美。
2、通过操作、比较、思考等活动,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及其特征和作用,初步建立圆的具体概念。
3、了解圆规的结构作用,并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
4、会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圆与生活中的联系。
本节我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体验,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并通过几次练习学会用圆规画圆。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四大环节,第一引入,从实际生活中的圆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圆与数学中的圆不同,并能感知出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完成教学目标一。
第二探究部分,通过老师画圆学生观察,学生初步感受到圆心和半径的特点。然后老师介绍圆心和半径以及它们的特征。接着介绍圆规的结构和作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在尝试后交流画法,老师示范画法并总结画法,最后通过比较两个圆学生了解到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第三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四进行全课小结。
这节课这时间上安排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讲课时我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这还有因为没有充分进行备课。还有就是我在讲概念时虽然通过操作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知识,但是没有及时强调导致学生虽然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但是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通过最后测试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概念性的问题掌握的不好,在下节课中我要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修改。通过这次去上海的学习,我也确实在教学方面有了进步,能够有意识的在备课时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情,教学过程中也会增加一些体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由于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圆。
首先,我分别出示教材中套圈游戏的前两幅图,让学生观察这种站法是否公平,从而引出第三幅图以及圆这个概念,并通过让学生比较圆与直线、正方形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出圆的特征。此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画圆,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解圆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概念、特点,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我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圆,小组讨论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与什么有关系。
再次,学完新知识后,我出示判断、选择等多样的练习题来巩固和检验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当堂消化、吸收。
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每个同学都进行回忆、总结,有的同学总结的很全面,有的同学不是很全面,只是说出其中的几点,然后我在进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对圆心与圆的半径的作用能够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上我讲的内容过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后应该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在讲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所画的圆,深入的感知,然后在出示课件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成功之处: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多种方式,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长度都相等的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能力。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在教学中通过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圆和三角形、四边形的区别就是圆是曲线图形,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同时渗透其中的联系,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不足之处:
由于多媒体出现的故障,导致在让学生直观感受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上,没有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车轴之所以装在圆心的位置,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处,当车轮滚动时方可使行进的车辆保持平稳状态。
再教设计:
加强对圆与已学过图形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经验自觉解决当前问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一、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反复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我能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我能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我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神。通过画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件出示的“圆,一中同长也。”感受我国数学的博大精深。课件出示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的突出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二、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设计了根据描述猜圆形物体的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提示,猜想的过程中,在大脑里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圆,会从实物中抽象出圆,会把一定大小的圆与实物联想,从而丰富空间观念。本节课猜出的摩天轮,是相对我们画的圆来说很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灵活突破重难点
在画圆时我利用课件直观演示了画圆过程,使画圆步骤清晰明白。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呢?我在本节课设计了错误的半径、直径,让学生说出错误原因,从而使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清晰可见。特殊直径、半径的问题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
四、课堂教育机智
学生在展示画圆时,一个学生上来之后,怎么也画不好,我及时给他帮忙,在黑板上找了一个小坑,固定住了有针的脚,既体现了画圆的注意事项,又体现了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小坑”这个小坑成为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五、系统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板书,包括画圆步骤、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本次板书排列整齐,非常有助于学生串联知识。
六、达标检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每个学习任务完后,都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小检测,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全部完成之后,是一个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了基础题、提高题、课外延伸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收获。
七、有待改进
本节课课堂语言不够简洁,虽然对圆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有了较好的理解、但是在对定义的表述上不够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精炼准确。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届课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
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习,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 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习。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习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对称性是图形的重要性质。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圆上的所有点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在圆上。“圆的认识(二)”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与其他图形对称性的比较体会圆所具有的很好的轴对称性。
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学生经过第一课时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引导学生对圆进行测量来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存在,再而引出直径与半径的含义。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测量来加深“直径与半径”的联系。为学生继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做好准备。孩子一般是对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本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能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一、教师语言设计应准确、简练。
教学设计在引入以及表述时要注意做到语言准确而又精炼,如表述清楚“我们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如硬币的面”。并且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某个物体的面是圆形”,让学生在举例中进一步明确圆是一个曲线的平面图形,与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所不同。我是借助课件先由十运会刘翔获得奖牌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同时借助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预设充分,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堂的课堂讲究动态生成,但良好的课堂生成也离不开教师教学设计的预设。我们更详细的研究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每个细节再仔细推敲了一遍,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心理准备,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作了充分的准备,更好地促进开放式教学。我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
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学生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介绍画法时,我们借助媒体或亲身做一些示范,并和学生共同商讨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同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补充了课外知识:墨子很早就在《墨经》中提出“圆,一中同长也。”
四、进一步解决生活在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圆心的作用——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的作用——确定圆的大小,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用课件演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课件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公开课,上这节课前,我也是翻阅浏览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轻巧的导入,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新颖的素材,且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我依据课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课初,我借用课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有关于圆的图片的欣赏活动,然后引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刚刚受完美景洗礼的学生们的快速思考,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畅所欲言,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圆的认识”。
这样熟悉的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和谐,维持学生的求知、思考的热情欲望,使课堂有序的地继续开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在学习圆的画法上,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遵循理念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以学生探索新知为核心,借着问题、言语等多方面,为学生构建了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议一议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道理
在课末,介入学生生活的思索,运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同学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轮应装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转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轮装在圆心处,才能使车辆保持平稳的行驶。
如此挑战性强、趣味性浓的话题一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思索和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从学有用的数学延伸到自己的生活,感悟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在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掌握不够透彻,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以至于处理课堂练习时时间有些不够用。
细节决定一切,要上一节生动的、令人难忘的数学课,我还需要不断磨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为数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是这个教学案例的一条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知识产生的根源,还知识以本来面貌。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来学数学,不仅可以具体形象的学习知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究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用一个牛吃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从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中,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案例中,先通过观察牛吃草形成的圆形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现了木桩及牛绳的作用,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教师由木桩——圆心,牛绳——半径,反映出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提取出来,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数学与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3、应用于实际。
数学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现实的,才是学生所喜爱的。在本案例的最后所设计的发散练习中,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要明确如何画图,如何画操场上最大的圆,他们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找到圆心,半径,并且明白它们的作用。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学生在画这个圆时还要知道怎样画才是最大的,就又利用了圆的其他知识,把关于圆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而本案例正好是对这一本质的探索和实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本课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因为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模式,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所以在画圆这个环节,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在画的过程中,发现画圆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2、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除了将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等生活中的问题应用融入课堂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出篮球场上的大圆。
让学生体会到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同时对于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习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习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4-29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09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12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08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0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21篇)07-0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5篇)11-18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