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8 12:57:56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加与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与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加与减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2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加与减教学反思3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重在根据问题,想出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计算。但在做练习有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的,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从这看出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还需要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这节是关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习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并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加与减教学反思4

  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在让孩子主动认知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没找到着重点进行训练,没有注意到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还不是低年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点词语上,我更多的是灌输给孩子们“这词语什么意思”上,我觉得老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并相信他们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加与减教学反思5

  在备课时我借鉴了别人的想法,上课时没有直接出示书56页的图,而是在黑板上画了4棵树,然后贴磁铁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加法计算4+4+4+3=15,我肯定学生的想法,继续提问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到前面有3个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这得到了我所要讲的乘加算式,但乘减有点困难,我于是说看看老师变魔法,在第四棵树上添1个磁铁,变成了4。观察后又把这个拿下。很快有学生反应说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书在黑板中间,让学生观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

  引出乘加乘减,但在说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讲得不是很详细,还有我先在每棵树摘掉一个,让学生列式时,效果不太好,式子没写对,答案也不对。我又讲了一遍。然后做书上练习,比刚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错的。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乘法口诀不熟练,根据图提取信息的应用能力不强。所以乘法口诀一定的抓实,保证每一个学生熟练。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率,同时应让学生树立用乘加乘减解答应用题。可以先试着加法,然后再改写,但以后要强化。

加与减教学反思6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人们常常把“计算”和“枯燥”“机械重复”联系起来,这是由传统的数学教学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张起来的,应该是非常生动的教学活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是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老师常设立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练习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加与减教学反思7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

  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加与减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加与减教学反思9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本课在教法运用上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念,始终不把知识结论"端"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不同的解题策略,如口算、竖式计算等,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

  (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又通过同桌互当顾客和服务员,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情景引入。通过准备旅游到超市购物这一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出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然而然过度到探索当中去。在平时的生活购物时经常碰到结帐,提出任选两件商品,算一算我一共要花多少钱?在充分感知、参与、尝试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等,进行探究性学习。且利用帮老师选商品并算算要用多少钱?进行巩固。

  2、当学生已有算小数加法的经验后,我又提出了:如果我只带了20元,那么你帮我选的商品钱够吗?够的话,应找回多少钱?自然而然过度到小数的减法,这个内容的学习因为有了前面小数加减法的经验,所以还是大胆地让他们自己计算,再交流方法。这里的难点是小数点后面数位不够,要怎么办?学生一般情况下,通过讨论都知道要添“0”。就是这个跨度大了一些,要是先问,两件商品哪个要贵,贵多少?然后再问29元钱够不够,就比较自然。

  3、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

  (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6.4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

  (2)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机会进行补充练习。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习加法时没有安排好,应让学生板演,再讲评,而不是口述。

加与减教学反思10

  乘加、乘减乘法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1)3×3+2=11;(2)4×3-1=11这两个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生1:我看见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只有两个玉米,所以我用第一个算式。生2:我看见小熊拿走了一个,如果不拿走这一个,那么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所以我认为是第二个算式。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算式好一些?为什么?生:我觉得第二个好一些!因为小熊拿了一个所以减一个,与图意相符合。生:我觉得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师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肯定。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图上的玉米总数?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才想到:3332=11这一算式。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前面两个算式比第三个算式怎么样?生:简便!。对只要简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这两种算式都是很简便的。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2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谁乘3?是12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加与减教学反思11

  上周学习《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加与减教学反思12

  这周讲了二年级上册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学生可以结合口算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但对于进位加法学生不明白算理,初学的同学有的不明白各位满十了怎么办,如果教师只讲方法那学生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结合了摆小棒的形式进行讲解,先用小棒把两个数摆出来,然后加在一起怎么摆?成捆的和谁放在一起?单根的呢?单根的满十了怎么办?孩子们理解了每一个步骤,再用竖式计算时就迎刃而解了,孩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向前进一,什么时候向前进一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也是借助小棒突破难点,单根减单根的减不开怎么办?逼着孩子去想把成捆的打开的'办法,在竖式计算式孩子能够结合摆小棒列竖式,并能说出每一步的算理,这样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真正理解了竖式计算,所以动手操作真的很重要,比学生凭空想象更有说服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13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突破口,从而体验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着这一思想。

  一、在例题中初探,体验解题策略

  一个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大猴、小猴花果山采桃的情境,孩子们看到喜欢的情景,兴致可高啦,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此时,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的兴奋心态,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相机板书: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接着请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两只猴的采桃情况提出什么问题呢?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板书问题。

  首先解决乘加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先问一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得知道什么?(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可是大猴采的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关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各自动手列式并计算。最后指名交流,重点说说两个算式分别算的是什么。

  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思维以方向;并且,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探究的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的浓厚,给了思维以充分的动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初步体验到了乘加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于试一试中尝试,形成解题策略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试一试中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还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要知道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再算什么?接着学生自己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解题。交流时请学生重点解释每个算式在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对两道题目(乘加、乘减)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发现:不管是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还是求大猴比小猴多采的个数,都要先算大猴采的个数;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加法算,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就再用减法算。

  学生又经历了一次解题的体验,通过对两道题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并形成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在想想做做时加强,巩固解题策略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此时学生思维已经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练习题,都是孩子们喜爱的童话或生活场景,有公园买票、学生种树,还有兔子拔萝卜等。在完成公园买票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上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其他两题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关键是什么?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童话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并强化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意想中时,我还不能灵活地应变,将学生的失误转化为课堂的有机资源。

  2、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可以再深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与减教学反思14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加与减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与减》教学反思02-23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02-2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2-28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2-2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2-02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5篇08-13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通用5篇)11-18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