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的教学反思1
上星期的《画鸡》这堂公开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存在的不足,吸取了其他老师的意见。这又是对我的一次历练。我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会背古诗,体会字与拼音的关系,认识五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歌曲导入这个环节,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严肃的课堂增添了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走进课堂。
第二个环节是生字教学环节。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用手指着书,跟着老师读古诗,纠正字音。接着我缩小语境,抽出生字,拼读生字。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反复出现,达到准确快速认读的程度。这个环节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效果及鼓掌声音,吸引了大多数学生及家长们的注意力。学生们都踊跃地举手要摘苹果,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不足的是,我如果能以强摘苹果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效果应该会更好。而且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对两类字的侧重方向把握的不对。这方面。
最后,朗读训练这个环节。我采用了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给学生创设美的意境,体会诗句优美,大公鸡的形美、勤劳的好品质,激发学生对公鸡的喜爱之情。由于朗读训练的策重点拔高了,因此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研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完成了《画鸡》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心中感触颇多。特别在整个研训过程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画的教学反思2
杨桃这种水果,对于北方学生来说是不常见的。简单的了解一些它的特点是必要的。所以在课的伊始,我和同学们走近了杨桃。大家七嘴巴舌地汇报着,议论着,随后课件的出示更是揭开了这层层迷团。唯一遗憾的就是不能亲口尝尝了。这样一来,大家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不过,课文题眼已明确指出了“画”杨桃。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透彻地了解文章中反映出的人物思想变化呢?鉴于此,我改变了原来让同学们“读透教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想把一个东西画下来,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但都最后一致认为:首先要做到细致观察。其次,根据自己所处的角度,实事求是地画。最后还应该注意有认真的态度。我又提出了个问题:“当一幅画摆在你面前时,应该怎样去评价呢?”这回,大多数同学沉思片刻后回答到:从作者的角度去审视。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提出问题,取长补短。
课堂进行到此,我觉得让同学们去理解文中那些开始嘲笑别人,后来觉得不好意思的做法,应该是容易多了。而且当他们用正确的观点接触这类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象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一样,不分缘由,轻易的去下定论。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又使得课文内容易于接近。老师讲起来轻松了许多,学生学起来,陌生的课文亲切了许多。实践证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有利于他们掌握文章的脉络。
画的教学反思3
今天的语文课了,我们开始上《字与画》了。
这样的课我是从出示“仓颉”这两个字开始的。这两个字怎么读呢?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盯着,摇了摇头。过了一小会儿,茹子涵轻声说:“仓……难道是仓库吗?”呵呵,不错喔,认识一个“仓”字,这小子也会想哈知道“仓库”这个词。
“这可不是仓库。不认识吗?不着急,我们刚学习了一种识字的方法喔!谁还记得?”
“看拼音识字!”有同学说。
“对!看拼音识字。瞧,拼音娃娃出现啦!”我一边说,一边点击出音节。孩子们立刻异口同声地拼读起来。
“这两个字读什么呀?”
“Cānɡ jié。”
“对,我们一起读一读。”
“仓颉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古代的一个人,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我说着画转身写下——“造字”两个字。会读的同学读了出来,其他同学听了读音也跟着读了。
接着我给孩子讲了仓颉造字的故事,顺势就引出了图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内容和字形结构来思考画与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再通过画与字的联系来建立字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由画到字的.各个变化环节来感受知汉字的演变过程;再通过汉字演变过程来感悟汉语文化的神奇和邃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画的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两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识字教学结合实际理解,如“端详”一词挖掘出来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动作理解,学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没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教师还是很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师是很难预设的,它需要教师灵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一教学环节,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画的教学反思5
今天开展了美术活动《蔬菜印画》,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认识蔬菜的切面形态,用蔬菜来印画;通过印画活动让幼儿感知不同蔬菜的印画效果,体验印画带来的快乐。考虑到色彩、蔬菜花样的多样化,再加上幼儿之前有过拓印的经验,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采用了“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务。
在第一环节,让幼儿猜一猜“这张漂亮的画是谁画出来的?”一张样画成功引起幼儿的注意。孩子们都很好奇是谁很么东西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有几个小朋友说使用蔬菜画的,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蔬菜印画的步骤,而后介绍作画的材料。在示范的时候加上儿歌,鼓励幼儿在操作时边说边做。在第三个环节,也是重点环节,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因为我选择的是“自助餐”式的操作方式,孩子们比较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和蔬菜,在自己的操作纸上印上一颗颗蔬菜的切面,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圆形……孩子们边印边交流,自由自主。每位幼儿都非常投入。
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细节没考虑到,比如供印画的纸是普通的纸,吸收性不够,个别幼儿作品上的颜料滴下来,影响了效果。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细节上还需再考虑周到一些。
画的教学反思6
《一幅难忘的画》这篇课文,讲一个孩子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写生,那里有山有水,河中央还有一条船,孩子正在画时,船划走了,孩子着急时,船回来了,孩子画完后,船又走了,妈妈说画美还有比画更美的,赞扬划船老大爷心灵美。
课文讲后,我问孩子,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心灵美的人吗?六十七个孩子只有两个举起了小手,我的心一阵颤抖,感觉现在的`孩子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镜,缺少一颗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一切都围绕着他们,而他们觉得家长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看到这个现象,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老大爷的心灵美孩子们都知道(课文的中心啊),可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问孩子,你们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懂事,可爱)孩子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就又问,如果你遇到这位老大爷,你是否能感觉老大爷心灵美,是否能感觉到老大爷的真诚,你是否真的从内心感激老大爷?通过我的诱导,孩子们终于说出小男孩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接着孩子的话题,我让他们说说生活中该感激谁?老师,父母,同学,孩子们开始纷纷发言。
是啊,学会感恩,一个人的生活才会幸福,一生才会快乐,如果一个人看不到人世间的美,眼中只有丑和恶,他就永远不会快乐,要想使孩子快乐成长,首先学会感恩,学会发现美……
画的教学反思7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教师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篇课文朗读方面的训练上,着重一下句子:“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在朗读语气上,有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语气,这三种不同的`朗读语气同时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契机。我采用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形式练习,孩子们对于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领悟。
亲身实践,思考体验。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带了一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趣很高,都静静地画了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语句。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联系绘画,而是通过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画的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充满情趣,洋溢着时代感,是一篇笔优美的文章。教学中,我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情感,读出文字的精彩。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画展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从读中去欣赏小松鼠执着与认真的美,欣赏熊先生乐于助人的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以海报为主线切入课文,重新组织教材。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海报,再看海报,使学生对画展产生强烈的好奇,产生疑问“小松鼠是怎么在圆月亮上画画的?”,“小松鼠的画美吗?”,“小松鼠到底画了些什么?”。学习贵在有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这些疑问使学生产生了看画展的欲望,萌发了探究的意识,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了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节课,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如第12、13、14自然段,我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说感受,交流感受,从读中感受画展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通过自由读,想像读,合作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美。再如第6、7自然段的学习,通过不同层次的读“画呀画呀”,使学生感悟小松鼠的'执着与认真,从读中欣赏人物品质的美。
最后,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学生在美的课堂中也产生了创造美的欲望,这时,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写字、绘画、读书等形式创造美,再次受到美的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想像引读,比赛促读,并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评点(如“吸引”),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画的教学反思9
课堂教学是牵着、赶着学生走,还是抓住学生的心理引领他们学有所获呢?
《装饰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中的内容。导课时我展示了几幅学生作品,询问他们感觉如何,结果出乎我的预料,竟然有学生说:“画面黑乎乎的,不好看!”我觉得他是无理取闹,就说:“你的审美观有问题!”其实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简单粗暴的处理是不恰当的,学生心理上是不会接受的,我应该再次引用《论语》中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让这名学生具体说说为什么觉得不好看。他经过仔细观察后,也许就会对自己轻易下的结论感到后悔。我再适时地用《弟子规》中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进行教育就有实效了。在引领学生欣赏丁绍光的作品《乐园之梦》时,谈及感受我以为学生会说很美,却没想到有学生说画面很乱,我顺势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画面为什么让人觉得乱,学生开始注意到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接着我再稍加引导他们就感受到了线条的丰富和疏密变化。此时我本还可以让那名学生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也许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然后由他或其他学生针对这件事情引用传统文化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相机点拨,学生就自然而然从中受到了教育。但是由于缺少经验,我错失了这次机会。
课堂教学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见解,使学生不人云亦云,迷失自我。每一次问题的提出,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想来回答,即使他们的答案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有想法就说明他们已经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思考了,只是思路跑偏或者是他们的主观臆断,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要循循善诱,慢慢转变他们的想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再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反省,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画的教学反思10
在参加了《小学艺术教学中多维评价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这个课题后,我一直有点困惑,在美术教学中,通常都是在作品完成以后再针对作品进行评价,而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当中,提出了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理念,那在教学过程当中,该评价什么?怎样进行评价?这对于我而言是个难题。
带着疑问,我进行了一堂实验课教学,为了尽量突出课题研究中教学评价地应用,我特地挑选了五年级教材中《拼贴添画》一课,因为本课中需要带领学生观察分析一些范画,我觉得在分析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对课本内容进行评价,同时也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积累,已经具备基本的评价能力了。带着这种尝试的念头,我开始了我的教学探索。
教学过程非常顺利,学生的表现也特别出色,每一幅作品孩子们都分析评价得头头是道,之后学生作品的呈现也让我觉得满意,我和学生们一起评出了最具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等奖项。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我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不仅覆盖面广而且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对范画的评价,这应该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实验课。
然而后来同事的点评让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其实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教学评价的应用方面是有很多缺陷的。
首先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当立即评价,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发现其中一幅范画中添画了卡通人物这一细节,此时我应该赞赏她观察细致;学生对一幅作品的背景说出了准确的色彩感受,我也应该夸奖她的色彩感觉,但我只是笼统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回答,用“很好、真棒”等语言一带而过,正确的做法是我必须针对具体的问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对学生的积极发言做出肯定的评价。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后会表现得不爱发言,不肯举手,这当然跟年龄特点以及个性心理有关,但如果教师擅长引导与鼓励,学生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想起之前听过的一节课,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发言,教师准备了非常精美的奖品,我们还戏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我一向不是很认同这种物质刺激的方式,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什么奖品也没有准备,只是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可能是因为对于教学内容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大胆的发言,这个时候我若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肯定,例如用赞赏的语气说:“大家发言都这么积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相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是在辅导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运用评价。在学生创作时,我走到学生中进行巡视辅导,当我看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我就立刻指出他的错误,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创作的确很高效,孩子们会马上按照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但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没有帮助,如果我在发现学生的构图有问题时不是直接指出来,而是具体评价一下他的作品,对他说:“我觉得你的构图似乎不是很合理,要不想一想,换一种方式?”教师的这种评价语言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想必更有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是我疏忽了的,就是在教学中,一个平时听课总是不认真的孩子举手了,我也特地请她起来回答了问题,虽然她回答得不是很准确,我也应该对她的举手发言表示肯定与赞赏,尽管对一次发言的评价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她的每一次举手我都能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也许对于改变她的学习习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现在回想我上的这一课,其实还是局限于对结果的评价,不管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还是启发学生对范画的评价,都是在有作品的情况下完成的,评价重心更多的偏向于结果,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于被评价者在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因此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记得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过。”我想这句话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是相当适用的。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将评价灵活应用到在美术教学中,真正做到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走出评价的局限,使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有效手段。
画的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
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
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画的教学反思12
一、有关背景:
该班的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本次活动内容《摸一摸,画一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美术学科小学二册教材。通过这内容活动,学生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大胆地进行探索、造性的自主表现,使“绘画’感觉’的表现“有零的突破。本人是一位年轻教师,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能努务钻研,积极探索。现今正参加市重点课题“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探究“的研究,及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本人从研究课题入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摆脱“权威“阴影下自由、自信、自主地创造表现。
二、实施:
T:拍手时你感觉到什么?
S1、S2:痛、热、麻、痒、很吵、有风。
T;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
(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
T: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小朋友到自己的位置上试试。
(大多学生立刻去尝试表现,个别学生一开始仍在座位上,在师的鼓励下才尝试;学生多数借助“手“来表现,还有个别学生的作业是空白的。)(组织学生回座位)
T:我们用电脑来搜索几位幸运的小朋友,看看他们是怎么画“感觉“的?(搜索,并用投影仪展示作业)
T:你画了什么“感觉“?是怎么画的?
S3:我画“麻“的感觉,手上一点一点的。
T:哦,原来是用“一点、一点“可以画“麻“的感觉。(再搜索、展示,这次学生的作业是张空白纸。)
T:你在拍手时有什么感觉?
S4:痛痛的。
T:还没想出什么办法来画“痛痛“的“感觉“,是吗?好,老师刚才看了大部分同学的作业,有一些小朋友还没想出办法来,没关系,继续努力。(组织学生摸冰,体验摸冰的“感觉“)
T:小朋友想一想,能不能请以前认识的那些“线宝宝“,“点宝宝“还有“色彩玉“来帮助我们画摸冰的“感觉“呢?这次你能不能不画手,直接画出“感觉“呢?(学生尝试表现,师巡视指导。)
T:谁愿意上台,介绍自己画的“感觉“,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S5:我画“湿湿“的“感觉“,一圈一圈的水珠。
T:这位小朋友已经可以不画“手“而直接画“感觉“了。还有哪位小朋友再来介绍一下。
S6:我是画“很冰很冰“的“感觉“,我把白色和蓝色涂在一起,这样觉得很冷。
T:原来“感觉“是可以画的,而且还有很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欣赏范图,引导发现同一“感觉“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同一方法表现不同“感觉“。)(再次组织学生触摸多种物品,体验更多触觉,并进行表现。这次学生的作业较为大胆,懂得借助点、线、面及色来表现抽象的“感觉“,但表画画是局部的,无法形成完整的作品。)
T: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刚才摸到什么,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画的。
S7:我摸热水,烫烫的,我用红色的油棒画“烟“。
T“有没有哪位小朋友也是画“烫烫的“,不过和他方法不一样的?
S8:我也是用红色油画棒画的,不过是这样这样的(折线),因为摸时还有点痛。
S9:我摸了冰,然后又摸面粉,就粘粘的,我用白色油画棒一直涂,涂得厚厚的。
S10:我是用白色油画棒涂得很均匀,就像面粉一样。
T:小朋友们,你们今天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呢?“感觉“可不可以画呢?
S:可以画的。
T:是可以画的,而且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方法来画。(延伸课堂,布置作业,结束活动。)
三、讨论:
1、学生三次的作业是不完整的,这样学生是否会缺乏成就感?现阶段学生是乐于去发现更多表现“感觉“的方法,还是希望有张完整的作业?延长第三次画的时间,能生能够形成完整的作品吗?
2、将教室分为授课区和动手操作区,是否更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学生?若利于教学,又该如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如何推广?
四、简析:
1、摆脱权威,学生个个“我能行“在平日的美术活中,学生时常会问老师“我可以这样吗“、“这要怎么画呢“,更甚者会说“老师我不会“、“我不行“。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威性,对老师的依赖使他们渐渐失去了自己个性的思维、见解,他们在猜测中带着恐惧感求知。
设想,当老师的权威性消失了,老师的见解不再是碓一的、正确的,那么学生是否会大声说“我会!我能行呢!“本次活动,我着重探究学生在摆脱权威的阴影时,是否能带着自信进行难度较大的抽象的创作表现。在学生畅谈拍手获得的感觉后,我问学生“老师不知道这些“感觉“是否可以画出来,谁能够告诉我“感觉“到底可以画吗?可以的话要怎么画?“当学生听到老师也不懂的消息,他们先是一阵骚动,接着兴奋地说:“可以的,我“教“你。“此时大部分的学生已忘却了表现抽象的'恐惧心理,大胆地进行表现尝试,以获取“教“老师的成就感。这次的作业,只有少数学生尝试成功,大部分学生还是较为茫然。
在评价这次的作业时,对于尝试失败的学生我给予鼓励,而对成功的学生我不给予裁决式的评价,如“很好,痛的感觉是可以这样画的,这个小朋友动了脑筋,用自己的方法画了自己的“感觉“。还有其它画“痛“的方法吗?“这样,学生便懂得了“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且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不用和别人的。在第二次作业时,大部分的学生已能较大胆、较自信地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现,作业较第一次有了明显进步。第二次评价,我鼓动学生展示同一“感觉“的作业,过作业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的方法是灵活的,没有绝对、统一的,各人的表现方法是没有对错的,只要是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是对的、最棒的。
在第三次作业时,学生的心态十分的放松,他们已能大胆地用线、用色进行表现,在评价作业时,都自信地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感觉“,用了什么方法。最后,我再次问学生:“感觉“可以画的吗?学生异口同声道:“可以的“。经过这次活动,我证实了当老师不再是个“法官“、裁判“时,当老师的绝对权威消失时,当老师假装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一同求知时,学生会大声地告诉你“我能行“,这时的老师已教会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这便是自信。
2、新旧知识的承接在教学中的把握抽象的“感觉“可以借助点、线、面及色彩进行表现。一年级的学生已认识了多种的点、线、面,对常用色也有初步的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知识进行“感觉“表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活动中,学生反复的探索作业并进行作业的评价,无意识地与以往知识连接,并有意识地运用线条、色彩的进行表现。然而时间的关系,学生的作业是局部的,无法形成完整的作业。若在作业前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学过的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学生则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表现,作业是完整的、美观的。在教学中新旧知识的承接,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联系,还是直接告诉学生?学生的探索过程重要,还是作业的完成结果重要?哪种方式更符合该年龄孩子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画的教学反思13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为了给全班同学展示这幅精妙绝伦的作品,我把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享受了一番视觉盛宴——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全景画面,孩子们眼前一亮,目光炯炯。孩子们在欣赏古画的同时也在了解着课文,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燃烧,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实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不断地教育生成为契机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美图欣赏,整体感知
播放滚动的《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古画的特点。欣赏过后,学生自然而然能说出:画长,人多,热闹等特点。
活动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用“——”画出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能说出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活动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用“……”画出来,可以在组内交流一下。
活动四:图文共赏,展开想象
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赞美它?
学生们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次欣赏了这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图、文、声相结合,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活动五:赞誉古画,深情表白
看着这幅了不起的巨作,我们似有千言万语要说。好了,就让我们把想说的话,都写下来吧!这是我安排的一个课堂小练笔。
讲课结束后反思一下,我觉得我的课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课堂小练笔,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名学生,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将讲与练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画的教学反思14
导学《画》这课,我用了一课时,导学过程中鉴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本诗,但没有见过画幅。我采用的方法先让学生看一幅字画,再由谜题诗导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研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的步骤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诗意,学习朗读并背诵。
在全部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是:
一、导入。我先让学生看字符再以谜语入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开良好的开端。
二、识字教学。本课穿插着许多反义词,我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如远——近、来——去、有——无等,听与惊等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还有个别字应用组词等方法来识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鼓励学生,“你还能想到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平日的生活经验记住生字小宝宝,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朗读的指导。在扫清生字的障碍后,接下来要做的是领会课文的意思,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意思浅显,但是如何让学生读出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则需要创设优美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在朗读教学之前,我运用语言将诗的意境描绘出来,让学生闭上眼睛好好想象,同时告诉学生要想把课文读好,就要边读边想,要在头脑中清晰的'勾勒出课文的景物,同时要让其他人能从你的语言中感受这样美的一番景色。为此,我特地设计师生、生生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带上肢体语言、表情,将课文描绘的景色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起来,同学们都特别想用自己优美的声音将课文读好,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逐渐喜欢阅读。
四、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胆量、智慧得到发展。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后,我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没有让更多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及对别人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锤炼自己。
画的教学反思15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平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平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习,又让我们头疼。《补充习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习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习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习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习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画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教学反思08-26
《画》教学反思04-19
画垂线教学反思10-29
《画杨桃》教学反思09-01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9-05
苏珊的画教学反思04-18
画角的教学反思04-02
画汽车教学反思04-10
《画角》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