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15:19:36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教学反思

端午节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端午日》这一课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借此机会,进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取得进步。

  一、课堂环节设置过于平淡,无亮点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分析,但在讲课过程中,由于教材处理不当,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在这节课的授课中,并没有凸出重难点,并且在重难点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对学情分析错误,重难点的切入点没有找准,导致了整节课的失败,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思维也显得十分混乱,甚至出现了学生误解老师的问题的情况。在公开课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正,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分为集体朗读,小组读,再到个人朗诵。让学生对这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多读,在读中感受比赛的气氛,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人物动作的生动描写。

  二、选题失败

  《端午日》是一篇自读课文,不适合进行课堂精讲。

  三、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末倒置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分析“赛龙舟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分析场面描写上,前面的导入和作者简介应该以简练为主,不可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一篇课文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重难点的讲解,前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

  无法深入挖掘重难点,问题分析得也不到位,略显仓促和匆忙。 四:学会“不会”进行小组讨论

端午节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年龄段 小班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做做、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 "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

  (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5)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资源利用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3)在本地组织"赛龙舟"活动时,组织师幼前往参观并摄像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一)小班活动一:参观端午节的环境主要涉及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园内环境,感受节日氛围。

  2.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园内布置的端午节的环境。

  活动过程:

  1.谈话,激发参观兴趣。

  2.参观园内环境,自由交流、讲述与端午相关的物品。

  3.集体交流,了解端午节的有关习俗。

  ★指导语: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幼儿园里为什么要挂这些东西?

  活动二:好吃的粽子主要涉及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通过观察,了解粽子是由粽叶、糯米等包成的。

  2.喜欢吃粽子,通过品尝活动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快。

  活动准备:

  1.粽叶、糯米、棉线。

  2.煮熟的粽子、生粽子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1.观察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激发活动兴趣。

  2.进一步观察粽子的外形、气味等特征。

  ★指导语: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3.观察包粽子的材料,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1)知道材料的名称,了解其用途。

  ★指导语: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观察老师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

  4.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1)探索剥粽子的方法。

  (2)品尝粽子,与同伴说说自己吃的粽子的口味及自己吃粽子的心情。

  活动三:绿豆糕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油泥自制"绿豆糕",感受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有良好的活动习惯。

  活动准备:

  小盒、油泥、装绿豆糕的塑料盒、各种玩具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观察绿豆糕的外形,激发兴趣。

  ★指导语: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制作绿豆糕的方法及要求。

  (1)讨论制作绿豆糕的方法。

  ★指导语:怎么做绿豆糕?(根据讨论情况,请个别幼儿示范绿豆糕的制作方法。)

  (2)讨论制作绿豆糕的要求。

  ★指导语:做绿豆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课上,我把重点放在了端午节的习俗上,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做香包、挂艾草等,以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些习俗中,孩子们对包粽子比较熟悉,其次,对赛龙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他的习俗在我们这里并不多见,所以就没有作为重点去讲。而且端午习俗较多,也都离孩子生活经验较远,只需孩子了解,所以没有讲得太细,以免内容深奥不便于孩子的理解。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语言组织以及提问上,应该再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才会有更好的课堂气氛。

端午节教学反思3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

  (2)在折叠时,由平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

  (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平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平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1、2、3、4、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端午节教学反思4

  【学习目标】

  班级:

  编写: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无中生有、爱戴、辅助、诬陷”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 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品读课文,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学习指导】 朗读—— 【知识链接】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浙川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预习完成)

  理解——

  表达——

  1.【语音茶座】给下列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学法: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辨义) 佩(pai )(佩 服 ) 施(shī )(施 展 ) 驾(jià )(驾 车 )

  戴(dài )(佩 戴 ) 疏(shū )(疏 忽 )

  措(cuò )( 措 施 ) 颂(sòng)( 颂 扬 )

  俗(sú )( 风 俗 )

  尸(shī )(尸 体 )

  2.【词语驿站】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名望——好的名声;声望。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 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表示追念。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本课中包含“恳求”的意思。 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3.熟悉文本、把握脉络。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端午习俗——纪念屈原 第二部分(3、4)自然段:遭陷害被流放——依然爱国

  第三部分(5、6)自然段:百姓悲痛,想办法祭奠——投食物、倒雄黄酒、投粽子 第四部分(7)自然段:演变为习俗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 (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三.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书上找到有关句子,然后填到横线上。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很有才干的诗人。

  2、屈原为什么受到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权贵们是如何对待屈原的?(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答:朝中权贵诬陷他;楚王听信谗言疏远他,屈原遭流放。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2.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答:楚王被软禁、首都被秦国占领、自己无法救国救民于水火。

  3.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关心人民疾苦、忠诚爱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在课本上用波浪线标出来。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组写得好。

  ⑴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答:第一句只表达了百姓知道屈原投江后,放声大哭,并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救他,而第 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像潮水一样”生动、具体地突出了百姓的多。 ⑵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答:两句话都写了大家在想办法,而第二句的“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 筋,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描述使句子更加生动、感人。

  【当堂检测】

  一、给带点的多音字注音。

  中计(zhòng ) 传统(chuán) 首都( dū ) 中间(zhōng ) 传记(zhuàn) 都是( dōu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尸(尸 体) 措(措 施) 驾(驾 车) 颂(歌 颂) 户(门 户) 错(错 误) 架(书 架) 领(领 导) 三、选词填空。

  后来 以后 最后

  1.(后 来),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起来。 2.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 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3.从此(以 后)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祭奠屈原。 四、猜一猜。

  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打一食物:( 粽 子)

  【拓展延伸】

  1.填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各个节日里的风俗: 节日名称 春 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时 间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四月五日 五月初五

  风俗习惯

  节日名称

  时 间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腊月初八 腊月三十

  风俗习惯

  中秋节 重阳节 腊 八 除 夕

  2.课外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对联:

  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 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学习反思】

  端午节的'由来是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以及民 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午节是我国的 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 书籍,询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读 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对这些问题 很感兴趣,畅所欲言、十分投入,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 基。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 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 视学生的这种感悟。在教学中,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达到情的激发、智 的启迪、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

端午节教学反思5

  在4月25日的片信息技术优质课选拔时上了《端午节》一课,现把点滴感想记录如下:

  这一课是小学信息技术(四下)教材中,网络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教材中,它确定了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确定相关主题;第二部分:查找整理资料;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它又分了3个方面:

  1、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

  2、建立好相应类别的文件夹;

  3、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

  在拿到教材时,第一感觉是这一课的内容是比较单调的,简单来说“搜索”、“下载”、“整理”6个字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走入课堂,又能让他们带着收获与思考走出课堂,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时考虑最多的!细看这一课的内容,深深感受一点,这一课的学习不只对本单元下面的课时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可以让他们有序的找到内容进行小报创作,而且,对于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如何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重点考虑了如下几点:

  1、分类整理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在教材上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达成,一方面是建立各类别的文件夹,另一方面是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顺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达成一堂课的能力目标,便是对于以后实际的运用的影响是比较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在下载资料的`过程中,要是没有要求分类,大部分学生是不会分类的,他们会把他们找到的各种信息放在一个目录下,是他们不会建文件夹吗?不是的,那是他们没有这种需求。在这堂课中,即使在教师的简单引导下,学生“明白”建文件夹分类比较清晰,在下载资料前进行各种文件夹的分类然后下载,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几个学生会在下载内容时先主动给资料分类呢?有小部分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这是他们的一种需要!在学习这个环节中我做了调整,我先让学生自由下载各种各样的信息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然后再让学生从凌乱中自己去思考能让信息变得有条理化的方法,结果全班有大概20%左右的学生,能自己想到用各类文件夹进行整理,当他们把自己实际体验中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再让全班同学来整理自己的信息,两种方式对比下来,明显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比较乐意接受。而且,在以后我们的实际运用中,我们自己电脑里的有些信息也是陆续存下来,到了一定量后,再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课不是纯操作课,学生应该有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用纯“工具论”的眼光把它视为一门纯“应用”性的学科是片面的。我们的小学生生动也灵动,如何让他们从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感受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魅力,是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更多思考的!端午节这一课是以端午节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查找整理信息的学习。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下来,教材也不用选择端午节这样一个有民族气息的日子了,只要会搜索,会新建文件夹,会按一定的目录保存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而我们的小学生活泼而有朝气,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喜好,他们在他们每一天的学习中体验着不同知识的到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同时也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学习,爱上学习!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把感受端午节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主线,用美好的情境与内容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开始音乐小短片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种浓郁的节日气息,从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过程中的音乐图景,比如最后的交流感受等等,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走出课堂时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学习

  了建文件夹,学习了搜索,而是想让学生告诉别人: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那是一种美丽的节日,我学会了用更好的方法与了解它!

端午节教学反思6

  (课件展示)本课新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在一定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表演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在整个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上

  ①、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②、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

  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参与学习,达到初步运用

  英语交际的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演课文。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三个注重:

  通过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赛,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享受竞争的乐趣;

  采用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端午节教学反思7

  一、说教材

  教材来源: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塞龙舟、吃粽子等,其中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习俗。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泥表现不同形状的粽子。

  2、体验中国民族节日的快乐。

  重点:用彩泥表现不同形状的粽子。

  难点:用彩带捆绑粽子。

  三、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法: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食物,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谈话法:提供充足时间,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4、游戏法: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法:

  多渠道参与法:贯彻《纲要》精神,实施家园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并让家长向幼儿介绍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初步知识,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支持者。利用游戏组织幼儿玩塞龙舟的游戏,从而进一步让幼儿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什么节日要吃粽子?

  你们吃过什么粽子?

  粽子是哪里来的.?”

  2、幼儿学“包”粽子:

  ——今天,我们用彩泥来做粽子好吗?怎么做呢?

  ●幼儿观察讨论做粽子的步骤。

  ●幼儿用彩泥自由的搓、捏、压、团,做出不同形状的粽子。

  ●尝试用彩带捆绑粽子。

  ——“你们可以请老师帮忙。”

  3、分享,欣赏作品

  你做的粽子是什么馅?

  什么味道的?

  六、教学反思

  活动在幼儿的谈话中拉开序幕,幼儿兴致勃勃地讨论自己见过的粽子,到请幼儿动手做粽子时,幼儿都欲欲而试,用彩泥做出自己喜欢的粽子(虽然有的宝宝做出的粽子不像什么粽子),活动室里洋溢着一片

  欢笑!幼儿不在乎最后的结果,而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与成人评价标准的区别!

  但是由于怎么做粽子的步骤没有讲清楚,以至于有的幼儿不会做粽子,还有就是给粽子绑彩带对幼儿来讲比较难。

端午节教学反思8

  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运用的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感知浓郁的民俗画面。我先是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读,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

  导入到正文之后,我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但是其中也有些不足。我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也不够充分,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端午节教学反思9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展现,在点拨和引导和评价中展现教师的功夫。少表演、展示甚至卖弄。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廖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李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以前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李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廖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廖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黄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黄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比如八月十五团圆之夜吃月饼,春节喜迎春天的到来吃水饺,元宵节吃汤圆,大家还知道那些节日与吃有关系?让几个同学谈完教师小结:这印证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汪曾祺走回农历五月初五的江南,去端午节品尝鸭蛋的香醇。介绍作者,认识字词。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上课时调整为: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默读或浏览)

  设计两个主问题: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读懂了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研读:

  主问题:汪增祺是一个嘴馋的人吗?(端午节那么多的风俗,他为什么单单对鸭蛋念念不忘?)究竟是什么吸引他的?

  抓住鸭蛋的特点:有名、质细而油多

  探究是怎样写出来的?(小组讨论,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突出语言特点。)

  请你为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四、品味语言:我们除了欣赏这篇文章,还要研究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其它文章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读出问题: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实际教学中把此环节提前至品味语言前) 提示:词语、语句含义或文章结构、写法等方面均可以提。

  五、拓展延伸: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教师小结: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

  播放歌曲《把根留住》(实际上课时将这个环节略去)

  六、推荐作业

  1、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物品(如:年糕、月饼、汤圆、粽子等)或一件玩具(如:灯笼、炮仗等)。说出自己难忘的原因、感受、启发。

  2、建议: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服务者,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促进者。教学遵循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设计,力图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走向深入,展现个性。

端午节教学反思10

  《端午节五彩粽子》是辽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了,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让学生们能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扎粽子。于是我自己先学扎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扎了下,她们说比较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制作粽子用的卡纸条,必须宽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将卡纸条折成一个个的三角形时,每个三角形都必须对齐边缘,折痕还得清晰。最难的在于折完后,将这叠三角形通过包裹形成立体的空间。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剪卡纸条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上课铃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导入,介绍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阐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纸做好的粽子,问生: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生:立体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生: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样吗?生:一样。

  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卡纸条,并用虚线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折痕,同步示范折法,并强调:三角形的边一定要与卡纸条的边缘完全对齐,手指用力将折痕掐实。接着是第二个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虚线画出折痕,并同时出示折好三角形后的卡纸条的状态,让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大小一样,打开后像三角形的弹簧。师:是的,别让三角形们互相裹起来了,它们是独立的、连续的。

  最后要将这些连续的三角形立起来,关键就在最初折的4个三角形里,为了让学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观,我用彩色的`粉笔给这几个三角形的边做上记号,并分别标上1、2、3、4的号码,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范手法,最后将余下的三角形不断包裹即可。我采取4人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样便于没有学会的同学可以找“小老师”帮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接下来的给粽子穿花衣,挂绳子,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有的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画上不同的画,有的用水粉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还有的学生很开心的告诉我:“是小老师帮助我的,谢谢他”。那时我微笑着给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说出鼓励的语言。我很开心,他们也很开心。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时,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端午节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过的传统节日之一。

  2、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练习包粽子,获得更多端午节的经验,体验端午节的民俗氛围。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等。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这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用粽叶将泡好的米和枣包住,然后用绳子捆好。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包紧,扎结实。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分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师,进行分享活动。

  活动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多配的动画图片有点喧宾夺主。

  第二,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第三,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些压力正是成长的契机。我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历练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吧。

端午节教学反思12

  《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去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物,倒雄黄酒,希望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后来,有人梦到屈原容颜消瘦,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用箬叶包起来,缠上红丝线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讲这一课时,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了一课时,所以教学本课时时间显得有点紧张,做后还拖了点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自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课文,思考: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课文内容的衔接,忽略了课文的读。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只设计前两个问题,从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爱国,有才干,受人爱戴的人。从而一步步展开话题,从他帮助楚王变法,是国家强盛,被流放之后依然为国担忧,国家灭亡,自己投江自尽等方面来体会他的爱国之情。从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句体会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二、讨论解疑上指导不够。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可是学生都

是从书上照搬,成了复读课文内容,我本想引导一下或是我来说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说,可是已经下课了,我只好匆匆结尾,使这里一带而过。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一带而过使课堂没了重心。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准备不足所致,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端午节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节教学反思14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及其民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读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也较投入,畅所欲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节教学反思15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南京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南京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南京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南京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南京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四、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端午节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端午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班《端午节》教学反思(精选5篇)10-09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荷花教学反思反思10-13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8-31

教学反思12-31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端午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教学反思

端午节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端午日》这一课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借此机会,进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取得进步。

  一、课堂环节设置过于平淡,无亮点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分析,但在讲课过程中,由于教材处理不当,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在这节课的授课中,并没有凸出重难点,并且在重难点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对学情分析错误,重难点的切入点没有找准,导致了整节课的失败,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思维也显得十分混乱,甚至出现了学生误解老师的问题的情况。在公开课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正,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分为集体朗读,小组读,再到个人朗诵。让学生对这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多读,在读中感受比赛的气氛,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人物动作的生动描写。

  二、选题失败

  《端午日》是一篇自读课文,不适合进行课堂精讲。

  三、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末倒置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分析“赛龙舟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分析场面描写上,前面的导入和作者简介应该以简练为主,不可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一篇课文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重难点的讲解,前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

  无法深入挖掘重难点,问题分析得也不到位,略显仓促和匆忙。 四:学会“不会”进行小组讨论

端午节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年龄段 小班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做做、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

  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 "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

  (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5)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资源利用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3)在本地组织"赛龙舟"活动时,组织师幼前往参观并摄像

  五、主要教育活动方案

  (一)小班活动一:参观端午节的环境主要涉及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园内环境,感受节日氛围。

  2.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园内布置的端午节的环境。

  活动过程:

  1.谈话,激发参观兴趣。

  2.参观园内环境,自由交流、讲述与端午相关的物品。

  3.集体交流,了解端午节的有关习俗。

  ★指导语: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幼儿园里为什么要挂这些东西?

  活动二:好吃的粽子主要涉及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通过观察,了解粽子是由粽叶、糯米等包成的。

  2.喜欢吃粽子,通过品尝活动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快。

  活动准备:

  1.粽叶、糯米、棉线。

  2.煮熟的粽子、生粽子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1.观察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激发活动兴趣。

  2.进一步观察粽子的外形、气味等特征。

  ★指导语: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3.观察包粽子的材料,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1)知道材料的名称,了解其用途。

  ★指导语: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观察老师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

  4.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1)探索剥粽子的方法。

  (2)品尝粽子,与同伴说说自己吃的粽子的口味及自己吃粽子的心情。

  活动三:绿豆糕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油泥自制"绿豆糕",感受做做、玩玩的快乐。

  2.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有良好的活动习惯。

  活动准备:

  小盒、油泥、装绿豆糕的塑料盒、各种玩具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观察绿豆糕的外形,激发兴趣。

  ★指导语: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制作绿豆糕的方法及要求。

  (1)讨论制作绿豆糕的方法。

  ★指导语:怎么做绿豆糕?(根据讨论情况,请个别幼儿示范绿豆糕的制作方法。)

  (2)讨论制作绿豆糕的要求。

  ★指导语:做绿豆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课上,我把重点放在了端午节的习俗上,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做香包、挂艾草等,以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些习俗中,孩子们对包粽子比较熟悉,其次,对赛龙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他的习俗在我们这里并不多见,所以就没有作为重点去讲。而且端午习俗较多,也都离孩子生活经验较远,只需孩子了解,所以没有讲得太细,以免内容深奥不便于孩子的理解。我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语言组织以及提问上,应该再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才会有更好的课堂气氛。

端午节教学反思3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

  (2)在折叠时,由平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

  (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平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平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1、2、3、4、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端午节教学反思4

  【学习目标】

  班级:

  编写: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无中生有、爱戴、辅助、诬陷”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 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品读课文,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学习指导】 朗读—— 【知识链接】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浙川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预习完成)

  理解——

  表达——

  1.【语音茶座】给下列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学法: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辨义) 佩(pai )(佩 服 ) 施(shī )(施 展 ) 驾(jià )(驾 车 )

  戴(dài )(佩 戴 ) 疏(shū )(疏 忽 )

  措(cuò )( 措 施 ) 颂(sòng)( 颂 扬 )

  俗(sú )( 风 俗 )

  尸(shī )(尸 体 )

  2.【词语驿站】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名望——好的名声;声望。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 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表示追念。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本课中包含“恳求”的意思。 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3.熟悉文本、把握脉络。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端午习俗——纪念屈原 第二部分(3、4)自然段:遭陷害被流放——依然爱国

  第三部分(5、6)自然段:百姓悲痛,想办法祭奠——投食物、倒雄黄酒、投粽子 第四部分(7)自然段:演变为习俗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 (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三.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书上找到有关句子,然后填到横线上。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很有才干的诗人。

  2、屈原为什么受到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权贵们是如何对待屈原的?(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答:朝中权贵诬陷他;楚王听信谗言疏远他,屈原遭流放。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2.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答:楚王被软禁、首都被秦国占领、自己无法救国救民于水火。

  3.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关心人民疾苦、忠诚爱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在课本上用波浪线标出来。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组写得好。

  ⑴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答:第一句只表达了百姓知道屈原投江后,放声大哭,并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救他,而第 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像潮水一样”生动、具体地突出了百姓的多。 ⑵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答:两句话都写了大家在想办法,而第二句的“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 筋,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描述使句子更加生动、感人。

  【当堂检测】

  一、给带点的多音字注音。

  中计(zhòng ) 传统(chuán) 首都( dū ) 中间(zhōng ) 传记(zhuàn) 都是( dōu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尸(尸 体) 措(措 施) 驾(驾 车) 颂(歌 颂) 户(门 户) 错(错 误) 架(书 架) 领(领 导) 三、选词填空。

  后来 以后 最后

  1.(后 来),楚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骗到秦国软禁起来。 2.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 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3.从此(以 后)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祭奠屈原。 四、猜一猜。

  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打一食物:( 粽 子)

  【拓展延伸】

  1.填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各个节日里的风俗: 节日名称 春 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时 间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四月五日 五月初五

  风俗习惯

  节日名称

  时 间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腊月初八 腊月三十

  风俗习惯

  中秋节 重阳节 腊 八 除 夕

  2.课外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对联:

  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汨罗 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学习反思】

  端午节的'由来是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以及民 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午节是我国的 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 书籍,询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读 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对这些问题 很感兴趣,畅所欲言、十分投入,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 基。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 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 视学生的这种感悟。在教学中,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达到情的激发、智 的启迪、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

端午节教学反思5

  在4月25日的片信息技术优质课选拔时上了《端午节》一课,现把点滴感想记录如下:

  这一课是小学信息技术(四下)教材中,网络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教材中,它确定了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确定相关主题;第二部分:查找整理资料;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它又分了3个方面:

  1、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

  2、建立好相应类别的文件夹;

  3、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

  在拿到教材时,第一感觉是这一课的内容是比较单调的,简单来说“搜索”、“下载”、“整理”6个字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走入课堂,又能让他们带着收获与思考走出课堂,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时考虑最多的!细看这一课的内容,深深感受一点,这一课的学习不只对本单元下面的课时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可以让他们有序的找到内容进行小报创作,而且,对于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如何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重点考虑了如下几点:

  1、分类整理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在教材上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达成,一方面是建立各类别的文件夹,另一方面是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顺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达成一堂课的能力目标,便是对于以后实际的运用的影响是比较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在下载资料的`过程中,要是没有要求分类,大部分学生是不会分类的,他们会把他们找到的各种信息放在一个目录下,是他们不会建文件夹吗?不是的,那是他们没有这种需求。在这堂课中,即使在教师的简单引导下,学生“明白”建文件夹分类比较清晰,在下载资料前进行各种文件夹的分类然后下载,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几个学生会在下载内容时先主动给资料分类呢?有小部分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这是他们的一种需要!在学习这个环节中我做了调整,我先让学生自由下载各种各样的信息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然后再让学生从凌乱中自己去思考能让信息变得有条理化的方法,结果全班有大概20%左右的学生,能自己想到用各类文件夹进行整理,当他们把自己实际体验中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再让全班同学来整理自己的信息,两种方式对比下来,明显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比较乐意接受。而且,在以后我们的实际运用中,我们自己电脑里的有些信息也是陆续存下来,到了一定量后,再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课不是纯操作课,学生应该有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用纯“工具论”的眼光把它视为一门纯“应用”性的学科是片面的。我们的小学生生动也灵动,如何让他们从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感受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魅力,是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更多思考的!端午节这一课是以端午节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查找整理信息的学习。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下来,教材也不用选择端午节这样一个有民族气息的日子了,只要会搜索,会新建文件夹,会按一定的目录保存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而我们的小学生活泼而有朝气,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喜好,他们在他们每一天的学习中体验着不同知识的到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同时也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学习,爱上学习!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把感受端午节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主线,用美好的情境与内容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开始音乐小短片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种浓郁的节日气息,从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过程中的音乐图景,比如最后的交流感受等等,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走出课堂时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学习

  了建文件夹,学习了搜索,而是想让学生告诉别人: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那是一种美丽的节日,我学会了用更好的方法与了解它!

端午节教学反思6

  (课件展示)本课新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在一定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表演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在整个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上

  ①、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②、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

  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参与学习,达到初步运用

  英语交际的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演课文。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三个注重:

  通过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赛,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享受竞争的乐趣;

  采用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端午节教学反思7

  一、说教材

  教材来源: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塞龙舟、吃粽子等,其中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习俗。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泥表现不同形状的粽子。

  2、体验中国民族节日的快乐。

  重点:用彩泥表现不同形状的粽子。

  难点:用彩带捆绑粽子。

  三、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法: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食物,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谈话法:提供充足时间,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4、游戏法: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法:

  多渠道参与法:贯彻《纲要》精神,实施家园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并让家长向幼儿介绍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初步知识,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支持者。利用游戏组织幼儿玩塞龙舟的游戏,从而进一步让幼儿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什么节日要吃粽子?

  你们吃过什么粽子?

  粽子是哪里来的.?”

  2、幼儿学“包”粽子:

  ——今天,我们用彩泥来做粽子好吗?怎么做呢?

  ●幼儿观察讨论做粽子的步骤。

  ●幼儿用彩泥自由的搓、捏、压、团,做出不同形状的粽子。

  ●尝试用彩带捆绑粽子。

  ——“你们可以请老师帮忙。”

  3、分享,欣赏作品

  你做的粽子是什么馅?

  什么味道的?

  六、教学反思

  活动在幼儿的谈话中拉开序幕,幼儿兴致勃勃地讨论自己见过的粽子,到请幼儿动手做粽子时,幼儿都欲欲而试,用彩泥做出自己喜欢的粽子(虽然有的宝宝做出的粽子不像什么粽子),活动室里洋溢着一片

  欢笑!幼儿不在乎最后的结果,而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与成人评价标准的区别!

  但是由于怎么做粽子的步骤没有讲清楚,以至于有的幼儿不会做粽子,还有就是给粽子绑彩带对幼儿来讲比较难。

端午节教学反思8

  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运用的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感知浓郁的民俗画面。我先是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读,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

  导入到正文之后,我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但是其中也有些不足。我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也不够充分,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端午节教学反思9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展现,在点拨和引导和评价中展现教师的功夫。少表演、展示甚至卖弄。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廖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李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以前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李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廖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廖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黄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黄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比如八月十五团圆之夜吃月饼,春节喜迎春天的到来吃水饺,元宵节吃汤圆,大家还知道那些节日与吃有关系?让几个同学谈完教师小结:这印证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汪曾祺走回农历五月初五的江南,去端午节品尝鸭蛋的香醇。介绍作者,认识字词。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上课时调整为: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默读或浏览)

  设计两个主问题: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读懂了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研读:

  主问题:汪增祺是一个嘴馋的人吗?(端午节那么多的风俗,他为什么单单对鸭蛋念念不忘?)究竟是什么吸引他的?

  抓住鸭蛋的特点:有名、质细而油多

  探究是怎样写出来的?(小组讨论,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突出语言特点。)

  请你为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四、品味语言:我们除了欣赏这篇文章,还要研究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其它文章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读出问题: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实际教学中把此环节提前至品味语言前) 提示:词语、语句含义或文章结构、写法等方面均可以提。

  五、拓展延伸: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教师小结: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

  播放歌曲《把根留住》(实际上课时将这个环节略去)

  六、推荐作业

  1、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物品(如:年糕、月饼、汤圆、粽子等)或一件玩具(如:灯笼、炮仗等)。说出自己难忘的原因、感受、启发。

  2、建议: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服务者,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促进者。教学遵循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设计,力图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走向深入,展现个性。

端午节教学反思10

  《端午节五彩粽子》是辽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了,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让学生们能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扎粽子。于是我自己先学扎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扎了下,她们说比较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制作粽子用的卡纸条,必须宽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将卡纸条折成一个个的三角形时,每个三角形都必须对齐边缘,折痕还得清晰。最难的在于折完后,将这叠三角形通过包裹形成立体的空间。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剪卡纸条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上课铃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导入,介绍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阐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纸做好的粽子,问生: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生:立体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生: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样吗?生:一样。

  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卡纸条,并用虚线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折痕,同步示范折法,并强调:三角形的边一定要与卡纸条的边缘完全对齐,手指用力将折痕掐实。接着是第二个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虚线画出折痕,并同时出示折好三角形后的卡纸条的状态,让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大小一样,打开后像三角形的弹簧。师:是的,别让三角形们互相裹起来了,它们是独立的、连续的。

  最后要将这些连续的三角形立起来,关键就在最初折的4个三角形里,为了让学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观,我用彩色的`粉笔给这几个三角形的边做上记号,并分别标上1、2、3、4的号码,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范手法,最后将余下的三角形不断包裹即可。我采取4人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样便于没有学会的同学可以找“小老师”帮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接下来的给粽子穿花衣,挂绳子,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有的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画上不同的画,有的用水粉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还有的学生很开心的告诉我:“是小老师帮助我的,谢谢他”。那时我微笑着给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说出鼓励的语言。我很开心,他们也很开心。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时,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端午节教学反思11

  活动目标

  1、调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过的传统节日之一。

  2、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练习包粽子,获得更多端午节的经验,体验端午节的民俗氛围。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粽叶、泡好的米、枣、细线等。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阅读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这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3)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3、节日体验活动:包粽子。

  用粽叶将泡好的米和枣包住,然后用绳子捆好。提醒幼儿用米不要太多,粽叶要把米包紧,扎结实。

  4、节日分享:将包好的粽子分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师,进行分享活动。

  活动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多配的动画图片有点喧宾夺主。

  第二,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第三,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些压力正是成长的契机。我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历练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吧。

端午节教学反思12

  《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去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物,倒雄黄酒,希望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后来,有人梦到屈原容颜消瘦,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用箬叶包起来,缠上红丝线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讲这一课时,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了一课时,所以教学本课时时间显得有点紧张,做后还拖了点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自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课文,思考: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课文内容的衔接,忽略了课文的读。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只设计前两个问题,从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爱国,有才干,受人爱戴的人。从而一步步展开话题,从他帮助楚王变法,是国家强盛,被流放之后依然为国担忧,国家灭亡,自己投江自尽等方面来体会他的爱国之情。从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句体会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二、讨论解疑上指导不够。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可是学生都

是从书上照搬,成了复读课文内容,我本想引导一下或是我来说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说,可是已经下课了,我只好匆匆结尾,使这里一带而过。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一带而过使课堂没了重心。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准备不足所致,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端午节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节教学反思14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及其民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读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也较投入,畅所欲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节教学反思15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我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南京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南京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对于家乡风味小吃鸭蛋的自豪感引入学生对南京的风味小吃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南京的风味小吃,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而且学生的写作超出了预期效果,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南京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得知,学生对着这环节感触较深。

  四、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