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学反思1
《桂花雨》是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思故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运用旧知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形成较好的学教氛围。
二、品味桂花香
品花“香”,得写“法”,感悟用词的精妙。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桂花香”,抓住全文中出现的八个“香”字。但是课文中的八个“香”每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带“香”字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每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几句带有“香”字的句子独特的手法。如:“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话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另外还有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尽管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大胆展示自我,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好地品味出了这些句子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划出写“香”很妙的词,并品读作者用词的巧妙,特别是对“浸”字的品读引导到位,使得学生理解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到深处。这不仅使桂花的“香味”悄然飘入学生心里,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用词的精妙。教学环节中采用自主、探究法,老师适当地点拨,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品读句子,品味词语,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
三、体会摇花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体会摇花乐,获得语言“味”。体会“摇花乐”环节的教学,是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反复品读,并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充分体现摇花的“乐”。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同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桂花飘落”的情景,特别是让学生扮演儿时的我,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等这些词语,充分体验桂花雨落下时的心情。“摇花乐”情景的再现,使学生在朗读赏析后加深了对“桂花雨”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随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假设就在这棵桂花树下,会用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感悟故乡情
再现送花情景,感悟浓浓的故乡“情”。上这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感悟课文的景及物进而来体会思乡情。通过对前面“桂花香”及“摇花乐”两个环节的感悟,学生已对桂花充满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文中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进行感悟交流。在感悟交流中,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了小小桂花所蕴含的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想、练、演的方法学习,让学生扮演文中幼时的我和邻居阿婆,再现当年的“我”为邻居送桂花的情景。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表演,然后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桂花所蕴含的乡亲们那浓浓的邻里情谊,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感受更加深刻。
五、走近摇花人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摘取作者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家乡味》、《水是故乡甜》中的句子进行深情的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巧妙地加深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这节课,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想象、交流”等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强化内心体验。虽然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童心是一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2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励志名人名言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3
初读《桂花雨》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随后,又读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几篇散文,感觉如饮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来的幽幽情思所感动。所以我决定把这篇课文作为我的教研课,让一场桂花雨飘落孩子们的心田。上完这堂课,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觉得今天的课成功之处主要有这几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摇花乐”到“思乡情”情感需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还补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阶梯状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摇桂花”这部分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2、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3、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桂花雨教学反思5
由于课堂教学评比大赛的课时要求,第一课时的内容安排了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面对这样的文章,每段都非常的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观察桂花树,感受桂花迷人的香。
首先:营造氛围,走近桂花树。
从课题开始,提出质疑,营造阅读期待。走近桂花树,观察它开花的样子不仅笨拙,而且树叶茂密花儿细小,不与繁华斗艳,但是作者只喜爱桂花。由此而产生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认识桂花树的形象,走近桂花树。
其次:感受桂花迷人的香。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来读,抓住一个“浸”字,扣住一个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处通过朗读,读好浸字,来读出韵味,并分层次指导朗读,读出桂花的香味;让这香味更浓郁,芳香扑鼻;让这香味沁人心脾,弥久不散。
反思:让语文课具有很浓厚的语文味,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可以转化句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创设情境,发挥想象,还可以替换“浸”为“飘”、“泡”等字,来体会“浸”衬托了桂花的十里飘香。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二、享受摇花乐,体会童年的乐趣。
借助阅读,把文字化为一幅幅画面,主要是抓住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念。
首先:体会摇桂花前的迫切心情。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一个“缠”字,来感受摇花前的迫切心情,读“缠”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但此处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朗读浮于表面,文字不能立体化。
其次:在体会摇花乐时,我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摇一摇桂花树,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你都看到了哪些情境,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之后配乐,播放图片,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处重点是指导“喊”字的读法。
反思:抓住“缠”、“摇”、“喊”……这几个重点的字来体会作者的童趣,使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停留在了朗读技术的指导上,而未走进作者的内心,所以效果不明显,而且不够自然。
这堂课存在不少的问题,但到现在也还存在一些疑惑。
一、生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只是渗透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未能讲透,未能很好的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那一节课的时间,如何才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结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
总之,一堂好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创造、反思总结。经过这样的锤炼,教师的成长会很快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昨天中午忽听常规视导要来,心里那个忐忑呀,如同神曲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又是一个焦头烂额、手忙脚乱的不眠之夜。来新学校这几年,连续听了三次,都是同样的尴尬:点课、慌乱、准备、上课……,只求神保佑,打个对得起良心的等第,没有哪一次静下心来好好反思。
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深知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我希望是自信的:因为我在努力,在进步,ok!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为自己而做,其他不屑一顾。
开始准备《梅花魂》,直至晚上八点,越来越觉得课中的爱国情感学生太难理解;忽然灵光一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桂花雨》应该是最佳选择。于是放弃前者,着手准备后者。此时,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陪伴我的有一盏灯,一台电脑。静下心来找资料、找课件、看视频,慢慢地梳理这节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并吩咐lg找支桂花,上课激发孩子的兴趣。明天就有专家亲临课堂,没有着急,破天荒慢条斯理的做准备。当十一点冒雨回家时,大体的流程还没有出来,只是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轮廓。洗完澡,坐在电脑前,精心写教案了。时间不觉快一点,大体的样子已经成型。索性上床、睡觉,辗转反侧。每一次的成茧,破茧,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成长少不了这些煎熬。很想把它当成一次锻炼,哪管它等第。
第二天第一节,改课。第二节,携着桂花的香气走进教室,大方迎来李老师和肖科长。刚开始有点小紧张,后来自己对自己说:“上课是为学生,不是表演给谁看。”于是,自己融入课堂,走进课本,走入学生。很快,下课铃声响了。接着,李老师评课。她先问我自己上完的感受,答案肯定是有遗憾;接着,她指出:
1、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欠缺,显得有点散;
2、对学生放得不够,没有体现学生自学为主,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3、统领全文的问题太大,针对性不强;
4、对教材要敢于取舍,抓住一两个点即可。心里听到这么多缺点,也着实不自在了。但是也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希望老师能指导自己心中很多的困惑:语用到底怎么体现,例如这篇文章,略读教学怎么体现?最后试探李老师,弱弱地问了一句:我有进步吗?善解人意的她肯定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其实,在谈话中,李老师可能看出我的情绪,已经强调,这堂课已经不错了。
如果要我重上这节课,应该会比刚才更好: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机会,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进而感受到作者淡淡的乡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说,想成为一个会上课的好语文老师,我自身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要提高。总之,我的语文教学研修之路还有点漫长。慢慢走吧,下一年的常规视导再坦然一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7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本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让同学间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所以在设计《桂花雨》的教案时我尽量以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流过程当中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桂花雨教学反思8
课文第三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写在小黑板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规划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我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着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我及时播放摇桂花的录象,相机说话:“大家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们张大的嘴里。
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吗?”这是,学生已完全进入情景,美妙的词句也就脱口而出。
桂花雨教学反思9
《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从时间分配上看,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约x分钟,自学时间(含练习、朗读等)约x分钟,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约x分钟,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达到xx分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分配,可见本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够。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从各个细项逐一分析:
(一)教师讲解
一节课理想的讲解时间应为8分钟左右,本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为13′18〞,远超过合理讲解时间。
(二)师生问答
一节课中师生问答时间根据课型可长可短,本次课师生问答时间为8′24〞,问答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不够高,对学生启发、引导不够,导致很多问题学生没能快速答出。
(三)合作学习
本节课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对一篇自读课文来说,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来解决问题的,而本节课属于典型的“满堂灌”。
(四)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的时间只有7分钟,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巩固,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技能。
(五)非教学时间
本节课的非教学时间为10′45〞,除了操作电脑展示课件时的时间耽搁外,还有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流程的淡忘,经常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无法进展下去的情境,可见在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课堂调控包括对学生学习激情的调控和老师自己的心理调控)使得课堂不够紧凑。
二、课堂问题情况
(一)问题的类型
本节课提问较少,只有16个问题。其中课堂常规性问题占12.5%,记忆性问题占18.75%,推理理解性问题占43.75%,创造综合性问题占25%,没有评价性问题。
(二)学生回答的类型
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机械判断是否的占18.75%,认知、记忆性回答占18.75%,理解、推理性问题占37.5%,创造综合性回答占25%。
(三)回答的方式
从回答的方式看,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占50%,提问后齐答的占50%。对于未举手的学生没有关注,降低了学生的参与面。另外,提问后齐答的问题占一半,不仅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而且由于反馈的信息不明确,也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产生错误的判断,无法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的理答方式
对于学生的回答,重复学生答案的占43.75%,鼓励、赞扬学生的占56.25%,一般能做到发挥情感激励作用,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但鼓励语言平淡,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复学生答案的情况也占了43.75%,既浪费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没有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五)提问后的停顿(图9)
在课堂上,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这节课中停顿3—5秒的占50%,停顿6秒以上的占12.5%,停顿不足3秒的占25%。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常常等不及说出,也有时反应快的学生会在我问完之后马上回答,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这也是课堂常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反思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有关,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了借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并引相关诗词让学生体会通过景物和叙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方法。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思考作者通过那些景物和事情来表达思想之情。这是学习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后来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品读不够。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己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内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知道原来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前对于自己的教学没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看了视频会发现很多细节的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自己,努力改进。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这两天,教学了《桂花雨》一文,桂花香让人陶醉,摇花乐让人神往,文中那浓浓的思乡情让人唏嘘,在美美的文中走了一遭,学生的心也纯净了不少。
在教学第一课时,有一点感触,那就是:词语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平常,我们注重读课文需要有感情,读词语,其实也一样。如在教学本课时,“笨笨拙拙”“炉烟袅袅”是富有生命力的。炉烟缭绕上升,很轻盈,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想象画面,把“炉烟袅袅”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而在教“笨笨拙拙”时,引导学生先欣赏桂花树的图片,让学生对桂花树有个清晰的认识:它并不婀娜,也并不妖娆,而是相当的朴实、普通。“笨笨拙拙”在那里并非贬义,并非作者厌恶,而是带着一种怜爱,在朗读这个词语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朴实的桂花树的一种喜爱之情。
课文中出现的两个动词“拣”“撮”,也是值得推敲的。在教学“拣”字时,经过与“捡”字作比较,让学生做一做两个动作,体会其差别,再完成选字填空:①我的钢笔掉到地上了,我的同桌帮我()起来了。②黄豆里夹杂了许多细小的叶子,妈妈把小叶子去。从而让学生明白:“拣”字是“挑拣”的意思。“捡”是把东西捡起来的意思。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读“拣”字时,自然而然地脑海中就映出“挑拣”的场面了。“撮”该是怎样的动作?让学生动手演一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把学生的生活积累凝炼成书面语言。
扎扎实实教语文,也许就能够从每个生字词的教学开始吧。让生字词也焕发出语文特有的魅力!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方就是我这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情绪。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资料,再从文中找出描述图画资料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情绪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情绪,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潜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述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状况就不一样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明白,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透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
我根据课文资料,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此刻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
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当学生读到“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我笑着对着孩子们说:“孩子们,摇桂花多带劲呀!咱们也来摇一摇好吗?来,伸出我们的小手,尽情地摇吧。妈妈是不会怪你们的!”孩子们一听都劲头十足,不禁伸出小手“摇”了起来。“哗啦拉,哗啦拉……”我摇了摇头,故作叹息道:“唉!太可惜了。这么点力气哪能摇下这桂花呀?快!再用劲!加油!”这下,孩子们真的`放开胆子了,看,个个摇得摇头晃脑,小脸蛋红扑扑的,摇啊摇,孩子们咧嘴笑了。我看时机成熟,问道:“孩子们,快抬头看哪!你都看到什么啦?”
庞雪媛说:“我看到桂花飘落下来,好美!”
邢书慧说:“啊,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郑晨曦说:“老师,老师,我觉得我身上落满了桂花,成了一个桂花仙子,还浑身散发着香气呢!”说着,小C竟离开座位不由自主地在我面前旋转起来,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我觉得桂花还像个调皮的孩子,看,它还悄悄钻进了我的颈脖子,湿湿的,痒痒的!”李家琪迫不及待地叫起来。
听着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描述,我已深深感受到他们已都沉浸于“摇花乐”中了,此时,他们都已经成了作家笔下的“我”了。而我也被他们的这种真诚与天真感动了感染了。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桂花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花雨教学反思10-19
《桂花雨》教学反思08-06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03-06
《桂花雨》教学反思04-13
《桂花雨》的教学反思04-12
课文《桂花雨》教学反思02-12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04-12
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11-23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11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