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24页例7。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解题时根据题意,先把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找出来,再列方程。这一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板书: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
师:出示例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师:边看题边想想。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你准备做哪件事?
生:题中告诉我们商店运来两种水果,一种是苹果,一种是梨。已知条件是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两种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要求的问题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准备设每筐梨重x千克。这样把问题变成了条件。
师:真能干。其他同学都会这样想吗?[板书:设每筐梨重x千克]当我们用x表示题里的未知数以后,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每筐梨重x千克”当作条件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根据题意,找出了哪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生:我找的是8筐苹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
师:还找出了其他相等关系吗?
生:我找的相等关系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量里减去10筐梨的重量就刚好是8筐苹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里减去8筐苹果的重量就等于10筐梨的重量了。
师:好了。刚才已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找出了题中数量间不同的相等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找得正确,而且都注意了先用这个“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书]去和题里原有的条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样好不好,因为要想发言的同学太多。所以请一位同学代表大家的意见列出一个方程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简要地说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谁先说?
生:可以这样列方程45×8+10x=820。[板书]
师:有多少同学会列出这个[指板书]方程?[全班都会]太好了。这个方程对吗?为什么?可别把手放下去了。
生: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方程右边的820千克也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等于总重量的关系列出的这个方程是正确的。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说说,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有意请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为45千克是每筐苹果的重量,8是苹果的筐数。[教师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苹果的总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数。10x表示梨的总重量。
45×8+10x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苹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师:真能干,请坐。请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解答后请翻开课本第24页和书上的解答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与书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视并有意请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怎么,都解答完了。检查过了吗?和××解答一样的有哪些同学?[学生举手示意]谁来说说你是如何检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边,360+460等于820,方程的右边也等于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师:检查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写出来,但我们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后再写出答案。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因有学生举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根据苹果的重量等于苹果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还是46。[板书这个方程]
师:非常好。能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却是相同的。很会动脑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关系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师:这个方程对吗?
生:我觉得不完全对。解方程不好写。
生:这个方程是对的。因为相等关系找对了。
师:[举手同学多还想发表意见]这样,老师说说看法。应该说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根据梨的重量等于梨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只不过我们习惯的写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写在等式的左边。如果列出了这样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两边调换一下,就便于我们解方程了。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大家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再来总结一下解题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题过程中你自己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谁能结合自己刚才解题中的思考过程一步接一步地说出来。
生:第一步是读题后把问题转化成条件;第二步是把转化来的条件拿来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数量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四步是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后一步是检查和写出答案。
师:谁能把××同学总结的思路再说一遍?[有意请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师边引导××说边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同一道题列出了不同的几个方程。它们的解都相同。这是因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不只一个。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来。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确了不是看方程的“样子”,而是要看相等关系找对没有。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指板书]正确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师:请拿出作业本。我们作几道练习题。只设未知数,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题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苹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写上“苹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有意请中差生]
生:设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师:你是根据哪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这个方程的?能说出来吗?
生:苹果比梨少的重量等于苹果比梨少的重量。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先说相等关系,再说方程。
生:用苹果的重量加上苹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于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师:有多少同学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学生举手]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列出的方程也正确。请全班同学都注意,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要根据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题请把方程写在作业本上。
1.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3.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2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这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如果讲解方法,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解?或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迷惑!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中我先利用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少块,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
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做练习时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只有个别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过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说实在,一直在寻找小组合作的良方,上学期作了些尝试,不过技艺尚不够纯熟、多样),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是啊,举个小例子: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不然老师不会放过)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出现?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what、when、 why”。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6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7
今天对五年级上册《解方程》进行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教学例一和例二进行了教学。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8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9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
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 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将永远警示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2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课堂上让学生借助于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3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 6+x=14② 3×42=126③ 60 +23 ﹥ 70④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4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15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08-17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4-19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04-22
《解方程》教学反思11-25
列方程教学反思01-04
方程意义教学反思02-1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2-15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4-07
《解方程》教学反思04-07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