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自9月开学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为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组织了抽测考试。抽测使我对前一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优点有,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更多,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语文考试时,我正在监考,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错别字改错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对;给出意思写出成语,成语知道但是字不对;不认真审题,就凭经验答题,结果文不对题;对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字却不对,如“老骥伏枥”写成“老鸡福力”、“老鸡服厉”这样的笑话。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释重要的实词虚词时,不按规则答题,通假字不写通什么直接写意思;还有一些不全面,像现代文一样有意思,但是不标准,不全面。翻译句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翻译不全面。
三、现代文阅读很多题不会做。
从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学生或者找不着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更是不会,只知道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问题谈谈,不会联系自己。
四、作文书写成问题,卷面很不整洁;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加标点,有的用点来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结尾采用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段落学生也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一个自然段,有的两个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为了凑足字数,而去拼凑文章;不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学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再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重复的;学生的语言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语言都不通顺,即使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语句又不通顺。
通过总结,我进一步反思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改有形而无质。来到这里学习课改,看见孟老师用的很好,就跟着学,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学习了形,虽然形也没有到位,但是内在的质上根本就没有学到。
其次,小组建设还不行。小组的构建,只是在形上具备了,但是小组内在的建设还没有成型。学生虽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学习差的没有完全参与,学习好的也没有带动督促好。再次,小组学习有了表面的热闹,但是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实好。上课回答问题时,小组内都争先恐后的,不会的问会的,暂时学会了,说完就忘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仅仅把自己小组的问题掌握了,其他的问题抛弃了。
再次,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好。这一届学生底子本来就不是很好,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虽然到初中后进行了养成教育,但是很多还没有改过来,也有些出现反复,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就不会,也不会主动去学。最后,就是我的检查落实没有到位。很多时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与课代表、小组长,没有及时的检查与反馈,以至于学生认识到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当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我会先落实上面发现的问题,逐渐解决,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把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人生·理想信念”里的一篇外国文章。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文章,而且篇幅比较长,一些字词也不太好理解,学生可能因为阅读比较困难而失去兴趣。
我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都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发明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自身去发现,自身去考虑。并且强调合作与探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倡议集体智慧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喜欢学习,勤于动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预习
《我的信念》是一篇译文,在字词上有一些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在课前做了充沛的预习,把一些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就解决好。并且要求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带着自身的问题来听课。
学生经过充沛的预习,而且带着问题来听课,就比较有兴趣。他们预习到了的内容,在老师讲课提和时,他们就很兴奋,因为已经会了,就很愿意在课堂上表示自身,表示自身预习的充沛和胸有成竹,学生也因此很有成绩感。
二、讲课
充沛利用“学生资源”。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议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推荐合作,老师则以“导”为主。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字词局部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已经在预习时有了比较好的掌握,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以和品位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
事实证明,学生在充沛预习的前提下,完全有能力自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经过合作对一些难点做出比较完美的回答。我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提出具体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身考虑。学生表示得非常出色,主体性得到了充沛的发挥,运用集体的力量把三个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而且是主动的,积极地,兴高采烈的。
三、课件
课件制作必需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视角动身,使他们更容易进入课堂情境,调动学社观念的积极性。在导入局部,我的课件就从学生已知的几位知名的大科学家的图片开始,这几位科学家的'肖像和事迹学生都非常熟悉,再引出居里夫人,学生很容易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大脑就开始活跃,会主动地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
在协助学生整体感知时,播放声情并茂的范读课件,使学生浸润在课文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美的多篇和感知中。
在完成“整体感知”,“品位语言”,“拓展延伸”等板块中,课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不但节省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好的协助教师完成“引导”的目的。课堂上很多时间都是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合作,研究。课件打出了每一个板块的方向和纲领,使学生在合作中既积极主动地考虑讨论,又能抓住方向不至于迷失,讨论跑题或流于形式。
四、点拨与评价
对于学生的发言,我注意倾听。充沛维护学生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体验,不以老师的经验和所谓的“规范答案”来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发言,从中发现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对于回答得非常出色的同学,还有一定的加分鼓励。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质量都非常高。有的时候,两个小组的意见起了抵触,形成了激烈的争辩,我并没有对哪一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充沛发表各自的看法,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锐度。
我在课堂上一再强调,除了字有规范读音和写法,词有固定的意思之外,很多问题都是没有规范和固定的答案。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发言中获得信心,有了信心又促使他更有勇气而且更善于考虑,形成良性循环。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也意识到了自身还有很多缺乏之处。例如,如何结合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来体现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是否真正所到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考虑。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分配比例是否合适。如何使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更有效率和价值等等。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摸索,虚心向前辈们学习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上课的水平。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这是第二遍讲雨的四季,相比第一遍问题式教学,这次采用学生读文本,自己提出问题的方式更好。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其实这是预习环节的'内容,然后直接将文章的字词读读写写。第二,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本,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请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并对第一段提出疑问。当我话音刚落,已经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她”“雨给作者什么样的形象和记忆”。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解答,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答出来。第二个问题学生说这个需要从全文找答案。于是又接着从第二段开始读。这样让学生读文章、提问题、解答问题。这种方式我第一次实施,确实耗费了时间,但是学生收获丰富是最重要的。通过学生朗读——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但是我做的有很多不足,引导还不到位,自己的引导作用发挥不理想。所以今后的教学科研沿用这样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充分研读教材,备课充分,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生成的问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王几何》这一课教完了,但是对于课文的研究与思考还在延续。初读似乎简单,再读并不简单,要真正的读懂它绝对不简单。
成功之处在两个方面。
点评式的自读和预习学生做得很到位很厚实,保证了课堂交流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丰富性,使得学生的自读本领有一定的提升。
教学的活动设计相对合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让学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自觉学习的丰富成果,展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活力。
这两个方面的课堂运行也比较扎实。
自读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为了展示同学们预习课文点评内容的大检查,从而让学生明白“有细致的劳动就会有巨大的收获”这一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圈点的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形成一种自学能力。实践证明他们做得非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与踊跃发言就是很好的见证。文章自得方为贵,我们所提倡的.就是这种自得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的语言学习就会化难为易,点石成金,假如这种自学习惯能持之以恒,本节课也就功不可没。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走向深入,绝不要停留在字面以及文面之上。这些教学活动也有一个目的,就是搭建研讨的平台,发现人才,激发创造力,同时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研读精细而准确,灵动而创新,展示自己自觉阅读的丰厚收获,形成了思想碰撞的大好局面,这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但确实是一次值得欣慰的课堂经历。
这节课的不足也很明显。
首先是课堂教学最后的大总结比较仓促,这是比较遗憾的,因为这个总结包含着这节课的精练的点评,包含着对课堂内容的梳理,也包含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但没有时间去完成,只是在匆忙中以布置作业结束课堂确实带来一个不小的遗憾。
其次原先设计的即兴写作“我的一位老师”这一活动没有完成,只是当成作业布置给了学生,说明前两个环节的进行拖延了时间,没有机会让同学们借鉴《王几何》的写作智慧,这就是一大缺憾了。因该在课堂加快进程,让即兴写作有足够的展示时间,就会更精彩一些。
课堂永远是一个神奇的领地,我们要能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更加神奇。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这是导学技能操练课,为了上好这课时,课前我们分工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由选材到构思到设计上课方案到实践,请教咨询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的实践中完善我们的方案,最后在正式验收课时,我们2个的临场发挥都要比之前的实践要来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现很镇定,即使在上课时出现了突发事故,也镇定自如的应对,而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可以说是比较圆满的.我们2个都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政节课里师生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另外,由于备课过程中没设想到“相”,当有学生质疑它的意思时,我确实是吃了一惊,还好由于基础比较扎实,我在愣了一下之后能马上为学生解答,这让我确信,双基真的很重要,以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双基教学.
这次技能操练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获多少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阶段,让自己重新定位评价再认识自己.从教育局教研员的评课看来,虽然我跟宋老师的导学技能操练课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来,他是相当认真的听我们上课,可见在本校各位前辈的帮助指点还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之下,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课题,作为教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是我们要有一桶水,经过这次磨练,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长,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还有很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学校各位前辈的关爱帮助下成长的好,而且我也通过这次历练做好了思想心理准备,迎接新的磨练.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班的语文老师。不仅自身的知识需要提高,教学的各个方面也有待加强。如:师生关系的处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的思路等。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教学和几次的听课,从中也学到了一点教学方法。
一、师生关系
一个月的接触中,还没有完全能够做到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堂上的老师。总是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老师,而不是朋友。谁都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于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就处理得不够好。虽说也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但由于和学生接触的次数和时间都较少,使自己还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他们眼里,我依然只是他们的老师。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应该主动出击,找个别学生谈心,让他们试着喜欢我,喜欢语文。
二、课堂组织
七年级(3)(4)班的学生本身基础就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爱在课堂上捣乱、吵闹。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做为新手的我缺少经验,想把这课的课堂组织好确实有点吃力。这也就意味着我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多多学习、请教。
三、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是很明显。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的形式不般都是老师讲的较多,学生答的较少。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极少数人。但是,我及时抓住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也想了很多种方法。如:男生和女生比赛读书,小组之间比较读书,角色交换、课前一支歌等。但这些方法只能一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大。
总喜欢围绕着课本上课,抛不开课本,缺少创新,有点偏向应试教育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本册的课文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尽量把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处处有语文。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表达。诗不长,仅三节。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诗人将视野投向农家生活,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在明朗纯净的诗意中表达了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比较少,因为温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点,秋天的季节特点并不明显,而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农家的秋天更是遥远,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对秋天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秋意,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本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一书、一板、一粉笔”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把优美的诗文、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等美好事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这堂课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寻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听秋天)——感悟秋天几处环节。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语》配上一幅充满秋意的唯美画面,开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带入秋日的宁静悠远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这片宁静悠远的秋意中正式上课,揭开了秋的第一幅画面,我用带着恬静而又悠扬的曲子,用蓝天、白云、蜻蜓、稻谷等组成的FLASH动画,用诗般的语言营造一个诗意的秋天,既让学生沉静在诗意之中,又为下面学习诗歌、解读秋天做好了铺垫。假若用传统的方式导入,是将秋天“讲”给学生听,那么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进学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情感就会随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寻找秋天”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寻找诗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词,通过对这些词的品味,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秋天的意境,并品味到作者优美的语言。传统的教学仅能依靠文字,解读方法单一,学生会越学越枯燥,而我借助了多媒体手段,介入图片、文字、音乐,运用对比的手段,不仅让学生欣赏到美,更让学生在图片与文字的比较中,在文字与文字的对比中,在不同音乐的选择中,更深入理解文字。从而达到对诗歌语言的感悟。以第三节诗歌为例。前两节诗歌侧重于描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节诗歌则重在写人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这种微妙的情感定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学生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用音乐,因为音乐最能走进人的内心。我用了两首不同的音乐,一首是明朗欢快、情感激烈的乐曲,而另一首则是略带忧伤,情思飞扬的《少女的祈祷》,让学生在两首具有强烈对比的乐曲中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将诗歌中含蓄表达出的少女的思恋之情解读出来。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朗读为基本步骤,用个别读、配乐读、朗读评价、朗读技巧指点、集体读等多种朗读方法穿插使用,在课堂最后以仍以学生的配乐朗读为高潮,避免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忽略语文所强调的文字本身。课堂结束时我将秋天进行到底,仍用诗文、音乐、图片相配合,点出秋天在每个人的心里。秋天迟早会离去,但秋天也永远不会有终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让学生将秋天的感受延续下去,在网页上提供学生大量的与秋天的有关的图片、音乐、文章等,供学生课后学习,丰富学生对秋天的认识,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秋天而逐渐形成自己对秋天的理解。上完课后,我有如下体会。
1.本课成功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这我想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尤其适合诗歌的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优美的课件为学生的品味、朗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课件用落叶、枫叶、蓝天、白云、稻谷、蜻蜓、果实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围;用音乐渲染秋天的意境;对于学生提高兴趣及体会诗歌语言和情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恰当使用多媒体介入图片、音乐、文字帮助解读。图片、音乐、文字都不是单纯地介入,而是运用比较的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大量优质资源的提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诗歌的语言不能过多地去分析,所以我借助其它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三段的诗歌中,我分别借助图片、文字、音乐的介入,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如在“看秋天”这环节中用图片和文字相比较,图片既表现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文字的删减比较,学生马上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在“听秋天”这一环节中,通过两种不同音乐的比较,学生既提高了音乐的鉴赏力,又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体验。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3.以朗读贯穿始终,体现语文味。以朗读为主线,就避免多媒体教学中经常碰到的喧兵夺主的尴尬。使多媒体起到真正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诗歌重在朗读。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后又能指导朗读。每一节的朗读指导,为下文的朗读作铺垫;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辅相成;最后的配乐朗读又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自信心。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还是缺少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这首诗歌的形式学生比较容易模仿,若能在课堂上展开,让学生查找到不同的关于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学生对秋天的全面的认识,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秋天。然后再让学生写写,这样就能升华学生的情感,并将之表达出来。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像往常一样,对着自己熟悉得有点陌生的旧课总是要发呆半天,怎样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颈,怎样才能不走以前的老路,怎样才能走出教学的高原期,我考虑了半天,抓住了"谎言["这一切入口,成功的抓住主题教学,用一个课时将这老课上透上厚上出新意,没有作秀,没有观客,只有自己的真实和学生的朴实,当两者相遇的时候上出了厚实。
《皇帝的新装》一课是安徒生的一个很著名的童话故事,作者借这个夸张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的虚伪无耻的`不正之风,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真诚,于是我选择了”谎言”作为课堂的切入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以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的要求来上这一课。我是将这一课当做阅读课来讲的,主要使用谈话法,所以读得比较少,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人物的内心,以及咀嚼童话的意蕴,如让学生思考“说谎的都有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说谎””如果你是他们的当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不会说出真话”作者想要借着这么一个至上而下的编织谎言的世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学生一起去探讨、领悟。当然,我们不应该规定死一个答案,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感悟。
当然,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犯了个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学生的能力。我不应该临时改变原来的设计让他们分角色表演,或许让他们出来复述故事效果可能会好些,分角色朗读会更适合。另外,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还穿插了一段很精彩的音乐,可惜那天的音响设备出了故障,没有播放出来,觉得比较可惜。还有,我一位老师交谈过,她向我提出这个意见:《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告诉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中讲真话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去讲真话,也就是说思想教育这方面我没有注意去引导。可总体学生活跃的思维,争先恐后的发言,滔滔不绝的言谈,的确是呈现出可喜的局面,整堂课学生是在”动”中度过的。
每次遇到旧课,都当作一篇课老教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你会发现语文的世界会耳目一新,也会精彩纷呈。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节课,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6
在本课的.预设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文章的语言之美。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赏析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同时也要重视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反思通过“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鸟》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做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活动太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不足。
由于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讲解的部分过多,这导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使这节课的重难点不够突出,虽然层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但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本节课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一级主题的其中一节较为重点的课,这也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根据特征将生物分类,认识到生物界动物类群的多样性。鸟类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最早的飞机便是根据鸟的形态结构特征所设计的,也就是现在的仿生学。此外,鸟类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息息相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以“为了明年燕归来”这个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郑州在爱鸟护鸟行动中所做出了努力,也正是由此而得到“有爱的城市”的称号。本节课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取积极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展开。先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然后分析这些特征为什么能够适于鸟的飞行,最后引导学生对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探究实验只进行前两个步骤,后续工作需要学生课下自主完成。这一部分的重大失误在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的思想没有交流碰撞,因而在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差强人意。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加强学生活动及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单一,评价方式不明确,要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更努力的备好课、充分备课,还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以学生选曲吟唱为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这五个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就以“黯然神伤者,唯离别也。”入题,要求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创设作铺垫。结果有的学生说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的学生说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二、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我不是硬性的示范,而是用提问启发的`方式来进行。我问学生“对长亭晚”,该如何划分节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字是什么意思?这时该怎么读才识合适的?“今宵酒醒何处?”既然是个问句,要不要停顿。学生很快的豁然开朗。
三、意象与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诗中所用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调动所学来分析意象,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如谢予舜同学解读“寒蝉”,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能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如“骤雨”,我问学生下骤雨前,天气怎样,人的感觉如何,诗人写骤雨是为了什么。有的意象是学生根本不会,如“千里烟波”,这时也是以老师引导为主。
四、手法环节:这个环节的实现,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语言的讲解。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动作神态细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问,“年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等,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说是顺畅的。
五、明情环节:很多学生都知道是“伤离别”,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问学生“自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这2个字,引导他们思考诗作的情感范畴。
六、修正作业:上课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上了课,尚有3分钟,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预习的作业,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错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写的不够的,要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教学,向来要求以读带悟,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以自己的范读来感染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朗读素质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一点,作为我的弊病,以后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3.课堂上学生的鉴赏表达较少,因此我设计了修正作业的环节来补充。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今天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咏雪》,它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2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11-21
语文上册《识字3》教学反思03-2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2-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4-14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01-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