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01 18:06:05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数学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反思(必备15篇)

数学教学反思1

  1。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成功之处:我用一句话来说明本节课中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节课我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养;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中学会阅读;在小组活动中学会知识的探索和归纳;在一题多解中训练发散思维,从而使能力目标得以达成,也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为了真正让学习知识落到实处,我又在每得出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给出专项练习题强化训练;再分别以A、B、C三个水平层次进行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知识目标顺利达成,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个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发现基础较差的同学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后我觉得:如果老师先把第一个性质的符号语言转化示范出来,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学生尝试完成后两个性质的转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教学难点更容易突破。第二个地方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折纸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主要还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个小组都定成绩较差的那个学生为发言人,使他们有表现的机会,然后成绩较好的一名学生为补充发言人,及时补充和完善小组得到的结论,可能更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反思中消除遗憾,才能不断地改进、完善教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辽阔而深邃:教学教育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数学教学反思2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清华网校的学习方法栏目由清华附中名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附中优秀学生学习心得组成,以帮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数学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学科,也是高考科目中最能够拉开分数层次的学科,所以学好数学,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以后学习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高一新生在学习上刚刚踏入新阶段,如何去除初中时养成的不适宜高中学习的习惯,又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和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别十分大,从原本的实际思维转入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大幅度转变。这就需要重新整理初中数学知识,构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高中知识特点,较快的吸收新的知识,构成新的'知识结构。

  (2)认真理解,反复推敲思考高中各知识点的涵义,各种表示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仔细辨识、区别,到达熟练掌握,逐步建立与高中数学结构相适应的理论本质与思考方法,切忌急于求成。

  (3)经过学习,要努力培养自我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初步构成运用知识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本事;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我们应试时,时常发现厌试心理,有时会有些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但过分紧张也会导致考不好,所以平时应把练习当作考试,但考试时则平视为练习,心态好了,成绩自我就上去了。

  如何减少解题失误,这是一个考高分的关键。失误少了,分数就会溅涨。这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与认真阅读题目,抓住题目重点、题心,并围绕重点、题心研究其他条件与答案。其次,研究要周全,避免出现遗漏情景,各个方面都要研究到,这需要平日思考事物的长期积累。

  考试考得不好,这是常遇到的问题,心境沮丧是正常心理,但不能持久下去。要将答案听彻底,记下,并与自我的解题思路相比较,发现不一样之处,或不要之处并记于心里,这样对于下次考试则很有好处。

数学教学反思3

  “同学们,你任意说出今年的一个日期,老师就能说出这一天是星期几,大家相信吗?”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激发。有的学生说:“我不信,一年365天,您怎么能记得下来!”有的学生说:“我相信,您那么聪明,背几天就能记住!”我接着说:“好吧,请几位同学任意说一个日期,看看老师能不能准确说出是星期几?”当我迅速、准确说出每一个日期是星期几后,我看到了学生惊奇的目光。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怀着饱满的热情进入到对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课后,有的学生跟我说:“褚老师,这方法太有用了,以后我不用看日历,就能够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了!”这节课让我欣慰的不仅是学生在课上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的热情,而且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采取多种策略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生活中运用规律。这一节平凡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却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

  为了上这节课,各个校区都派出优秀的数学教师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争取上课的机会,我校区这次参与竞争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接到任务时心里很坦然,心想我每周都在上思维训练课,有大量的素材供我选择,上一节思维训练课不是什么难事。可是,静下心来琢磨这件事的时候,真心觉得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如何体现集团课程理念,体现芳草教育的思想,体现校区特色、学科特色,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越思考,越觉得我们之前做的工作还不够。例如,我们各个年级搜集了很多素材,但如何整合利用素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却没有很好的办法。如何体现芳草教育育人目标中的“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现在重任在肩,促使我反思过去的思维训练课的缺陷,必须重新设计一节“凸显价值”的思维训练课。

  价值何在?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父亲给我出的一道数学题,内容就是如果能够知道一年当中的'任意一天是几号,就能马上知道是星期几。过去了20多年,我一直在用这个方法。小时候的一个经历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一定是有价值的!我如果教给学生,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深深记在心中呢?我决定试一试。可仅仅是一道题,怎么就能上成一节思维训练课?如何体现课程特色?我又陷入了沉思。本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有余数的除法和年月日的知识,正好可以体现知识间的整合。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我坚定了备好这节课的信心。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我的数学教师团队用行动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帮着出谋划策;试讲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引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思维训练课教学设计初步确定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为“线”,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有深度,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集团决定让我在教科研年会那天上这节《星期几?我知道!》数学思维训练课。

  回顾整个准备过程,由一个思考点,到形成教学设计,直至教学后的反思,经过了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点”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线”能让学生获得方法;“面”能让学生提高能力,而最终形成的数学思维训练“十性”好比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支撑学生向上的“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培养出“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的芳草学子。

数学教学反思4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学生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漏乘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 去括号导致错误

  4. 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 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数学教学反思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习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平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反思6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学习10的形成与数数》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培养幼儿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幼儿用类推法学习10的形成,理解10 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1.课件幻灯片两张

  2.数字卡片1--10每人一套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小猴今天来和小朋友比一比?比比谁是“聪明智慧星”你们有信心吗?

  二、展开

  1.用类推法学习10的形成。

  (1)播放课件:

  教师:暖和的春天到了,花园里来了许多花,

  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各9朵,幼儿点数,启发幼儿思考如何才能将它们的数量变成10?

  引导幼儿用个添上1朵的方法将三种颜色的花都变成10朵,

  (2)请幼儿将三种颜色的花都变成10朵

  (3)提问:

  9朵花添上1朵花是10朵花,9添1是几?"

  请幼儿复述:9添1是10。

  2.理解10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10。

  (1)在幼儿点数三种颜色花并说出总数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三种颜色的花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

  0朵花能用数字10来表示。

  引导幼儿认读数字10,使幼儿能发准字音。

  (2)理解实际意义:

  寻找数量是10的物体,巩固对10的'含义的认识,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上什么器、器官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

  想一想,数字10还能表示什么?

  小结:10能表示所有数量是10的物体。

  3.游戏巩固:举卡片

  方法:教师在屏幕上出现数字1-10,让幼儿记住。

  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取走1张,再请幼儿睁开眼睛看看缺了哪1张,

  并从自己的的卡片中寻找出来并举起来,以举卡片快又对的幼儿为胜利者,根据时间掌握游戏次数,

  三、结束

  讲评根据上课情况,评出“聪明智慧星”。

  活动结束!

数学教学反思7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游戏乐园(照相),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数学教学反思8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买水果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这时我们往往比较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所以这里我们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2=1102+902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和+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你能用几种方法?

  ①竖式计算;②;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

  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3;5699+56;;;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等。

数学教学反思9

  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数学教学反思10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体验了成。

数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降低学生大脑处理数学概念和作业主题意义的错误概率,提高学生根据情况理解知识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技能。根据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简要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数学阅读理解的提高有时比数学计算更有助于学生的生活。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理解知识的能力,不仅是理解数学作业问题的能力,也是理解数学知识潜在表达的能力,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和公式集的学习错误,让学生融入数学,遵循教科书的介绍和老师的指导,学会“理解数学。

  一、阅读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不仅包含具有计算意义的符号,还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一切知识都离不开文字的传递过程。在学习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中,阅读理解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老师解释了“加法”的含义。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字或数量组合成一个数字或数量的计算过程。这些涉及数学本质的概念性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数学表达的意义。异常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阶段,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数学表达式的含义,而不需要数学阅读能力的锻炼。对阅读理解发展缓慢的学生进行简单粗略的评价会消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学数学阅读的方法

  推荐阅读: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提高教师对数学阅读的理解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一直围绕计算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发展。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对阅读理解的理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增加语言阅读理解教材,教育学生学会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和信息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的条形图知识时,除了教学生理解和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外,还应注意概念和方法的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识转化为计算和绘图,这将脱离现实生活。当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张三个苹果和两个梨的`统计图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所表达的含义,并学会用语言表达统计图的内涵。教师应科学对待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时在数学课堂上增加阅读训练材料,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

  数学阅读教材不像语文教材那样贴近生活。数学阅读教学更注重数学知识,更具专业性。在学习数学阅读时,学生一般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材知识点的介绍来理解书本和教师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咀嚼单词,圈出数学概念的注释,并将数学语言想要逐字表达的知识材料教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分组时,老师说如果你平均把六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你必须集中精力解释“平均”是什么,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立即理解“平均”的含义。除了小学语言发展缓慢的男孩与成年人有不同的语言理解技能外,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智力正在发展的儿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话题的含义。他们可以带上六个苹果和两个盘子,向学生演示平均分配苹果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个盘子上放三个苹果是“平均”的,其他方式是“不均匀”的,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主题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创造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环境

  现代教学一直倡导教学质量,倡导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图形几何、线段图形和数量关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性,从多方面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可以以生活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数学教学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来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经验。数学课可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含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获取教科书中的主题,并让学生通过活动表达教科书主题的含义。老师问学生加三个学生和两个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五人一组,表达教材中单词的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问学生:6除以2等于多少人?学生快速组成三人小组,通过游戏过程提高数学技能,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同样的方式是行不通的。通过另一种方式,学生可以融入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三、小学数学阅读对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益处

  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教科书和主题的理解,减少学生在概念问题、确定问题、操作问题、应用问题上的失分,提高学生综合成绩。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改变学生思维的过程。许多小学生说他们可以做这个话题,但当他们看这个话题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漫不经心地阅读这个话题。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他们根据过去的经验理解了主题的含义,导致了各种粗心的事情。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所看到的单词快速理解主题的要求,理解知识点和材料。结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减少文字处理过程中对主题含义的误解和误读概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进取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学反思12

  一、一段题外话

  4月4日清明,许多学校都组织了学生去春游。后来老同学讲了一个笑话。她说清明节那天她们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要求写出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行了。有一大半的学生写道:“清明节,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到了烈士陵园。”

  无语,不知道怎么说。

  二、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感觉不是太难。书本上的`题目我事先做了一下,觉得学生应该也是能够做的。

  1、操作之后的语言

  今天一上课我就出示了各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很快地就把轴对称图形找出来了。我让学生拿了长方形到黑板前对折而后自己再画了对称轴,顺便规范了一下对称轴的画法。再让学生先想一下,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了一下什么叫对称轴,哎,我发现,经过操作学生就是能够说,而且说得是自己的理解,也还蛮到位。

  2、探究部分的难度。

  原题为:试一试找出正方形的对称轴。

  正方形图案简单,学生对正方形的感知很多,找出正方形并画出对称轴并不是难事,可以说,没有探究的价值。

  所以,我把题目变了一下,改为让学生探究想想做做4.

  小组合作: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完成下表。

  正三角形

  正四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边数

  对称轴的条数。

  你们的发现。

  学生一填,马上找出了规律。那就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这一步,还是处理得很满意的。

  3、练习的问题。

  既然是新授的第一课时,练习中就肯定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在预设之中,有些在预设之外。

  譬如第2题。学生的对称轴找不全。

  譬如第5题,学生的图形设计流于简单,缺乏美感。

数学教学反思13

  一、试卷内容分析:

  平和县20xx-20xx学年上学期期中考七年级数学试题共七大题。考察范围分值为《丰富的图形世界》14分,《有理数及其运算》43分,《字母表示数》43分,第一章题量感觉少了点。试卷题量适中,难度值比以往有所降低,这也反映了初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现在基层的数学老师最怕的就是平时教得很辛苦,而考试成绩却难于体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个别出卷者为标新立异,经常找一些偏怪难的题目,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却不料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使学生一看到数学试卷头就晕,对数学老师的讲课失去了兴趣。因此,本张试卷是成功的,她的知识覆盖面大,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题目多样,立意新颖,有利于反映考生真实的学习水平,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更有助于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我校七年级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数学及格率48.3%,优良率32.8%,优秀率12.1%,整体成绩不大理想。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个分析:

  第一大题(填空题),共16小题,题目总体较简单,答题不错,但满分者几乎没有,错误较多的有第11、13、14、16题。

  第11题很多同学受到书上“24点游戏”的误导,写出的式子结果为-24。

  第13题“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所有负整数的和是”,学生没能把题意有机联系起来而导致错误的答案。

  第14题的错误原因应该是学生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属于较典型的数学陷阱题。

  第16题很多学生只列出算式,没有进行计算,这跟老师平时没多加强调填空题应是最简结果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大题(选择题),共6小题,题目总体较简单,答题不错,有不少满分卷。

  第三大题(计算题),得分率只有68%,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掌握不扎实,老师应做教学反思,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四大题(合并同类项)做得较好,可能是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对分配率情有独钟的原因吧,开个玩笑。

  第五、六、七大题,学生答题还可以,中等以上的同学都做得来,不在多说。

  三、今后教学方法方式及其建议:

  1、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耐心做题的良好习惯。现在的考卷一般不难,细心和耐心就显得尤其重要。

  2、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注意双基的训练。只有基础知识训练扎实了,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做练习,多加反馈,有一定的题海量,使学生对各种题型有驾轻就熟之感。

  4、注重寻找规律题的训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反思1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怎样的问题才叫做“好”,罗强老师给出了精湛的描述:初始性、情境性、全息性、结构性。

  我想,一个好的问题如同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着学生兴趣盎然的步入数学殿堂;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颗优质的种子,让数学知识在此生根发芽,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个好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数学的天空自由翱翔……

  数列整个中学数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尤其是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数列问题,使对数列的认识更深入一步;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学归纳法等内容作了铺垫。同时数列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好题材,自始至终贯穿着观察、分析、归纳、类比、递推、运算、概括、猜想应用等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数列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题材。因此学好数列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方法简述]

  本节课是《数列》第一节,是一章的学习基础。但由于是入门的第一节,概念多,知识点多,学生常感到琐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问题导引,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首先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切入点,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再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使非本质特征被一一地剥离,让本质特征更好地被揭示在学生一步步的探索过程中,并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继而通过层层深入的例题配置,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一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有意识的留给学生适度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类比中发现,在思索中概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目标定位]

  学习是人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思考、揭示数学规律,才能更有效的促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索,形成并掌握数列的概念、表示法、分类;体会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能用函数观点理解数列相关知识;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会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某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以及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法1:上课伊始,老师借助多媒体讲述故事:有一个叫杰米的人,有一天他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我将在整整一个月内每天给你十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说:真的?你说话算术!合同生效了,第一天杰米支出1分钱,收入10万元;第二天,杰米支出2分钱,收入10万元;第三天,杰米支出4分钱,收入10万元,到了第十天,杰米共支出10元2角3分,收入100万元,到了第二十天,杰米共支出1048575元(1万多),收入200万元,杰米想要是合同定两个月,三个月该多好啊!可从第21天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第21天杰米支出1万多,收入10万元、到第28天,杰米支出134万多,收入10万元,结果杰米在31天得到310万元的同时,共付给韦伯2147483647分,也就是2000多万元,杰米破产了!

  为什么杰米会破产?很显然的原因:没有学好数学,尤其没有学好我们即将学习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这一章——《数列》

  法2:以草花扑克牌引发学生探讨兴趣,草花实际上就是三叶草,代表着祈求、希望、爱情,如果你能找到四叶草,相传你就找到了『幸福』。

  从而引出斐波那契数列,让学生再找出生活中常见的数列。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故事,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愿望。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1:什么是数列?

  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再借助多媒体进行几项活动:

  切一刀可将一个比萨饼分成2部分;切两刀最多可将比萨饼分成4部分;切三刀最多可将比萨饼分成7部分;…继续切下去,比萨饼最多被分成的部分可得到一列数

  ③2,4,7,11,…

  ④从1984年到20xx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6次按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15,5,16,16,28,32、

  ⑤场地上堆放了一批钢管,从下往上数有4,5,6,7,8,9,10

  ⑥场地上堆放了一批钢管,从上往下数有10,9,8,7,6,5,4、

  ⑦写出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3、1,3、14,3、141,…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教师提出:以上7列数有些什么特征?学生会很快发现:有一定的规律。紧接着教师提出:是有一定规律,这些规律具体的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发现:次序!

  教师指出:为研究方便,我们把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第1项(首项),第2项,第3项,…(总之,这一项拍在数列中第几位就叫做数列的第几项)

  再让学生每一个人举出一个数列的例子,写在草稿纸上,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

  概念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具有丰富意义和内涵,同时又具有直观生动的背景,因此概念课应让学生从概念的`原型或实例出发,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领悟直观和严谨的关系。让学生的学习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三、问题导引,深化概念

  问题2:数列⑤和⑥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在问题2的解决过程中,强调了“次序”,即只有项和次序完全相同的数列才是同一数列。让学生发现:数列和数集的不同:数列中的数有序,而数集中的数无序;数列中的数可以相同,而集合数的数具备互异性。

  设计意图:

  在形成概念时,也许会有学生认为数列是有一定规律的数的集合,通过问题2的分析,加深对概念理解,为下面学习排除障碍。

  设计意图:

  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在问题的导引下,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领悟知识,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注意到数列与函数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师强调:用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其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请一位学生回忆函数的研究内容——函数的定义及性质,而后学习了几个特殊的函数,以及函数的应用,

  类比函数,你能说出数列的研究历程?数列也是这样:在掌握了数列的概念之后,我们会去研究两个特殊数列,而后应用所学习的数列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尝试着让学生运用类比,自己发现将要研究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3: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你认为数列常见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列表法(有时也称为列举法):函数两行,数列一行即可、前面的数列,数列的一般形式给出的都是列举法;

  2、图象法;

  3、解析法。

  问题4:数列的图象是什么样子?

  让学生先在笔记本上画出数列④⑤⑥的图象,并在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观察得出:

  怎样分类?即根据项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再对这7个数列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

  自己画图,使学生对数列图象迅速理解,而且所选的三个图象恰好引出数列分类知识,使课堂前后连贯,知识过渡自然。)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函数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是解析法,本节课先研究

  列的通项公式。需注意的是:通项公式是解析法表示数列中的一种,下节课还要学习其他的解析法。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2—6,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深化了数列概念。

  四、典例剖析,应用概念

  在研究函数的时候,函数的很多性质常常是通过解析式来研究,那么数列的很多问题自然是通过通项公式来研究,也就是说通项公式在数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题还要借助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出:已知数列的前几项,用观察法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应该怎样思考?让学生讨论回答:概括一下主要有2个方面:

  1、要注意观察数列中项与序号的关系;

  2、要注意观察数列中项的几大特征如:符号特征;相邻项之间的关系;分子分母的独立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化归一下,联想一下转化为我们已知的,熟悉的数列,而后写出来。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刚学知识,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设计以上两道例题,用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变式训练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并通过及时总结,使学生从会做一个题到会做一类题。

  五、归纳反思,提高认识

  让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上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1、知识要点: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项;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列的分类。

  2、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分类、转化的思想。

  3、写出一个通项公式的常用技巧:

  设计意图:

  对教学内容归纳、疏理,小结本节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的有机结合中,有序和谐、民主平等地展开。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概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经历观察归纳、探索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新知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教学过程中通过环环相扣、设置得当的问题链,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热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整堂课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

  另外,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上也做了一定工作,反思可以说是学生认知水平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个主要环节,所谓反思也是解决问题后自问几个为什么,为下次解决问题获得有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真正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促使学生思维升华,由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之目的。

  本节课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用问题牵着学生走,而是设置情境,让问题呼之欲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点在采用“问题导引,自主探究”这一方式的教学中都应注意。

数学教学反思15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

  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展示自己空间旅游时的一些相片,以及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本节课,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梳理,对教材可以说是准备充分。但为了使课堂更加生活化,把人数有40人改成了60人,增加了人数,就增加了学生计算的难度。而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高估。总之,由于自己对学生估计不到位,所以使得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时间安排没有做到合理化和最优化,有待于自我反思和在今后的课堂中改正。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9-26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1-16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02-02

数学教学个人反思03-31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03-27

数学作业的教学反思03-27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04-03

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08-09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