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觉得要抓住课文的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完成生字教学,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教学中,我先设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配上图片及解说,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巨大伤害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父亲克服一切困难救儿子做好铺垫。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新词语,并将词语配上背景图、加上解说,然后将词语串联成一句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既认识了词语又通过相应的配图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课文内容,这样的生字教学方法新颖直观,图文并茂,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快记住这些新词语,我想这是高年级识字教学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父与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特别是课文中描写这对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真正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达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新课程倡导:我们语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课文中描写的是国外的一对父子,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对此,教学中,我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关图片,当悲伤的音乐响起,那仿佛来自天国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时的课堂"无声胜有声",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真情。
课的结尾,我出示了一个小练笔: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父亲的心,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就请你拿起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换位思考,感恩于父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2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2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08-12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10-0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20篇)06-2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08-2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华10-11
地震中的父与子经典教案(精选5篇)09-22
精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