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时间:2024-07-06 12:42:09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15篇(精)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15篇(精)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

  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一是以小白兔过生日,兔妈妈请客,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学习一一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对比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让幼儿做对应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兔子和胡萝卜(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

  目前,国内外数学教育发展趋势均强调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贯彻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讨论式教学逐渐成为幼儿数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活动中的群体讨论正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建构的、动态的学习方式的体现。

  教师在幼儿群体讨论中,不但要关注幼儿讨论的`内容和质量,还要关注幼儿讨论的过程和细节,同时更要关注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在讨论中的状态和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本节课自始至终渗透多媒体教学,幼儿通过图片,音乐可以多感官的融入课堂,但是在环节转折设计细节上还有所不足,需要更多的渗入游戏加以改进。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2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游戏过程: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标记。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游戏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3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别物体位置的上下,初步感知空间关系。

  2、巩固一一对应的方法和按用途分类。

  3、乐于参加数学游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小卡片 实物(苹果、香蕉、桔子、积木、玩具等)、 铃鼓、天线宝宝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游戏兴趣

  1、“今天徐老师在教室里藏了许多宝贝,谁想和我一起去寻找宝贝?”

  2、每人拿一张小卡片,“看看上面画的是什么?你就寻找这个宝贝。”

  二、幼儿进教室寻找宝贝

  1、检查幼儿手中卡片与实物是否一一对应

  2、“你找到什么宝贝?”

  3、“你在哪儿找到的宝贝?”

  4、用一句话说“你在哪里找到的什么宝贝?”

  5、按用途分类:吃的食物放在桌子上面,玩的玩具放在椅子下面

  三、巩固认识上下

  1、老师寻找宝贝,出示铃鼓、天线宝宝玩具

  2、玩游戏

  ⑴、老师问“铃鼓在哪里?”“天线宝宝在哪里?”

  ⑵、幼儿回答“铃鼓在桌上(或桌下)” “天线宝宝在桌上(或桌下)”

  ⑶、老师把铃鼓、玩具的.位置变化一下,再问答

  ⑷、老师问,幼儿用手指表示,在桌上就向上指,在桌下就向下指

  四、带幼儿到外面寻找宝贝,说说“宝贝在哪里找到的?”

  活动反思:

  让幼儿为中心辨别客观物体的方位。在幼儿对自己身体部位的方位有较清楚的认识并对方位词的含义有所领会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以自身为中心分辨“我的上面,我的下面,我的前面,我的后面”等。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寻找、操作等活动,让幼儿体会物体与自己的方位关系。例如:我有意识地在相应的方位摆放些物品、玩具或利用活动室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寻找“你的前面有什么?或者什么东西在你的前面”等。这样孩子学习的很有趣,在生活中学习,体现了教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孩子学习知识点又很扎实、牢固。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4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几种常见的蔬菜,水果及夏令物品的名称,能从外形上区别个物品的外形的相同和不同。

  2、幼儿愿意与同伴合作游戏,掌握两人轮流接龙的规则。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操作卡片:夏令物品接龙卡每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说出认识的夏季物品。

  (1)教师:夏天到了,你们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夏天可以看到的吗?

  (2)幼儿讨论讲述。

  2、出示接龙卡,请幼儿观察接龙卡指认接龙卡中的物品。

  (1)幼儿选择一套接龙卡,让幼儿看着接龙卡指认物品,说出名称。

  (2)接龙卡上哪些东西在当地可以看到?哪些东西在当地不常见到?除了接龙卡上画出的这些东西外,本地还能见到哪些夏令物品。

  3、介绍接龙游戏规则。

  (1)告诉幼儿接龙卡是两个人玩的游戏。

  (2)一位幼儿配合教师演示活动规则:两人平分卡片,然后轮流出卡片,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物体接在一起,如果自己手上没有合适的卡片相接,则仍然由对方出卡片,直至两人所有的卡片出完或两人都无法再接下去时为止。

  4、幼儿操作练习。

  (1)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提示幼儿可将分得的.接龙卡片排列在桌子边上,如果一头接不下去,可试着另一头。

  (2)建议幼儿在接卡片时一边接一边表述如:葡萄和葡萄接在一起等。

  (3)要求幼儿玩后收好接龙卡片。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并学习观察、操作,将相同的水果图案头尾相接,理解接龙游戏的规则,能按照要求自主地进行接龙游戏,体验在数学活动中操作的乐趣。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5

  活动目标:

  1、学会观察、发现实物的特征,并能根据实物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分类活动带来的快乐。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4种水果(苹果、梨子、猕猴桃和橘子),4种零食(糖果类、牛奶类、饼干类水果冻类)。

  2、大筐2个,托盘8个,贴有标志的托盘20个。

  3、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陈老师今天买了很多的东西要带你们去秋游,开心吗?”

  幼儿按照男女不同排成两队。

  师:“现在陈老师请你们排成两队,男孩子一队、女孩子一队我们到大教室里先把去秋游的东西准备起来。”

  二、按照水果的名称进行第一次分类。

  1、出示水果让幼儿认识。

  教师将自己水果拿出来让幼儿认识。

  师:“陈老师买来了很多的东西,你们看看这些是什么?”

  (幼儿自由讨论)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水果,你来说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给水果分类。

  师:“我们现在和这些水果宝宝来做个好玩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这些水果宝宝分一分,苹果跟苹果放在一起,橘子和橘子放在一起……”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幼儿操作完后问:“你是怎么分的?”

  (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橘子和橘子放在一起……)

  小结:刚才他的这样分水果是根据水果的名称不同来分的。

  三、根据零食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第二次分类。

  1、出示零食教师一一出示零食让幼儿认识。师:“除了这些水果外,陈老师还买来了很多的小零食,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儿自由讨论)

  师:“好多好吃的零食,你们喜欢吗,你最喜欢吃那种零食?”

  请幼儿找找老师手中食品的好朋友。

  2、个别幼儿给零食分类师:“我们要跟这么多的零食玩游戏啦,谁来把这些零食分分家,好朋友和好朋友在一起。”

  幼儿操作完后问大家:“你们说一说他是怎么分这些零食宝宝的?”

  (个别幼儿回答)

  然后问分的那个幼儿:“现在你告诉大家你是根据这些零食的什么特征来分的。”

  小结:他们这样QQ糖跟棒棒糖在一起,纯奶和酸奶在一起……是根据零食的种类来分的。

  四、幼儿集体操作,第三次分类

  1、教师讲解操作的.方法,师:“这里还有很多的零食和水果要和大家来做游戏,请你们一起合作帮它们分分家。现在请四个好朋友一组,我在每一组的中间放了一大筐的水果和零食,在旁边放了几个小筐,请你们把它们分分家。

  2、教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2、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检验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分别请两组的幼儿上来跟大家一起检验。

  五、游戏《找朋友》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师:“这里有好多的水果宝宝和零食宝宝跟你们做朋友。”

  帮个别幼儿带上胸饰问:“你现在是什么宝宝了啊?”(我是苹果宝宝)师:“对了,你说的真好,现在你们带上什么胸饰就是什么宝宝了。我现在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给这些宝宝分一分,鼓声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去把一样的朋友拉在一起,鼓声一停的时候看谁又快又对。”

  2、幼儿游戏一次,教师或幼儿去检验。

  3、游戏数次后结束,幼儿回教室。师:“我们玩的真开心,接下来还有更高兴的事情,我们回教室检查完3组的实物后,装好后就可以去秋游了哦!跟老师们说再见吧。”幼儿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6

  活动目标:

  1、能将相同的物体归放在一起,并用1—5实物卡进行匹配。

  2、巩固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3、乐意大声地回答问题。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幼儿玩具、衣物、鞋子等日常物品每样3—5个;相应的实物标记。

  2、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小熊商店要开张了,可这儿的商品还没有放好呢?我们一起来帮助小熊整理一下好吗?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整理最方便顾客来买物品?

  2、操作活动。

  幼儿在商店里进行整理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行为,提醒幼儿按刚才商量的结果进行整理。先将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然后再为它们配相应的实物卡。鼓励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和实物卡上物品的数量。

  引导幼儿观察商品数量和数量标记,知道幼儿画相应的连线。

  引导幼儿观察彩色的画,找一找有哪些图形,请你在标记的旁边画短线或圆点记录图形的数量。

  3、活动评价。

  师生共同检查物品整理和摆放是否正确。

  鼓励幼儿告诉大家,自己是怎么样为商品整理物品的`。

  活动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7

  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三只小熊》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三只小熊》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儿歌中唱到的是谁呀?”“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小熊一家人在干什么”

  (二)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师:“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熊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三)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师:“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那它们用什么吃饭呢?我们准备好了三只碗。”

  2、师:“哪知碗给熊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熊妈妈?什么颜色的?熊宝宝呢?”

  (四)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师:“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图形,有三角瓶、正方形、圆形。”

  3、师:“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妈妈吃?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五)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细”

  1、师:“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幼儿感知“粗”、“细”:“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是胖瘦,但是玉米我们要说它是粗或者细。”

  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熊宝宝胃口最小,吃的玉米是最细的。

  熊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吃的玉米是不粗也不细的。

  (六)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师:“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觉得呀,熊爸爸吃得最最多,所以给它最多的三个苹果,熊宝宝吃得最最少,所以给它最少的一个苹果,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所以我们给她不多也不少的三个苹果。”

  2、请幼儿尝试自己分一分。

  (七)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小,高矮,粗细,多少,请小朋友们将家里的吃的分给爸爸妈妈们吃,好吗?想一想你们要按什么分呢?”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通过小熊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让幼儿给小熊一家人分早餐充分参与活动,感受到物体大小、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在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包括:1、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3、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指南》中对于小班幼儿数学方面的要求: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高矮、多少、长短并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活动通过分蜂蜜,玉米,碗,苹果,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的大小多少和长短以及数量的.不同。本次活动设计较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过程较简单,有的环节稍微有点重复,在活动过程中会显得语句有点枯燥,应改进,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分6个苹果对于小班部分幼儿来说较有难度,有的幼儿无法将6个苹果多少不一的分给三只熊,应加强引导与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活动的过程,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自体验分配,相信会又更好的效果。还需加强对于《指南》的学习、加强对幼儿的了解。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8

  活动目标:

  1、幼儿熟悉5以内的数序,能按数目由少到多地排列物体。

  2、幼儿愿意做小剧院的志愿者,为大家服务。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把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小舞台,观众席上备小椅子12张(其中3张椅子贴红标记,4张椅子贴黄标记,5张椅子贴蓝标记),不需排好。戏票12张,志愿工作证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小剧院的游戏主题。

  教师:小朋友最快乐的节日是六一节,怎么才能把我们学会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建议幼儿开小剧院)

  2、介绍小剧院,安排观众席,讨论参加游戏的角色职责及规则。

  (1)领幼儿参观小剧院的场地,介绍舞台和观众席的地点。

  (2)请幼儿把贴好颜色标记的`小椅子搬过来,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安排小剧院的座位(引导幼儿先将一样的颜色标记的椅子归类,再根据每一种颜色的椅子的多少,从少到多排成三横排)

  (3)幼儿讨论:小剧院需要几个志愿者?志愿者要负责哪些事情?

  (4)引导幼儿了解志愿者的工作:负责给观众售票,协助观众找座位,还要为观众表演节目。

  3、指导幼儿玩小剧院的游戏。

  (1)出示戏票,告诉幼儿每种颜色的票要对应相应颜色标记的椅子,红颜色的票坐第几排?黄票和蓝票呢?其中有一个点的红票坐第一排的那哪一张椅子?有两个点的红票坐哪一张?

  (2)协助志愿者安排节目顺序并支持每个志愿者顺利演出。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尝试运用一一间隔的规律构建火车。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能比较事物之间大小、形状、颜色等的差异。

  3、激发幼儿乐于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火车车厢胸饰人手一份,幼儿操作材料若干份,磁带一盒(开火车音乐)。

  2、环境创设:按规律排的椅子,按规律排的柳条等。

  活动过程:

  一、集体游戏“开火车”。

  1、开火车入场“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开火车的游戏,我做火车头,你们做车厢,好吗?”听音乐游戏一遍。

  2、师引导幼儿观察:

  (1)“到站了,车站的叔叔阿姨为你们准备了休息的椅子呢,看这个椅子是怎样排的呀?”

  (2)请小朋友看着椅子上的标记坐下来。

  (3)火车又要开了,现在的`火车和刚才的火车不一样了,现在的车厢是怎样排的?教师小结:对,我们现在是一节男车厢一节女车厢排的,很有规律。

  3、听音乐游戏一遍,再次观察比较。

  (1)到站了,车站的叔叔阿姨也为我们准备了礼物呢。(出示胸饰)看这些车厢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说出大小,颜色不一样)

  (2)请小朋友选一个戴起来,说说自己现在变成了什么车厢。

  (3)看谁来坐火车了,它们是怎么排的?我们来排一列火车给它们坐,好吗?幼儿排好后请列车员检查。听音乐游戏一遍。

  二、独自游戏排火车。

  1、这里还有很多火车没有装上车厢呢,请小朋友帮它装,好吗?

  2、幼儿排,教师指导。要求:先看看有什么车厢?车厢有什么不一样?请小朋友排一列有规律的小火车,排好了,开到有规律火车站来。

  3、一起观看自己排的火车,讲评。

  三、结束活动:这里有三节不一样的车厢呢,它们也想变成一列有规律的小火车呢,怎么变呢?我们一起去帮它想想办法,好吗?

  活动反思:

  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为了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思考。而体育活动本身就和游戏密切相连。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0

  活动目标:

  1、能按图形特征分类。

  2、学会说“我找到…宝宝了”“我摸了一个…”句式。

  3、体验帮助他人后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图片(包含图形妈妈和图形宝宝),三个托盘。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过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名称。

  重难点:能根据图形特征分类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妈妈哭脸,导入活动。(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师:今天小四班来了三位客人。你们看看她们是谁?她们为什么哭啦?

  小结:她们是圆形妈妈、三角形妈妈和方形妈妈。她们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哭了。

  二、引导幼儿玩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能按图形分类,学会说“我找到…宝宝了”)

  1、找出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图形宝宝藏在哪啦?

  2、提问,引导幼儿思考自己找到的图形宝宝应该送给哪位图形妈妈,并说出“我找到…宝宝了”句式

  师:你找到什么宝宝了?送给谁?

  3、请幼儿分别送三角形、圆形、方形宝宝回家

  小结:小朋友都给圆形妈妈、三角形妈妈和方形妈妈找到宝宝了,小朋友真棒!

  三、出示摸箱,请幼儿摸出图形并送回家(能按图形分类,学会说“我摸了一个…”句式)

  师:1、听一听,有什么声音?我请坐的好的小朋友来摸一摸。

  2、你摸了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把它送回家

  小结:有的小朋友摸了三角形,有的摸了方形,有的摸了圆形,小朋友看看它们是都回到自己的家吗?

  四、请幼儿谈一谈帮助别人的感受(目标3)

  师:把图形宝宝送回家了,孩子们感觉怎么样?

  小结:帮助图形宝宝们回家了,孩子们心里都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图形宝宝特别感谢你们!

  五、延伸:去活动室外找图形

  师:小朋友真棒,把图形宝宝都送回家。图形妈妈特别高兴!妈妈说外面还有许多图形宝宝呢,咱们静悄悄的排队出去帮图形妈妈找找吧!

  小结:原来外面有这么多图形宝宝呢。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三角形宝宝、圆形宝宝和方形宝宝。

  活动反思:

  优点:

  1、这次上课教学语言更加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相比较上次而言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2、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了,幼儿大多数掌握了上课的.重难点。

  3、语言上,幼儿大部分能做到老师的要求,如说出“我找到…宝宝了”。

  4、摸箱做的更为精细,基本吸引了所有幼儿的注意。

  缺点:

  1、在请幼儿说出自己找的是什么图形宝宝时,教师问句不统一,孩子思维受到干扰。

  2、教师在提问时未提出总体要求,而是在每位幼儿说时一个个重复要求,浪费了时间。

  3、教师请每位幼儿都来说了一遍,耽误了时间。

  4、教师在放置图形妈妈时,把图形妈妈放进盘子里,导致只有教师一人能观察到幼儿放的对不对,而其它幼儿未能参与进来。

  5、教师在请幼儿说出“我找到…宝宝了”之后,又要求幼儿说出“我摸了一个…”,导致幼儿思维混乱,说不上来。

  6、教师要求幼儿找到一个图形,然后送回家,主要体现一一对应,未能充分体现“能按图形特征分类”的目标。

  7、在请幼儿从摸箱摸出图形环节,教师请幼儿一个个来前面摸出图形,耽误了时间,老师只照顾来摸图形的幼儿,不能照顾其它幼儿。

  8、在个别幼儿不能正确区分方形和三角形之后,没有对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进行充分解释和说明,只是请其它幼儿纠正,该幼儿未能充分理解。

  整改措施:

  1、教师始终用一个问句提问:“你拿到了…宝宝。”

  2、在请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图形之前,提出总体要求,要求幼儿用好听的话说:“我拿到了…宝宝。”

  3、在第二和第三环节,分别请部分幼儿练习,两个环节的幼儿加起来是全体幼儿,或者有少数交叉。

  4、教师在安置图形妈妈时,把图形妈妈贴在盘子下方,使孩子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图形妈妈的家,在幼儿送图形回家时,其它幼儿也可以一眼就能看出送的是否正确。

  5、教师始终要求幼儿说“我拿到了…宝宝”。

  6、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拿两个图形宝宝,然后送回家,这样幼儿就有了一个对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体现了活动目标。

  7、教师端着摸箱到孩子身边,请部分幼儿摸出图形,一个一个送回家,节约时间,拉近了师幼距离,方便教师集中其它幼儿的注意力。

  8、在个别幼儿不能正确区分三角形和方形之后,教师对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并使用对比方法,促使幼儿明白自己拿的是方形,而不是三角形。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1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图一张,1只小鸟,2只小鸡,3只蝴蝶,4条小鱼,5朵小花,1—5的点卡;

  2、三只礼品盒(内有一个娃娃,二部小车,四本书);

  3、幼儿人手一份1-5的点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花园王国里的小动物都醒了,我们来看一看有谁?(出示背景图)天上有1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只),1只小鸟可以用点卡1表示。

  2、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2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只),2只小白兔可以用点卡2表示。

  3、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只?(3只)。小蝴蝶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点卡2。

  4、小鱼们游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条?(4条)。(出示点卡4)

  5、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朵),它们的点卡好朋友呢?(出示点卡5)

  三、摸一摸。

  出示三只礼品袋:“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来数数一共是多少份?会是什么好东西呢?她说要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袋子里是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四、动一动。

  春姑娘还准备了小花篮,请你们装花送到花园王国去,你们想吗?但是春姑娘有要求的':

  1、引出操作要求:(1)看看篮子上的数字是多少?

  (2)在花篮里放上一样多的小花。

  2、

  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3、检验操作情况。

  (1)你的篮子要装几朵花?

  (2)和全体听课老师、幼儿一起帮忙检验。

  (3)小结:一边贴一边数,数到和数字一样你就装好花了。

  五、活动延伸: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和点卡宝宝做朋友?请

  你找一找,找到后把你手中的点卡宝宝和它们碰一碰做好朋友,并且告诉它们,你们是点卡宝宝几的好朋友。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2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动态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春天来了,幼儿园里的花儿也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常常引来幼儿前来观赏,他们原本是去赏花的,可却被飞来飞去的小蜜蜂吸引住了,小蜜蜂成了他们探索最多的话题,他们彼此间交流自己的所见,“小蜜蜂飞到那朵红花上了”,“小蜜蜂发出了?嗡嗡嗡?声”,“小蜜蜂飞走了”……借助幼儿对小蜜蜂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意为幼儿设计了“花园王国”的数学活动。

  主要目标为: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从选择内容到活动准备再到活动的组织过程,我发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能做到积极参与。我在展示图片时不够规范,显得画面有点乱,应将数字与点卡贴在图片边上,不但美观也易于让幼儿理解。在最后的环节可加入小动物的叫声等各种丰富形式,让幼儿于游戏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出花朵颜色和小蜜蜂的数量时,要求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可告诉幼儿抽象数字的表示方法,如1只小鸟用数字“1”表示,但不要求幼儿识字,只是让幼儿对数字进行初步感知。

  3、在点数时,可启发幼儿用不同方式进行手口一致点数,如从左到右,按颜色点数等等,促进幼儿散发性思维的发展。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3

  活动目标:

  1、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按钮口的特征(颜色、大小、纽扣上的洞洞的数量等)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感受帮助小动物找到纽扣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故事PPT、塑封的小动物、塑封纽扣、草地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这是什么?有几颗纽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一颗纽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观看PPT

  1、观看PPT1提问:这颗纽扣是什么样的?

  小结:小老鼠捡到了一颗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4颗洞洞的纽扣。

  2、观看PPT2提问:

  (1)这颗纽扣是小狗丢的吗?

  (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狗的纽扣是红色的,小老鼠的纽扣是白色的,它们的颜色不一样,所以不是小狗丢的。

  3、观看PPT3提问:猜猜小兔会怎么说?

  小结:小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的纽扣是圆形的,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所以不是小兔丢的。

  4、观看PPT4提问:

  (1)小老鼠会怎么问呢?

  (2)如果你是小松鼠会怎么回答?

  小结:小松鼠的纽扣上有5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上只有4个洞洞,它们的洞洞不是一样多,所以不是小松鼠丢的。

  5、观看PPT5提问:小朋友想一想,这颗纽扣是小蚂蚁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小蚂蚁的纽扣小,小老鼠的纽扣大,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不是小蚂蚁丢的。

  6、观看PPT6提问:

  (1)它会怎么问妈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老鼠的话。

  (2)这颗纽扣是妈妈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妈妈的纽扣和小老鼠的纽扣都是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4个洞洞,大小也是一样的。

  7、观看PPT7

  三幼儿操作

  1、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纽扣,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每人抱一个小动物,在草地上找到相应的纽扣并贴在小动物身上。

  3、交流分享,并验证。

  小结:你们也是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反思总结:

  倡导孩子的自主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方向,因此,整个活动中我都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由于活动的情景性比较强,幼儿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很投入孩子们很喜欢故事的内容,能跟着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有积极表现的欲望。多媒体辅助法等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仔细的观察图片内容,帮助小老鼠一起寻找纽扣的主人,又通过白板课件,增添活动的乐趣。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4

  本次活动在设计思路上我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既是学习、学习既是生活的特点,选择了他们感兴趣、又有困惑的内容:《认识白天、黑夜》来开展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我力求在避免数学活动枯燥化的前提下,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模仿动作——实物对应——生活场景——音乐感受等环节让幼儿从生活中多方面来理解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是我们组织活动时常讲的一句话,我在每一个环节中力求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时间、思维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充分还给孩子。在第一个导入环节中使用了从幼儿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模仿动作,既放松了幼儿的情绪,又让幼儿感知了活动的内容。在图画感知白天、黑夜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联想,将平时的生活经验导入到课堂中来,在分实物和分卡片的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自由活动、交流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这个氛围中争论、探究。虽然小班幼儿这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太足够并没有出现什么精辟的论点,但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还是让我欣慰。他们说出了物品的使用时间,讲出了自己卡片中人物活动的内容,并且知道他们都应该放在哪一个时间里。幼儿在一个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另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仅仅是语言交流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激起浪花。因此,最后一个环节音乐游戏时,教师和孩子的情感在肢体语言、表情语言中得到升华,教师和孩子在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里,一起大胆地表达出对白天、黑夜的.理解。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做出了安静睡眠、安静看书的动作,跳跃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做出了跳绳、梳头、上幼儿园等动作。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在教具设计上,我们遵循科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化繁为简,物尽所用。两块白天、黑夜的背景图贯穿始终,既是感知的直观教具,又是标记性教具,还是陈列操作教具,一物多用的同时,保持了概念的统一。最具争议性的一项教具是地面两个圈的使用,我们经历了使用——放弃——再使用的过程,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使用(仅仅是为了游戏的划分范围)——放弃(自由游戏就应该还给幼儿自由)——使用(数学活动就应该在潜移默化中给与幼儿学习数学的严密性教育)。两个圈的使用既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中两个集合的概念,还避免了小班幼儿游戏中个别幼儿游离于游戏之外的现象。

  数学活动的严密性还体现在教学概念揭示上,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对白天、黑夜的概念的描述进行了推敲,从视觉、人们的活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揭示方式上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不仅使用了白天和黑夜两块背景图,还使用了太阳、月亮两个明显特征作标记,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概念比较清晰。

  本次活动中我感觉整个人完全在放松的状态中进行的,我没有死背教案,每个环节的连接都非常自然、流畅。但是我感到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些环节组织过程中,没有兼顾到全体幼儿,课堂机智性教育能力也有待提高。如发现个别幼儿特别兴奋时没有能够灵活地将他们引入活动中来,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15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喜欢各种颜色。

  2、能将颜色和生活中的物体对应起来。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各色颜色图卡、《小朋友的书·让我试一试》、《小朋友的书·数学》、蜡笔。

  【活动过程】

  一、我看到的物体颜色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颜色。

  师:请你仔细找一找你在教室里看见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我想到的物体颜色

  1、教师逐一出示各种色卡,请幼儿说出颜色名称

  师:这是什么颜色?

  2、教师将色卡贴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说出生活环境中哪些物体分别是这个颜色?

  请幼儿看《小朋友的书·让我试一试》第21页“我们周围的颜色”。

  师:这是什么颜色?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有这些颜色,并说说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三、各种食物的颜色

  1、引导幼儿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好吃的蔬菜和水果,它们有哪些漂亮的颜色?

  2、请幼儿看《小朋友的书·让我试一试》第22页“好吃的颜色”。

  师:请你仔细看看书中食物的颜色,说说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

  四、经验迁移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好吃又好看的颜色。

  五、操作练习

  完成《小朋友的书·数学》第20页“漂亮的门帘”,学习有规律地排序。

  反思:

  在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动中,生成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所谓“颜色会说话”,就是指周围所有的事物都会冲击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从幼儿好奇地发出第一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开始,充满新奇和快乐的探索就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拉开了帷幕。“颜色”这个生成活动就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幼儿对身边的.“颜色”有个直接、丰富的经验和兴趣,在寻找颜色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符合小孩特点的主题,这些随机的教育契机又不断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小班的老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寻找孩子关注的热点,以小见大,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孩子共同创造奇迹。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07-05

[精品]小班数学活动反思07-06

小班数学活动教学反思09-30

(集合)小班数学活动反思07-06

小班数学活动《分类排序 》活动反思10-07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五篇10-06

小班数学《找朋友》活动反思10-06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精选21篇)01-16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精选15篇01-16

【精】小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