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1 18:24:26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1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离别是古老的门槛”,《长亭送别》就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它缠绵悱恻,撩人心弦,又哀愁凄美,催人泪下。能给人如此大的冲击,我觉得其间“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巧用功不可没。因此,我这堂课的定位就是解读文本中以哀景写哀情的'经典之处。

  《长亭送别》这篇美文中“情景交融”之处很多,我抓住课题中“送”、“别”二字将目光聚焦到【端正好】和【一煞】、【收尾】处,以此将全文“情景交融”教学重点设为“送时之景”与“别时之境”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教学,以教师渲染为主,做成一个可供学生模仿改诗的部分;第二板块以学生活动为主,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展露的T台。而贯穿两大板块的一根红线就是莺莺的感情。

  然而纵观整堂课,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为了作足一个情感的向导,把舞台让给学生还是太少了。有人曾打了个有趣的比喻,说:“教学生就像吃山核挑,到底是剥好了给他们吃呢;还是买‘手剥的’;抑或是干脆给他们一把锤子,让他们自己敲、自己剥?”我想我是给他们买了一包“手剥山核桃”。期待哪一天我的学生能拿着我交给他们的独门小锤子,敲剥得轻松,咀嚼着有味,进课堂和出课堂之间多些微妙的变化。……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2

  经过几天辛苦的备课,在邹老师的指导和各位同仁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长亭送别》的汇报课。下面是我简要的教学反思。

  我自己较为满意的:

  第一,整体思路清晰,从“意境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鉴赏文章;

  第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准确、透彻(在上课之前,我对课文已进行过多遍的阅读,首先要求自己读准读深读透,再查阅大量的鉴赏资料,扩展视野,加深理解,最后化用为自己的东西,唯一遗憾的是时间短促,没有功夫阅读《西厢记》一遍);

  第三,对曲词鉴赏的知识,还是能分析到位,对曲词的品味,还是能比较深透(因为自己平时喜欢读古诗词,积累不少这方面的阅读鉴赏知识,在这方面上触类旁通的悟性还是有一点点);

  第四,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

  第五,在学法指导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曲词鉴赏的迁移能力;

  第六,学生的讨论、发言还算热烈、踊跃,因为是借班上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基本满意。

  但也存在不足:

  第一、布局有不合理之处,如“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

  第二,在概括情节和崔莺莺叛逆性格方面,由于内容简单,所以没有较好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第三,由于课的内容安排多,没有让学生多几次朗读;

  第四,鉴赏时理性分析多些,感性东西少些,有高三教法的影子;

  第五,“人性美”和“语言美”两部分之间没有注意到过渡、衔接。

  对语文教学的思索: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这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维的影响,太明显了。现在想起,种种困惑与干扰的症结也许在此。

  第二,设计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注意启发过程的细针密线。我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但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这是这堂课上我对自己最不满意、最不能原谅的地方,也包括课堂语言的设计。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的教功不够,邹老师的游刃有余、黄胜老师的驾轻就熟,永远是我追求、学习的目标。

  第三,自信与个性,很重要,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说课后,对原教案进行过多的改动,如思路,原来先讲人物形象,后讲意境美,我觉得这样较合理,但后来采取了建议,作了错误的调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许顾虑过多,对自己信心不足,个性的东西也少加入,从而影响到课的质量。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3

  "爱恋,永远是不朽的乐章;而别离,则是历史最古老的门槛。《长亭送别》这部剧作,正是以爱情与离别为主题,其情感细腻缠绵,触动人心,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哀愁与凄美,让人感同身受,为之落泪。我认为,其中‘情景交融’这一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无疑是促成这种震撼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便是深入剖析文本中那些通过哀景抒发哀情的经典段落。"

  在《长亭送别》这篇佳作中,"情景交融"的妙笔随处可见,我选取了题目中的“送”与“别”两个关键词,集中分析在【端正好】、【一煞】及【收尾】段落,以此构建“送时之景”与“别时之境”两个主要教学焦点。在“送时之景”的教学环节,我将以教师引导为主导,设计一个供学生仿写练习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模仿原诗,深刻体会送行时的氛围与情感。接下来的“别时之境”部分,则会转换角色,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核心,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展示平台,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尽情展现各自对于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线索,无疑是莺莺的情感脉络,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红线,串联起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得以窥见其细腻情感的流转与变化。

  在整堂课程的体验过程中,我发现自身过于执着于充当情感引领者的角色,导致给予学生的主动权显得相对不足。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深思,即教育学生如同分发山核桃:是选择直接递上剥好的`山核桃,还是提供一包“手剥山核桃”,抑或干脆给予他们工具,教他们自行剥开?在我看来,我所给予的是那一包需要自己动手剥开的“手剥山核桃”。我期望某天,我的学生们能够掌握我所传授的独特技巧,能够熟练地使用这把小锤子,不仅轻松地剥开知识的外壳,还能品尝其中的甘甜。我希望,当他们从课堂步入社会,从教室走出校门时,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微妙变化,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在自我探索与成长过程中的愉悦与满足。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4

  今天,结束了《长亭送别》的教学,反思课堂,觉得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考虑到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典范作品《西厢记》的一折戏,曲词优美,文采飞扬,所以我觉得品味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意境应是教学目标之一。另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第一次接触古代戏曲,所以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戏曲的能力也作为教学目标。戏曲文学总要塑造人物形象,本折戏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欣赏当然也作为一个目标。从教学后的效果来看,品味语言、欣赏人物两个目标落实得较好,培养鉴赏古代戏曲的能力的目标落实得不太好,或者说根本没有落实。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话应用到教学设计上也一样。何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众说纷纭。经过反思,我想,起码要符合三点:必须是适合文本本身;必须适合学生当下的学情;必须适合于教师本人。老实说,怎样欣赏古代戏曲作品,我自己也不太在行,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去教学生培养鉴赏古代戏曲的能力,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吗?当然谈不上落实教学目标了。

  启发:教学设计如果并不适合教师本人,那么当然也就无法达成目标的有效性了。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了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与视觉盛宴,在课前,我们精选了一部舞台剧电影——《长亭送别》的黄梅戏版本,让学生在自修时间先行观看,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同时,引入李叔同的.《送别》歌曲,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精心制作课件,融入丰富的背景图片,旨在直观展现作者在文字间描绘的情境,满怀期待地呈现一场既精彩又成功的课程。然而,初次在高二(3)班授课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表现活跃,却因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导致忽视了对文本深度解读的重要性,以及对文辞优美的细腻品味。结果,虽然收获了表面的热闹,却错失了深入理解作品精髓的机会。在反思这一经验后,面对高二(4)班的授课,我调整策略,采用了“素读”的教学法。摒弃繁复的课件,仅以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为工具,通过传统对话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本身,进行最纯粹的阅读理解。这种“素面朝天”的阅读方式,旨在减少外界干扰,促使学生专注于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并通过细致品读语言,把握其深层情感与思想。最终,这次调整带来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流程顺畅,教师心境愉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启发:精美的课件和喧闹的课堂环境,并不一定能确保教学目的的成功实现;相反,简洁的教学方式和真实的课堂氛围,或许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也有可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

  三、贴近实际的教学

  在准备课程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教材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当前学习状态与需求。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境,是确保教学活动高效的关键。《长亭送别》这一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戏曲音乐元素,通过音乐手段能够挖掘文本深层的艺术美感,使之更加生动可感。考虑到高中生普遍对音乐有浓厚兴趣,且许多古典诗词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有过被广泛传唱的历史,我设计了一个创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为《四煞》这支曲子谱上新曲并进行演唱。这一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亲自创作与演绎,深入体验《四煞》所传达的哀愁情感。考虑到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曲,可以提供一些标准曲调供他们选择,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词或改编。将文本阅读、音乐创作、情感体验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他们思考与感悟,从而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艺术鉴赏能力的目的。

  启发:贴着地面步行,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5

  今天,结束了《长亭送别》的教学,反思课堂,觉得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考虑到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典范作品《西厢记》的一折戏,曲词优美,文采飞扬,所以我觉得品味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意境应是教学目标之一。另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第一次接触古代戏曲,所以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戏曲的能力也作为教学目标。戏曲文学总要塑造人物形象,本折戏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欣赏当然也作为一个目标。从教学后的效果来看,品味语言、欣赏人物两个目标落实得较好,培养鉴赏古代戏曲的能力的目标落实得不太好,或者说根本没有落实。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话应用到教学设计上也一样。何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众说纷纭。经过反思,我想,起码要符合三点:必须是适合文本本身;必须适合学生当下的学情;必须适合于教师本人。老实说,怎样欣赏古代戏曲作品,我自己也不太在行,以一个外行人的眼光去教学生培养鉴赏古代戏曲的能力,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吗?当然谈不上落实教学目标了。

  启发:教学设计如果并不适合教师本人,那么当然也就无法达成目标的有效性了。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考虑到是在舞台上展示的戏剧文本,就想以声、光、影、电相结合的组合拳形式,给学生以感官冲击,视觉享受。所以课前精心选取了课堂电影——黄梅戏《长亭送别》,在自修课时让学生先睹为快。并在导入时选取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情景氛围。精心准备课件,配以大量背景图片,期待把作者在文中渲染的意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信心满满,意气扬扬,想获取一堂成功而精彩的课。在高二(3)班一亮相,课堂倒是很热闹,学生也很活跃。但是都被表面的光鲜所蒙蔽,以至于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对优美典雅的语言的深入品味。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高二(4)班上课时,我吸取了教训,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方法,而采用素读的方法。就是不用精心准备的课件,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这是一种素面朝天的阅读教学方式,目的是排除干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懂课文,通过深入地品味语言来把握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结果课上下来很顺利,人也感到神清气爽,从学生的回应来看,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启发:精彩的课件,热闹的课堂,不一定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朴素的教学,本色的课堂,也许更具有语文味,也许更有效。

  三、贴近实际的教学

  备课既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只有关注学生当下的'学情,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教学才有效。《长亭送别》具有戏曲音乐性的元素,通过音乐可以激发文字深沉的美感。考虑到高中生都喜欢唱歌,许多古诗词也都传唱一时,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为《四煞》这支曲子谱上曲唱一唱。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谱一曲离歌,来表现《四煞》悲愁的意境。当然,一般的学生不会谱曲,可以让他们选用合适的歌曲套用。把品读、演唱、体悟结合起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在愉悦的氛围中若有所思,思有所得。

  启发:贴着地面步行,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12-16

长亭送别教案06-30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编7篇04-03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总七篇04-21

《送别》教学设计04-01

送别教学设计04-04

《送别》教学设计15篇04-26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06-27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