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12:36:1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说明文单元的里面的教读文章,如何通过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说明文能力,成为我们教师教学重点。

  其实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说,首先要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也不例外。

  1)学生自由阅读。此环节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也可以同桌一起完成。今天上课中,更是出现有趣的环节,一同桌两名同学以“石头剪子布”游戏形式选择朗读段落,吸引了附近同学,使得本来枯燥的文字变成欢快阅读。

  2)大家一起阅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班级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朗读的段落。同时教师布置任务,完成雅词佳句的积累,完成每段信息的筛选。

  3)全班共同交流。通过以上的两次阅读,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了解。

  完成

  1)雅词佳句的.积累。比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2)七嘴八舌谈对文章的理解。让每名同学根据自己阅读的水平,说说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设计提示:我通过(第几段),知道写了

  首先,我给学生示范:我通过文章的第一段,知道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年四季自然变化。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阅读情况谈一谈其他的段落。

  在学生七嘴八舌过程中,教师黑板板书。所有段落都概括结束。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并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与反思:

  一、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质疑、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意识,促进思维活跃。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得较为细致全面些,以备学生考虑不到时,加以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分析说明文条理结构时,我没有采取老师设计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假如你来当老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学生如果想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研读课文,经过思索、概括、提炼才会有疑而问,这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我提出要求,从条理的安排、结构的设置、内容的概括三方面考虑。我在备课时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但没有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以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在上课时,我没有用到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已经很全面,并且都能解答出来。

  三、尊重学生体验、感悟

  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

  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的。我们还要看到,有时当时看起来并不那么正确的意见,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创见的情况也是有的。

  四、教给方法,总结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老说:“教任何功课,最终都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写作中如何使说明文条理清晰,二是品味语言的两种方法,直接式和替换式。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方法是终身受用的。

  五、让语文教学走入生活

  教改强调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为让课文内容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向长者请教,搜集到了有关物候知识的故事、农谚、诗歌等。这一拓展延伸过程使课堂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了,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走入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环节,如能增加一个品味课外语段的环节,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更好体味语言的魅力。虽然我也设计出了这一环节,但是因时间有限,没有进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4

  课结束了,可学生们还为刚才在影片中所观看到的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语言而赞叹不已,他们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他们议论纷纷,小脸蛋上不时洋溢着兴奋的笑脸。看得出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

  这堂课我借助电影媒体,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而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本课中,我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现象中,使学生懂得大自然到处有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课文中例举了三种大自然的现象,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现象以及所要告诉人们什么。小组的反馈、交流,而课件的运用适当又帮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此举在朗读方面尤为体现,从一开始语调的比较平淡到最后的激情朗读,从一开始的面无表情到最后的摇头晃脑,每次读都有每次的不同,“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读中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一言难尽。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给课文配音,这一举措,使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影片的回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最后我又设计了再看电影,学生仿照课文2、3、4小节的样子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环节。在让学生学习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通过仿说,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里振翅翱翔,尽显风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5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6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7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平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习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撰写的。读完她的文章后当时真是心潮澎湃,她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解读的丝丝入扣,真是学海无涯呀。我以吴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22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 示例08-07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0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03-05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1-24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02-24

大自然你好教学反思01-16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01-16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2-05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