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范文(精选8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1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为了切实解决下午放学后家长不能准时接孩子问题,我们学校全面展开课后延时服务。从上学期到本学期在不断优化调整服务方案,不断提高课后延时服务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作业当堂做,家长再无忧。
我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分为两节课,第一节课为作业辅导时间。学生们在校就能完成家庭作业,而且疑难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就能解决,回到家无业一身轻,可以更好地放松休息。
二、游戏变课程,延时也快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活动场地小,学生分布在学校周围的情况,不断优化调整服务方案,不断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校本课程“快乐游戏课程”为课后服务抓手,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精选益智游戏内容,在室内开展数学游戏课程,比如汉诺塔、九连环、华容道等,在室外开展传统老游戏课程,比如滚铁环、跳花绳、特色翻花绳、拍方宝等。“快乐游戏课程”以游戏促学习,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除了游戏课程,我校还有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课程。美术社团、舞蹈社团、合唱队、书法班、快板社团等等,孩子们的特长有了充分展现的舞台。
三、政策暖人心,家校乐融融。
我校延时服务以生为本,从孩子角度出发,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孩子们在校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孩子们说:“以前在家写作业总是管不住自己。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总被爸爸妈妈骂。现在在学校就完成作业了,不会的题老师也会讲解解决,回家可以轻轻松松玩了。”
家长们无疑是课后延时服务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必为早接孩子、辅导孩子功课而发愁犯难,学校就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家长们感激地说:“多亏了学校,把课后延时服务做得这么好,我们可以安心工作,不用担心孩子的接送问题了。”
老师们虽然相对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更顺利地展开今后的教学工作。课后延时服务就像一剂家校温情的催化剂,使家校关系更加融洽。
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将继续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模式,以教育温度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民生工程。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2
本学期在课后辅导工作中,我能依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课后辅导的内容。计划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基本能实现,现将辅导的工作总结如下:
1、全面调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
2、能够根据学生成绩情况确定需要培优或辅差的学生名单,利用空余时间辅导。
3、课后辅导做到了“六定”,即定对象、定时间、定任务、定计划、定内容、定措施、定目标。
4、培优着眼于长远,侧重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宽知识面,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确保优生更优。
5、辅导差生做到了“三要三不要”,即要了解后进生,要尊重后进生,对后进生要有信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的教育采取:低起点,小步子,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向前,积小胜为大胜,对学生既要看到希望,对学生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6、实行了“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
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还有待改进。但我相信只要学校的支持,我们的“培优转差”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4
“本节课课堂教学严谨,进行的紧张而有序,老师的教态自然,有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是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常常体会到教师上课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课堂资源,教学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并应用于下次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通过《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渗透阗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新知识的应用。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这一理念头。
1、情景教学法:
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疑,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摘苹果”、“数蚂蚁”、“送信”3个教学小游戏。即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师是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的功能。
3、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为合作交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观察小鱼,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学不足。
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说:“教学就像维纳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艺术。”这节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智不灵活,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学生自主编写乘法口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用6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编写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6×5-7等于几?这是模仿我前面的6×4-3提出来的,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因此,我马上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习题,如:()十二、五六()、4×6=()等习题,继续练习下去。
2、数学课应该是严谨有趣的,在本次教学中却忽视了数学书的作用。
本节课进行的紧张而有序,从头至尾学生和老师互动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别是我出示蚂蚁图片时,有个小朋友错把2条触角当成了腿时,说蚂蚁有8条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又请另一位小朋友帮忙纠正那两条是触角。最后确定一只蚂蚁6条腿。练习题设计的有梯度,层层渐进,可是从头至尾学生都没看过一眼教科书,书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完全脱离了书本,忽视教科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机智去完善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5
学校课后服务是一项“减轻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工程。一转眼,这学期的《趣味数学》课后服务已经接近尾声。随着一个个主题的开展,学生们见到了不一样的数学,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张扬了个性,增了信心。
一、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多姿多彩
这学期我们学习圆的相关知识,于是便以此来开展了“小小设计师”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圆规和直尺设计漂亮的图案。孩子们跃跃欲试,积极参加,设计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个个都是小老师
《趣味数学》的.开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纷纷上台当起了小老师,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也是他,教亦是他。
三、起于生活,归于生活
《趣味数学》课后服务的开展,主题的选取,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学习基本知识,更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趣味数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6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阵地,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同时,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元钱交给他们做工费。结果王师傅加工了6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个零件,这样把50元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种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了,自然会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思维脉络。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清理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从已有的经验开始,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的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知识上的障碍。有如:解答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思维的流畅性。作为数学教师中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发生点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时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是思维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如:甲乙两人共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是乙加工的五分之二。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九分之七。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学生在思考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五分之二和九分之七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五分之二”,这就说明甲、乙计划加工的零件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的九分之七。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展思维的培养。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之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综合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解决的问题。小学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实施素质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7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县教育局的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及年级学生特点,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后看护活动。我们四年数学组本着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训练学生思维为辅的原则,在“玩儿”数学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兴趣;在思维训练课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数学组积极响应学校要求,认真备课,全面启动课后看护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具体课程安排
时段
3:20—4:05
周一
课后辅导
周二
课后辅导
周三
古诗词鉴赏
周四
玩儿数学
周五
课后辅导
时段
4:15—4:50
周一
文学欣赏
周二
红色课堂
周三
思维训练
周四
传统文化
周五
硬笔书法
时段
5:00—5:30
周一
课后辅导
周二
软笔文化
周三
课后辅导
周四
课后辅导
周五
课后辅导
二、具体工作实施
课后服务既要减负又要提质,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核心素养,切实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脱出来。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以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四年级教材内容,我们共同编写课后服务教案,如:书中有优化一课,我们在玩儿数学中就有适当的补充。书中有平均数问题,我们就补充设计相关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所以每周的课程设计既有连续性又能结合教材内容。
2、按计划上课。年组统一服务课程,每星期将课后服务计划在年组群里共享,我们按照计划上课,并能做到及时反思。
3、作业辅导分层。课后辅导既有基础作业,也有能力作业,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同时,完成能力提升,甚至拓展提升,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同时又提高了效率。看到孩子们因为解决出一道拓展题那种兴奋劲,作为教师由衷感到欣慰。
4、注重个别辅导。对于学困生,及时辅导,重视基础是我们经常性的任务,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马上单独讲解,直到掌握的差不多。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齐心协力,不断研究探索,我们的课后服务初见成效,孩子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数学的神奇之处感慨颇多,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了幸福和快乐。但课后服务工作,我们依然还要努力探究,让质量真正得以提升,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8
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节教学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然后让学生报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能回答出另外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开始有些怀疑,但当教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时,学生十分好奇,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课堂很活跃,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开始产生要探索问题的迫切愿望。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盯住女生人数这方面想,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男生人数没有变,原来占总数的8/15,后来因来了几名女生,男生人数就占16/31,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
如: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用3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
解法1、归一再包含:先算1千克油需多少千克黄豆。3000÷(100÷13)
解法2、用归一法,先算出油率。3x(13÷100)
解法3、归一再扩大,先算1千克黄豆能出多少油。13÷100x3000
解法4、用倍比法,先算出3吨里有多少100千克。13x(3000÷100)
解法5、设榨出豆油x吨,用比例解。13/100=χ/3。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总结范文(通用5篇)09-30
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总结02-19
初中课后服务总结04-28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总结04-10
小学课后服务周总结范文(精选13篇)10-18
小学课后服务总结范文(通用23篇)10-12
小学课后服务总结范文(通用6篇)09-29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总结01-22
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总结(1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