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8 09:08:55 玉华 总结范文 投诉 投稿

有关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高中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6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这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就应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务必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务必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潜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务必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务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资料,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就应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到达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就应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带给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样能切实地提高语文潜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能够使用,但老师就应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资料,怎样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资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状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状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状况: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能够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就应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必须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务必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此刻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用心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这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潜力。而这些潜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能够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潜力的考查,而潜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立刻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潜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潜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资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先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先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应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述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述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样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立刻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忙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

  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务必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奖励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时将印象深刻的教学随笔进行了整理,在那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之后,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盼。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能够认字,读中能够会意,读中能够悟情,读中能够明理,读中能够知法,读中能够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能够通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同的文本,都就应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激情,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同的段落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所在,个性是最后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鼓励学生在必须的积累基础上,针对某篇文言文,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进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资料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确立教学目标。《祝福》是一篇老课文,里面的资料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讲的点能够很多,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那就要求教师务必得把握重点,去掉那些细枝末节,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问题,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从上课状况来看,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适宜的。二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潜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导语是关键,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本堂课,我采用邀请学生当一回侦探一起去破案这一导语,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准备。三是学生回答,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

  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4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潜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潜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潜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潜力和书面表达潜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潜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潜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潜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超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潜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潜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状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就应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5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用心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好处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资料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超多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应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贴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超多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简单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推荐,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潜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潜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忙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主角,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6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取自己满意的学校有必须的帮忙.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潜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证明,有超多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但是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明白。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能够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就应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就应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就应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必须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样办"而如今我们就应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样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证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状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构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必须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潜力和领悟潜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必须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理解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状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必须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能够.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就应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潜力,总结概括潜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状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此刻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必须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7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

  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

  “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8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9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像一条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又得返工。语文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xx年的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从字音、字形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试题的改变,我们打响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中,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虽然重要,但这是否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

  (一)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

  批阅学生的作文,许多教师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

  (二)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己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

  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该专题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锻炼学生作文的语言。

  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锻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己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教师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0

  在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语文教学,最容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好的是语文。领略教坛风骚的是语文教师,误尽苍桑的也是语文教师。我仅就本月语文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鉴,互通有无,彼此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用心实践,真心体会,认真反思,尽快成长。语文如海,博大精深。语文如宇宙,浩瀚无穷。真正把语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该做的只有继续努力。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1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

  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

  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2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所以,可讲的内容非常多,但是,一节课又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选择了让同学们探究“祥林嫂的死因”,选择这个问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在找寻死因的同时,可以带动同学们对课文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而对文中信息的分析整合是高考现代文的一大考点;第二、关于祥林嫂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所以,放开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辨证思考的能力,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如下:

  第一、同学们都能够踊跃地发言,并且养成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习惯,我想,这主要得益于平时在班级设置了小组竞争机制,这一点,今后,我会继续实行下去。

  第二、这堂课上,同学们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尽管有个别同学提的`见解有点偏差,但是,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辩论、交流,最后,我能走出自己理解的误区,所以,今后的课堂,我会秉持着让同学们多想、多说的方式,而我则是做点补充,真正把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死死抓着指挥棒。

  当然,这堂课,还有些不足,而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我的板书,板书过于潦草,原因在于,使用了多媒体,占用了半个黑板,而且小组竞争的排行榜又占了三分之一的黑板,可用的.空间骤然变小,而课后仔细反思我的多媒体使用情况,其实,多媒体完全是不需要使用的,只是因为课题上报时,选择了多媒体课,所以,就主观地认为一定得使用多媒体,但是,一堂课下来,其实多媒体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我的这种行为无异于“削足适履”,我想,今后,我会用一个比较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多媒体的使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现在的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几十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查找相关资料,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选择奥斯维辛的`图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撞击他们的心灵,并且找了我国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作为课后引申探究,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得多。

  二、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老师不像过去那样满堂灌,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整堂课既紧凑活跃又充实。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同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并选代表课上展示,体现了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肤浅;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教这堂课的收获,追求圆满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4

  莎士比亚曾说:“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知”“乐知”才会有无穷的学习劲头,才能激发无穷的学习潜力。这样的学习才充满快乐,这样的学习能更有效率。翻开《教育心理学》,里面赫然写道: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可是,“激发学习兴趣”让我经常陷入困境。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的语文老师,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语文虽然在高考中,甚至工作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越久,对语文的热情就越低。到了高三,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了,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布置了就写,不布置从来不主动;写日记是“我的一天”,写作文是“我的`老天”,临考试了才背几句古诗。同学抱这样的心理,往往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兴趣。为此,我在两年的高三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浅薄的经验。

  一、学生认为语文是常用的学科,自己对语文已经非常了解,于是,我专找他们的知识漏洞详讲。

  例如在复习索然无味的字词基础时,我专挑同学们平时说错却不自觉的点。如:血、削、供、穴等字的读音。我采取的方法是自己讲一句话,让同学们挑读错的音。结果,一些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误读出现了,这样的方式,让一些同学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基础知识,也让他们乐于做题,乐于翻字典,敢于质疑。对于似是而非的读音,也开始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在题目讲解时,我尽量不讲,让同学们自己来公布答案。

  二、古文可能是同学们比较头痛的练习了。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一个必考题和高分题,它所占的分数有二十一分。可是,同学们平时学古文已经很头痛了,而且大家也知道高考时一定不考书上的,于是乎,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复习对高考做题无用。实际上,平时的古文只是一个典范,一百二十个实词和十八虚词可能都包括在课文中,但实际运用时又是另一回事,可大家认为现代人应该说现代话,古文过时了,怎样让同学们觉得古文有用,学好古文有用呢。我教的是文科班,我发现同学们在做政治尤其是历史的时候,经常有一大段的历史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都以简单的古文翻译,曾经有同学拿着历史题来问我材料,为使同学有兴趣,我在课堂上特意挑了一篇历史材料来讲,将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实用词都挑出来一一解释,字的.问题突破了,那么文章的内容也懂了,因为材料题往往占十几分,有时看懂一个材料便可提高分数。这样,让同学认为学好古文不仅仅是应对语文考试,在应对别的科目中同样重要,对于古文,也渐渐生出了兴趣。

  三、作文是语文的重中之中。

  作文体现了同学们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是在考试中占分数最多的题目,可是要让同学们对作文充满热情,那实在是太难了。一篇大作文,如果笼统的讲,同学们往往一头雾水,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决定将作文分段讲,先给段,再写篇,先审是,再给作文的结构。一这样的方式虽然有点繁琐,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不佳的同学来说很有用,一节课给一个知识点,将作文分解成几个小块,最起码,大家开关会点题,结尾有照应,中间的段落会安排了,虽不敢说时时出现佳作,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中上的同学来讲,确实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两年过去了,我也带了两届高三,对于复习课,要让同学们充满热情的来学,着实有些困难,虽然曾用过一点点的小方法,但这远远不够,还不敢说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学海无涯 ”“教学相长”,我将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徐行。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新课改毕竟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在教学实践中就难以准确把握标准和尺度,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

  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

  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层的思维方向,结果这节课便只剩下活泼有余,扎实不足,空洞的热闹了。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6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年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一次讲解,都会有新 的收获,新的体会。

  过去每次只是力求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授给他们似乎就达到目的了,然而现在发现灌输式的学习确实不再适应课堂,定然也不适应高考。模式化的教学,绝对不是优秀的语文课堂。高考我们固然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题目的做题方法,但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学生去体会语文,感悟语文。

  课堂之上语言应当简练,要相信学生,教师确实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应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台阶让学生去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语文是绝对学得好的。

  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高三语言基础知识的量比较多,需要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一些基础的知识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得到很好的掌握,这时候老师的督促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能够自觉的对自己进行检测,积极的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班主任的对班风的把握必不可少,语文的课堂也可以发挥一些育人的功能。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看了高三很多的'现代文阅读后,我正在尝试一种能够连接现代文与作文的写作方式,还有许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愿意去写,愿意表达,虽然他们的语言还是比较的稚嫩的,但是我很高兴。愿意再接再厉,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喜欢的母语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7

  很多人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虽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进:

  课堂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

  语文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可能是我刚毕业的原因,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也更有“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先和学生培养好感情,然后带着情感来学习

  2、尊重“需要”,注重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前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学生,给他们施展自己的舞台。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说考试时的文言文总是课外的,但是题目中设置的选项却是我们课堂中学习的,要教会学生拓展。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带着情感学习,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学习人家文章中语言运用的优点,吸取别人文章的精华。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教学语言:

  不能因为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不能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对学生要有耐心,遇到提问要仔细讲解。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多肯定,多鼓励。研究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让学生享受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8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其中“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学科中是最具分量的,众多的同行削尖了脑袋,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许多太想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加诸学生身上,却没有意识写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维、想象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不尽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事情,就是好习作。伟大的作家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他特别强调自然抒写,无拘无束,不包含任何虚伪、矫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你的方法对你很实用,但把它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许就会弄巧成拙。写作要呼唤个性,要自由表达,作文才能够独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写作的自由和快乐还给学生。要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的确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我们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19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盲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盲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盲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盲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区。

  要走出这一盲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盲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盲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盲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0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我接触到我校的语文教学快一个月了,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听课后,给以提出的宝贵意见:吕校长的鼓励、王助理的高考思维渗透、陈主任的新课标下的严格要求、还有师傅的耐心指点、我都做了深刻的反思,现在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和我的教学方法都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一、备学生:

  在我国古代兵书上这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论点在教学上同样也适用,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了,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一段时间的接触,感觉 存在的问题 是:

  1、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部分 学生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对学习的态度似乎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不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学习失去信心,怕上课,对能否学好存在忧虑。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3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自认为自己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企图能够学好语文,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这是一批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备自己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我们的学生又恰恰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是急在眉头,又上心头。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应付学习,是被动的。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即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投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我套用了现在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用“小序”和“独白”对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效果当然会很理想。

  2、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我们学生更为重要。我听到学生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考的不好,要是学习好也不能到这来” 这时,我想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成功目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对回答很努力的同学也及时给与肯定。而且有针对性的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得问题还要继续探究,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的总体体会是,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深入地思考,才能更好地质疑,积极地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新课标深刻把握,同时针对不同的班级接受能力,采取多方面的授课方式,积极向师傅请教,向同行学习,认真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1

  本节课,用了将近五个课时,比原计划多了一个课时。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积累的或者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反思,只是依托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得。而且,还发现大家的坏习惯依然存在,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喜欢记在书上,而没有整理到单独的笔记本上,供以后总复习使用。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随意,认为语文不用学,照样可以拿到高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没有一定的积累,怎么会有质的飞跃呢?

  本节课,个人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第一、对本文的第二、第三段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一模块的设置,很新奇,也有很多学生想要尝试着表演。我也把机会留给要表演的学生,这样做,级可以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待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师采用必要的手段,还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知识点的归纳更加详细了。在讲解第一篇的时候,采取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绿叶。由学生找出自己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的方式,事后有的学生和我反映,说找不到重点,不知道哪里应该掌握?所以本节课调整了战略,由老师提出重点,再让学生来分析,这样的话,学生知道了重点,也会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寻找重点,这对于初学文言文的高一新生来说,很重要。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第一、在激发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方面有待加强。

  第二、对学生们的启发这一块需要耐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2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我深感其责任重大,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里,我想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我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讲解课文、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然而,我也发现,有时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我意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时课堂秩序难以控制,学生参与度不均等。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在教材处理上存在不足。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知识,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教材的梳理和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最后,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解答他们的'疑惑。我将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材处理能力,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3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作文教学为重心展开教学活动的,而且它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因为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导致写作教学没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得到很好地提升。因此,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成一个优良的写作能力,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各种方式寻找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案,从而真正落实写作教学的'工作。

  1.作文教学不切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课堂的备课中,只是针对课本的写作专题依次地进行教学,而没有对整本苏教版的语文课本进行系统地规划,也没有依照学生的写作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而且在选材没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导致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长期在这种的教学状况中,也会渐渐失去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2.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苏教版的新课标要求并不是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写作环节上依旧薄弱。而且,高中语文教师以学生写出来的的文章的结构性和条理性作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意学生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培养,而没有认识到情感才是文章的灵魂,缺少情感的文章是没有感染力的。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会非常空洞,没有真实的情感投入,在内容上也胡乱捏造,过于浮夸,这样导致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没能真正的得到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4

  经过这段时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高中语文不仅仅涉及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更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教学中,我时常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给学生提供深入而全面的指导。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强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意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都有所不同。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过于注重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标准,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而另一些学生则觉得缺乏挑战。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取得进步。

  此外,我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虽然我一直在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自己有时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引导。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全面评价。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应试压力下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和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以更加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我对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拓宽知识视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5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我找听课的专家交流并请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张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6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4-29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8-02

优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9-18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3篇)10-06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10-03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9-08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4-15

高中语文考试反思10-06

高中语文考试反思[精选]01-18

高中语文考试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