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6 12:59:4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读准字音

  金樽zun投箸zhù冰塞sè川

  (三)朗读

  1、(幻灯片展示《行路难》朗读节奏)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听范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4、指名配乐朗读。

  5、同学互评评价

  6、全班齐读。

  (四)理解诗意

  1、根据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自己理解不了的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协助)

  3、小组组长推荐代表展示。(以后进生为主)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个人独立思考,画出疑难。

  2、小组交流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3、教师指名回答。

  (幻灯片出示):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朋友的做法表达了对李白的怎样的'情感?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不舍和惋惜之情)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从哪些动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结合背景:仕途艰难)(停投拔顾)

  (3)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是虚写,是想象)(比喻,对偶)(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对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呢?

  明确:(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受挫折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在?)(反复,抒情)(对人生感到很担忧,很茫然)

  (6)仕途受挫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此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赏析名句

  1、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修辞方法

  (3)表达方式

  (4)情感

  (5)蕴含的哲理等

  2、分配任务,几个小组赏析一句相同的句子,形成竞争组,比较哪组赏析的更全面,更准确。

  (1)1、2、3组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4、5、6组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7、8、9、10组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小组中每个同学先自己赏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汇总意见,使句子的赏析更全面。

  4、小组组长推荐代表展示(以后进生为主)。

  赏析同一句诗句的几个小组分别展示,其他组成员对这两个组的赏析做出评价,评价优点与不足。

  明确: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采用典故的修辞手法,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委婉含蓄的表现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表现了作者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样,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幻灯片出示)

  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七)再次诵读,尝试背诵

  1、“掌一,坐二,蹲三,站四”四遍读法(读完第一遍,与同桌击掌,坐在座位上读第二遍,蹲在地上读第三遍,站着读第四遍。)

  2、分组竞争读。

  3、尝试背诵

  (八)总结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九)布置作业

  基础:背诵默写。

  提高:将本诗扩写。

  (十)板书设计

  行路难

  唐李白

  《行路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

  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

  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

  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意

  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于是,谗言纷纷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

  三、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1.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先同桌互读,再推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行路难,难路,行!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教学反思:

  《行路难》描述的是诗人被“赐金放还”之后,京城好友为其设宴饯行时的场景。廿年颠沛,赢得天下诗名,终于得近天颜;理想近在咫尺时,却因不甘献媚于权贵而黯然被逐,其间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渊!面对着“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诗人食不甘味,酒难入喉,这是他此时忧闷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现。理想破碎的痛苦幻灭和内心深处的孤傲自许纠结、挣扎,刹那间心灵的丝丝颤动,体贴入微的捕捉和解读,正是走近诗人的不二捷径。

  教学过程中,故设疑问、巧妙追问、还原解读,各种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捕捉诗人刹那间的心灵颤动,一步步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绝望中依旧昂扬的浪漫主义形象。还原本真,从字里行间寻求诗人的心灵颤动,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这,才是读诗的正道啊。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如何去轻叩诗歌们,让诗人汹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灵呢?其秘诀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浅斟低唱中进入了诗歌的氛围与美好的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的设计和展示是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读的指导亦是随机应变,巧妙多样。或通过学生自评理解,或通过朗读展示直观体会,或通过字词赏析细细落实,或通过聆听教师范读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导却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来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以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诵读不是让学生在别人的作品里机械地抒情,而是要让诗歌成为引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源泉,“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朱光潜语)。

  《行路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2、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3、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行路难》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行路难》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

  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

  (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4、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心情可以想象,这苦闷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6、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四、总结全诗

  1、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2、主题

  3、有一首对联是这样的: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是指谁?(李白),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行路难教学设计03-08

《行路难》教学设计04-14

《行路难》教学设计15篇05-07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06-06

(必备)《行路难》教学设计15篇10-27

《行路难》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10-10

《行路难》的教案设计08-25

《行路难》课后教学反思07-04

《行路难》教案07-28

《行路难》的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