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5 21:48:1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

  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

  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

  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

  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

  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的,对这一概念学生缺乏的是清晰的认识和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着我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学生通过摆一摆,发现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同时因为小棒的总数不一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得出结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猜一猜“假如老师摆五边形,出现有剩余的,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学生猜完后,再出现算式给他们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通过课件展示、操作学具、游戏活动、放手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动嘴、动脑中,真正参与了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觉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语言是一门艺术,由于我平时没有规范用语的习惯,所以出现语言不精练,欠准确的情况。还有语速过快等问题。这堂课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上的问题,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一周的星期二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本人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分是“平均分”的强调还不够,后面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有些仓促,还应多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游戏环节要加一个根据抱团的情况说除法算式可能会更好。另外,语言还应更加规范简洁,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0-1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11-09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09-20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02-23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通用5篇)10-06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04-0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0-1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5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4-23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