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2)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1、计算(4+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表示什么?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5表示什么?2×25表示什么?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6×25吗?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20×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5+24×25125×22—125×14
(25+20)×435×99+35
2、每个同学要用9本练习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这两个班共需要多少本练习本?
3、计算。
89×10135×36+35×63+35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算成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
A组B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B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玩出效果来?教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平,近而寻找不公平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
(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65+45)×5=65×5+45×5],让学生读一读。
(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2+45)×5=32×5+45×5]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
3.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评析: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不急于点明规律,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结规律,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
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人×(1+2+3)=
6.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交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a-b)×c=a×c-b×c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
【评析:例题的第三次变式,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让本课学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1-17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设计03-1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7-21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0-09
关于《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5-2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推荐】04-02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热】04-24
【荐】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4-25
【热】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4-24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荐】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