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1-02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3-19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3-20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案03-09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荐】09-10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选11-18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2篇06-0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5篇03-2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5篇)03-2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