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不足:课堂生成较少,老师的点评指导有些还不够到位。每一个环节如果走的再扎实一些,再放开一些会更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2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你觉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畅谈。白话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请一生先读。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和词语手册学着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2、逐句理解。
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预设: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理解甚,惠与慧的比较。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抓住“诣”,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设果,只有一种水果吗?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儿曰。
你怎么评价杨氏之子的回答。
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7、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大屏幕)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板书设计
9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妙
孔君平孔雀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
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
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
b、交流讨论
c、归纳节奏
d、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那些疑难。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找出问题,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1
10杨氏之子
惠曰禽诣乃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就就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
(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
四、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拜见其父
孔君平杨氏之子
巧妙回答
甚聪慧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
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陈薇同学的习作尤为突出,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制定依据:
1、对教材的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2、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像,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但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法选择
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方法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0课《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课文不同。它是文言文。那何为文言文呢?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艺术瑰宝,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要学习,传承祖国的历史文明,我们就应从小学习文言文,为将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课题。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读:10.杨氏之子)
今天,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曲老师有一个学好文言文的窍门,用文言文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白话文说就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就是诵读。
那你们就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诵读这篇课文的!
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何为文言文,激发学生的读读书欲望。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氏之子(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使学生活学活用了学过的知识。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知道诵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放慢;二是停顿得当。
2、教师领读:(出示课文----屏幕)
3、学生练读两遍:请学生打开书
4、学生认读生字
5、指名学生读
采取范读引导学生总结诵读古文的特点。然后领读、学生练读让学生找到读古文的感觉,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诵读的这么好,为了能更好地把文言文的韵味诵读出来,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课件显示)
1、自读自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词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弄不懂不词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请教。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2)质疑、解难。
(3)指名说一说全文大意。
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
四、读熟,读出理解和韵味。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那现在再读,就会与刚才完全不同了,请你把你的理解与体会诵读出来吧。
1、自己练习诵读。
2、指名读
同学们在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五、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你从应答声中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儿怎么样?(反应敏捷)
3、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象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
再次分角色练读
5、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和老师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你就是杨氏之子。我们现在可都成了古人了。
师生合作表演读杨氏小儿和孔君平的对话。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这杨氏小儿了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
请全体学生背
9、总结全文。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
创设情境表演读,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言的巧妙之处。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让学生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六、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课文。
2、把你今天学过的这篇课文,讲给你的父母或者朋友听。
3、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通过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读书的兴趣和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是在有梯度的反复的朗读与欣赏中得到品味和体悟的。
教学目标:
1、在迁移中感情古文这韵味,在轻松的对话中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情感。
2、通过师生的对比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3、围绕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等词的品味,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4、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用注解理解“惠、曰、禽”三生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品味杨氏子的聪慧。
教学难点:
通过古文朗读的停顿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全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游戏,玩学合一
1、玩“背古诗”的游戏。
2、通过古诗引入古代的另一种文体——古文,略讲古今用词的不同:真棒——善哉;我——吾;我们——吾等;你——尔;你们——尔等。
板块二:解题导入,迁移运用
1、读题,读题中哪个词叫“姓杨的人家”?那姓王、姓周的人家该怎么说?
2、题目是什么意思?“之”在此作何解释?
3、你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吗?(注意“女”的转化)
板块三:初读古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学生读完后检查“惠、曰、禽、诣”的读音,指名学生读古文。)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生字的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学法指导——学会看注解学古文)
(2)简介通假字——惠同慧,理解“禽”即鸟类和家禽的意思。
3、朗读课文,掌握学情
指名读→听师读→跟师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探究停顿,读通全文
1、细听老师的范读,边听边画,老师读的与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
2、借助注释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预设一:“孔君平诣其父”中孔君平是人名故在此要停顿。
预设二:“孔指以示儿曰”中的“孔”指就是“孔君平”故也应停顿。
预设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与“家禽”的区别,故在“家”后要停顿防生畸意。
3、按此停顿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五:深层对话,悟杨氏子之“甚聪惠”,品古文语言之精妙。
预设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你听懂了他们话的意思了吗?
2、孔君平的话什么意思?理解字面意思——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再读一读对话,孔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和杨梅同姓,你和杨梅乃一家人也。孔君平这是在干什么?
4、想象孔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他会看样说?神情兼备地说一说。
预设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1)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话的意思了吗?读一读,找出这两句话中对应的词,师生进行对对子一样的读。
(2)你觉得杨氏子这样对有什么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感悟“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此句去掉“未闻”二字与原句对比读,想一想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引领学生体会杨氏子的有礼)
(2)再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品读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
(2)“应声”可以换用什么词?为什么从这词看出“聪慧”?
(3)师生、生生对读。
(4)第三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板块六:诵读古文,迁移成趣
1、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把课文读背,进行诵读。
3、假如来“诣其父”的是“李、梅、柳、兰君平”,杨氏子该如何应对?(指名应对)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古文也叫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跟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学习古文。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初读课文,读好课文。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的时候注意标出难读的字。
2、学习生字
梁 惠 诣 乃 为 曰 应 禽
3、现在看谁能把课文读好?(屏幕中出现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准每句的节奏、每字的读音、把握好感情。
(2)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有哪些人物?(板书:杨家的儿子、孔君平)
2、杨家的儿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知道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是原文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介绍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遍,要求读出它的意思。
3、你说杨家的儿子很聪明,有证据吗?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板书:杨梅 孔雀)
(2)“家禽”是指我们现在的“家禽”吗?(家里的鸟)
(2)“孔指以示儿”什么意思?(刚才我们用了学习古文一种常用的方法“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3)这里并没有说是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梅呢?(从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4)理解这个句子用了我们学习古文的另外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
4、学习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3)到底谁为谁设果?(杨家小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怎么知道?
5、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请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6、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示:可以根据板书的内容和句子中标红的字来阐述。)
(2)我们说在与人交流谈话时,首先得要听明白对方的话,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孩子的回答妙在:(1)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的方式,这样回答既准确又婉转。)
2、对比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五、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所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六、拓展
1、给“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别吻我,我怕羞”
“我不是碰碰车”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10 杨 氏 之 子
看注释 杨氏之子 杨梅
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孔君平 孔雀
联系上下 聪慧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两个生字,会写“梁、诣、禽”三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3.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敏捷。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敏捷、待客有礼,体会文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旧文
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我听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了《自相矛盾》。谁能完整地背诵出来?(指名背诵)
2.揭示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文言文的世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来,齐读课题——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题
氏,姓氏。之,的。完整意思为姓杨人家的孩子。
4.了解出处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是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和轶事。
二、走近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交流分享,预设:
(1)夫子与孔君平的混淆。夫子是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君平。
(2)杨父的混淆。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杨父有没有在场。
(3)本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就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3.再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试着将停顿读正确。
(2)指名朗读,请同学分享停顿的理由,大家一起讨论是否恰当。
(3)纠正朗读,在文中划出正确的朗读停顿线。
(4)教师范读,尤其注意孔君平与杨氏儿的两句对话。
(5)全班齐读,朗读的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将课文停顿正确。
4.疏通文意,指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惠,通假字,同“慧”,智慧。甚,很。
②注意“梁”字,下面是木,右上为两点。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诣,拜访。
②谁呼儿出?孔君平。
(3)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谁为设果?是孩子,也就是杨氏之子。
②为谁设果?为孔君平,孩子为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示,给……看。
②指什么以示儿?是杨梅。此处省略了指的对象,可以结合插图教学。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夫子,古时对年长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②家禽,古今异义词,古意是家中的鸟,现在指家养的禽类,如鸡鸭鹅。
③注意“禽”字,人字头要扁一点,撇和捺要张开。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写错。
三、走进课文,品味细节
1.文章第一句提供了哪些信息?体现了文言文什么特点?
(1)主人公的国籍、年龄、姓氏、人物特点。体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
2.文中哪里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慧”?
(1)“应声”,说明杨氏之子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体现了他才思敏捷。
(2)“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加上未闻,则更加委婉有礼。
3.文言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风趣。本文哪里体现了语言的风趣?
孔君平借杨梅之“杨”打趣杨氏之子,说这是杨家之果。
杨氏之子立马以“孔雀”回击孔君平。
(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4.小组讨论:为什么杨氏之子不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因为孔君平是客人,“未闻”一词比较委婉,既反驳了孔君平,又表达对客人的尊重。
5.开放讨论:如果你是孔君平,听到了杨氏子的回答,你会怎么想?
6.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孔君平的风趣调侃,杨氏子的机智敏捷。
(1)同桌分角色朗读
(2)男女分角色朗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7.体会古人称呼的丰富:
(1)杨氏之子(其、儿、君)
(2)孔君平(夫子、孔)
四、课堂小结,升华体会
1.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语言精练、风趣幽默、人物鲜明。
2.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配合插图。
3.试着背出原文,并向父母分享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准备】
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导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故事引入
1、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3、出示导学提纲:
(1)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流利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尝试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4)杨氏子的回答如何?从哪里看出?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谈谈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
2、检查个别朗读情况,提醒“为、应” 的读法。
2、师范读,生画节奏。
3、(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修改节奏,再把课文小声地读一读。
4、生展示读。(教师相机指导)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古文,深入理解
1、生尝试说第一句的意思,理解“甚”与“聪惠”,点拨“借助注释”的学习方法。
2、模仿原句介绍自己
出示大屏幕: (籍贯) (姓氏) (年龄),甚 (特点)
3、理解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抓住“诣”“ 乃”,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小儿的父亲一事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父亲不在孔君平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孩子出来,可见他与杨氏小儿也很熟。
4、孔先生会怎么呼?指导朗读。(大声呼)
5、补充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 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方法。
6、理解最后两句
(1)理解“示”“ 禽”“ 未闻”
(2)孔君平为什么这么说?
(3)你觉得杨家小儿答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汇报: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回答得有礼貌,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间接的方法,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确鸟,杨梅又怎么是我家的`果子”这个意思,使对方无言以对。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会听会说、懂礼貌)。
(4)想象人物心理,表演读。
(5)如果今天来的是“李君平” 杨氏子要怎么答?
(6)面对这样一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此时此刻,孔君平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四、感情朗读
五、背诵积累
六、尝试运用
七、小结学习方法
八、作业改写《杨氏之子》
板书:
10、杨氏之子
聪惠 快 妙 有礼貌
读文——解义——悟情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课标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选编的是几篇表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我先通过谈话激趣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中透出的机智,让学生动的这是白话文,我们以前所学的也都是白话文,再提出古人所写的是古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1、揭示题目,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再让学生练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体会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5、把文言文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讲小故事。
6、课外作业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会说话吗?同学们一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到的问题,那我再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把话说好呢?(流利、通顺、智慧、幽默、风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心六月寒。说话是门巧妙的艺术。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孩子看,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这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同学们以前学的课文,除了有古时外,全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第九课——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氏,姓氏。杨氏,姓杨家。子,儿子。之,的。题目意思,姓杨家的儿子。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得子做上记号。指名读。
3、说说它与白话文的不同,(难懂)之、乎、者、也,就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4、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纠正错误)
老师也想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评评老师读的与你有何不同?(由于文言文中的子就是白话文中的词或词组)因此,读文言文不能把句子读破,你想这样读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练习(齐读)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从课文中你对他了解多少?课文中的哪句好说的?(读第一句)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点出这句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是怎样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找出自己的疑问。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同位说说故事内容。
看来古人的文章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带着理解齐读课文。
四、品应答妙
1、课文中,除了有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在谈些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他们的对话在围绕着什么做文章?姓氏,你认为杨氏之子回答的好吗?好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聪慧。
抓“应声”理解体会孩子采用了否定方式,他婉转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懂礼貌,读相关句子。
(3)体会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时的神态,指导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搜集小品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演一演,再次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专家点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老师们都很好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以及兴趣的激发。在这一点上,感触最深的是李上岳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他的课在小学阶段引入古文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如专家点评,小学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很明显,从导入由生活的“饭否”“吾等”,课中“杨氏之子”“张氏之女”到课终的学生脱口的“善哉”以及改文“一做法,已经充分看出了孩子对于古文充满了浓浓的兴趣。从李老师的设计上,有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人物的感悟,内容很丰富,但我们并未看出孩子消化不了,相反孩子学得兴趣盎然。老师用轻松的语言调动着学习的热情,孩子学得很轻松,也很扎实。
本次听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是回味,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借鉴他们良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2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 梅 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 雀 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 有礼貌 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3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
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
1.这是你家的小猫。
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
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3、能说出课文的意思,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全班100%的学生完成。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教师点拨、读悟结合、课堂观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使全班100%的学生能够熟读,85%以上的同学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3、目标3通过教师点拨、师生交流、课堂观察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于 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要通过课下的阅读课等兰检测。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是的,怪不得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的。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这两句话是与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多媒体出示两句话、齐读)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知道是古人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古文,也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是非常著名的一部文言文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多媒体出示白话文杨氏之子)
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这是我们平时的说话方式,是现代文,我们也叫他白话文。这个故事到了刘义庆的笔下,就变成了(多媒体出示文言文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觉得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2、解释课题
听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我想你应该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吧,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
3、初学课文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也是读古文的诀窍,让我们用心地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听大家读得那么起劲,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听我读,想一想古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什么?(师范读)提示: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
大家试着读一读吧,当然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多媒体出示文章)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谁来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指名多人练习。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熟读课文,品味语句
大家读得可真有韵味啊,不过,学习古文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重点来读懂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再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一下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慧)
请你再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请把你的.发现在文中做好批注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设果,果有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呢?引导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随机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教师做积极地评价,并随机指出学习古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四、熟读成诵
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6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出自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2、 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示课件)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语言的艺术(示课件)。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小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
2、你发现了本篇文章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认识文言文特点】
3、 师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意思。
3、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并注意停顿。
4、师示课件,讲解停顿,并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示课件:( )为( )设果。体会意思。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理解“家禽”。
5、集体读课文,注意停顿。
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1、找中心句。
2、找重点词。
3、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并体会。
4、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比较: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改成:
如果( ),那么( )。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应声,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并进行师生对答,体会“应声”意思。
五、背诵课文
学生齐背文章。
六、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读一读,体会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孔君平
杨梅 孔雀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7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在读中体味这简练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味,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听相声片段:牛年牛、说说牛群的话妙在哪里?师引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那么机智巧妙的语言呢?)
二、疏通课文
(一)初读古文
师:(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一篇古文,请大家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语言简短、难懂)
师:一起读读课题——杨氏之子(理解氏、之)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拓展:生结合实际说()氏之()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杨家小儿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来把他的故事读一读——
师:他有没有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遍!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课文。学生自己读文,特别要读准两个多音字,再请个别学生读,把文章读正确,齐读。
(二)猜读古文
师:古文也叫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我们现在的文章叫白话文,怎么说就怎么写,说的跟写的一样。而在古时候,把用书面语写在竹简上的.文章成为文言文。,为了节约纸张,写下来的语言很简练。这篇古文虽然只有55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大概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2名学生猜讲故事的内容。
(三)细读古文
同学们想的到底对不对呢?有句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有个生字我们写一下,(板书“惠”)惠就是“慧”,聪明的意思。聪慧就是——,甚就是很,非常的意思,这个小孩不是一般的聪明。(读出很聪明)
师:——他姓什么?生:杨——
师: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出来。
师:诣就是拜访,“乃”就是“就”,呼就是叫,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谁叫的?请学生学一学当时的场景。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
第二种可能是佣人开门,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这里省略了很多话,是谁为谁摆出水果?
师:水果里面有杨梅。特别强调了杨梅。你看这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怎么样?生:一样。
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先说请“示儿”,指以示儿是指着什么呢?“君家果”指的是什么?
生:杨梅
师: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杨”字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儿看,并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你觉得孔君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像孔君平那样幽默地说一说。(学生练习说)
师:那这杨家小儿又是怎么对答的呢?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说说这句话的理解。再反复读读小儿的回答,细细地体会,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孔雀、孔君平、未闻)。回答得很有礼貌。
你看,一个才9岁的孩子,不光能听出孔君平话中有话,而且能巧妙对答,对答如流,你想用什么词语夸一夸他?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读出夸赞的语气)!如果来的是李君平,毛君平、骆君平,他也能机智对答吗?我们也能对答如流,因此我们也甚聪慧。
三、感情朗读
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还需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要把这篇古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指导该停顿的地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练读。谁先来。如果读得好,请大家左手拍右手,向他学习,读得不够好,也请大家左手拍右手,给他鼓励。
四、背诵积累
师:聪明的孩子,不光能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还能飞快地把文章背下来,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聪明!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自信一点来。
(请3—4位学生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五、说《故事新编》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记载的都是文人言谈轶事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描写言语的故事,推荐同学们读一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4-0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4-30
【热门】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26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热门】06-26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荐】06-26
【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26
【荐】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26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1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29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