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0 10:54:5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如果我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可以在你十八岁时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我相信当我们眺望成长时一定认为它们就是自己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同样走过十八岁的作家余华在回顾成长时他是怎么看的,是否会和我们有些相似呢?来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课文分析

  1、展示问题:在课前,大家曾经尝试着独立与作家沟通,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水平的问题,我简单的进行了一下归类:关于主题和内容的问题最多,甚至有些同学说自己根本读不懂,那我们就从这里入手。《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不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一篇小说,那么以前我们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研究小说要注意:情节、人物和环境)

  2、梳理情节

  问:

  ①文中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遭遇到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态度?

  ②这些态度你们能够理解吗?

  ③我的问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为什么还对他们充满了欣赏?

  答:

  ①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希望自己亲自闯一闯看一看的愿望。

  ③没有感觉到找不到旅馆会带来危害

  鉴赏:“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可我一点也不累”

  问:为什么在第一次拦车没有成功时“我”很高兴而第二次被拒绝时我着急了?

  答:我没有料想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

  问:又是什么使原本高高兴兴走出家门的“我”转为了愤怒和悲伤?

  答: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

  答: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

  第一条出路:放弃远行回家

  第二条出路: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

  第三条出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

  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何而知)

  答:坚持,没有放弃

  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

  答:“发现”我发现了旅店。发现了自己内心中原来潜藏着精神栖息地(如:希望、执着、正义……)

  启发:

  ①“没想到”:新发现

  ②旅店特征:一段人生之路的终点同时也是下一段人生之路的起点

  能让行人作短暂的休整再次投入旅行。

  文中的旅店在我的心中

  此时的我,(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做“成长”,那么在“我”的成长中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可以带给我们成长中的启发?

  答:经历、坚持、发现。

  小结:单元题目叫做“成长如蜕”,只有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坚持和发现能让我们羽化成蝶实现成长!

  3、真实性

  大家在阅读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类问题,比如:

  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却还慢慢散步。

  相同的问题还有:

  路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馆,且每个人的回答都完全相同。

  司机拉着自己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

  一路上都没有一个人,而那些村民好像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

  ……

  我们确实很难用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纠缠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那有一定是徒劳的。因为作家承认很多情节的设置违背了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充满了荒诞色彩,他自己说: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

  换句话讲,作家并非不了解这部作品中的虚伪甚至荒诞而是在刻意的通过这种笔法去更好表达某种真实。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学我们称其为现代主义文学,它一反传统文学强调对于社会客观真实反映,而是强调表现人的内在生活和心灵真实。换句话讲这里的真实不是作家所看到的真实而是体验到的真实,不是眼睛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荒诞是起常用表现手法。我们一起来接触一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幻灯],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看人变虫是荒诞的,但是作家心灵感受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压迫把人异化为“非人”的现象是真实的普遍现象。所感受到的下层小人物他们存在状态的悲惨以及痛苦也十分真实。

  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作家他受卡夫卡的影响非常之深。他曾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可以组成一支足球队,为“343”阵型,前锋就是川端康成、卡夫卡和福克纳。

  他说: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

  那么了解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对余华的影响我们再来看小说中荒诞的情节你能否理解其背后的真实性在哪里?(讨论)

  答:真实地反映了“我”从十八岁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的种种偏差以及对现实的困惑。

  启发:可不可以设置成司机和我一起捍卫苹果?

  十八岁是一个清纯年代,对于大千世界我们并不了解,何不让我们去闯荡一番,让我们从幼稚年代走向成熟年代!

  总结:我想,很多同学都期待着成长,那么希望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忘记《十八岁出门远行》不要忘记其中的“我”的成长历程。

  作业: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推荐《我胆小如鼠》《活着》等。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⑵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⑶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⑵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

  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关于先锋派小说: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3、基本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独自出门,走向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兴致勃勃,走了一天都不觉得疲倦。他没有找到旅店,但终于搭上了一辆汽车,汽车却在半路上抛锚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路人一起哄抢苹果,苹果的主人——汽车司机却无动于衷,见义勇为的他却被打得头破血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

  1、关于文章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着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这种经历,也许是每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出门远行的青年或早或晚都会有的境遇。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希望。小说的最后,写我躺在座椅上,感到汽车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也许就是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大的收获吧。

  2、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所崇尚的真实其实并不存在,主张任何外界信息只有在被整合进人的感觉时才有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反复叙述的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像柏油马路起伏不定,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就写出了高低起伏的马路给我的主观感觉。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句子略带夸张,但却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了我此时此刻对旅店的渴望。像这类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另外,小说的叙事语言有刻意哕嗦、拖沓的一面,看似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状态,实则揭示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种种无奈,用意颇深。

  3、提问:怎样理解小说最后父亲打发我出远门这一情节?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我远行故事的叙述是从途中开始的,而到了小说的最后,才写到我在父亲的叮咛下离家远行。这在情节上刚好形成一种回环,小说的终点回到故事的中国。这种旅行的路线是环状的。其实,人生的旅途不也正是这样回环往复吗?这种描写,不仅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0-25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08-25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06-09

(荐)《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10-25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05-01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9篇06-09

《远行靠什么》教学设计(9篇)06-09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精选25篇)07-14

出门的作文03-09

出门励志语录11-27